水口万年李氏71年后再欢聚 水口李氏家族 恢复中断长久的打醮盛会近千宗亲同聚祈福

东江时报 2018-03-28 15:58

碉楼正门内部。

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碉楼一直是水口中学的校舍。

舞龙舞狮是打醮盛会的传统项目。

迎接大王公。

李佛戴留下的碉楼。

策划君说:

打醮活动是一种民间的祈福活动,在惠城水口万年村,大王公太平清醮盛会这几天在盛大举行着,这对于该村的李氏宗亲来说,不仅仅是一次祈福,而且是71年后的再一次欢聚。

3月24日上午,惠城区水口街道万年村一改往日的宁静,变得热闹起来。刚进村口就听到锣鼓喧天,村道两旁彩旗飘飘,红色的大气球漫天飞舞,大红灯笼高高挂起、车辆来来往往,村民扶老携幼喜气洋洋,奔赴一场中断了71年的盛会——— 万年村大王公太平清醮盛会。

家族名片

水口万年李氏

万年村,位于水口西北部,东江河畔。根据《万年李氏族谱》(2017年)记载,万年村的开基祖是梅轩公。梅轩公约于明万历末期从梅州五华迁居广西,而后又从广西来到归善水口万年村定居,至今400余年。梅轩公初到万年村,艰苦创业,搭棚养鸭,并娶邻村卢氏为妻。夫妻两人勤劳节俭,积有余资,并买地建房开基。三四百年来,李氏一族开枝散叶,人丁兴旺,至今已经繁衍19代,后裔万余人,其中常住万年村的约有7000人,邻近的万卢村和东江对面的汝湖新圩村,也有李氏分支族群。

名词解释

打醮

农民们为了感谢神灵带来一年的收获,祈求上苍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各种祭祀活动也在农村上演,以此来消灾免难、祈求上苍的赐福与庇佑。

上一次打醮活动在1947年举行

太平清醮,一种传统祈福的方式,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有这样的习俗,各有特色。水口万年村的打醮盛会,也有自己的特点。

“万年村的打醮盛会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此次太平清醮理事会副总理、76岁的村民李金荣介绍,梅轩公开基以来,子孙安居乐业,不知从何年起,就有了每十年一次的大王公通天大醮。打醮盛会一般在春节前的农闲时间举行,历时七日八夜,以隆重热烈的方式舞龙舞狮,祈求天下太平、安居乐业、家庭平安顺景。

“打醮盛会需要巨额开资,但村里从不摊派,一般是富裕人家多出钱,普通人家自愿出钱。盛会也邀请邻亲梓叔一同参与。”李金荣说,上一次大型打醮活动还是在1947年举行的。当时他只有5岁,对那时的打醮只有一点依稀的印象,“我记得有万年龙的表演,还有唱戏等,非常热闹。”

解放后,由于各种原因,打醮活动就中止了。

恢复打醮盛会 融入新风尚

中止的打醮盛会并未消失,而是以村民口口相传的方式,继续流传了下来。事隔70年后,时间来到2017年,丰衣足食且生活越来越好的万年村村民,把恢复打醮盛会提上了议事日程。

李金荣是这次活动的倡议人之一。“打醮毕竟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人们通过这个方式祈愿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觉得很好,也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复兴。”李金荣说,他有这个想法后,就和村里的另外两位老人商议,这两位老人听完后也是拍手称好。而当他们把恢复打醮活动的消息征求村民意见时,几乎得到了村民的一致认可。

去年年中,李金荣他们开始筹备打醮盛会。村委干部,村中长老,外出乡贤和热心的村民成立了理事会,然后分工合作。他们向村里八十岁以上的老人请教,了解以前打醮活动的程序和细节,并且确定了在以往举行盛会的同一地点举行;他们还到邻近其他村去观摩打醮活动,希望把村里的打醮仪式办得更好;当然最重要的是筹集资金,他们也依照传统,倡议外出乡贤、成功人士多捐钱,普通村民以自愿为原则出资,最终大家都非常踊跃,筹集资金150万元。

有结合传统,也融入新风尚。活动没有延续以往七天八夜的做法,而是改为四天五夜;活动也邀请出嫁女参加,并邀请邻近乡镇的李氏族人参加,同时对“祖婆”所在的邻村万卢村,不仅邀请李姓人,还邀请其他姓氏的村民参加。到活动启动之日,已经有近千李姓族人表示前来参加。

族人联络感情 村民祈福许愿

3月24日上午,打醮盛会开启。在万年村中一片平坦的、约五六十亩的土地上,71年前的祈福盛况再次重现。活动现场张灯结彩,20套锣鼓队遍布会场各个角落,整个村庄锣鼓喧天,鞭炮声声,舞狮舞龙,还有村民忙着张罗宴席,好不热闹。戏台也搭好了,戏班已经到位。接下来的几天,村民可以看戏,参加巡游、行香祈愿、欢聚一堂。当然,村民也可籍此盛会祈福许愿,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以前总听老人家说起打醮有多热闹多隆重,如今能亲眼看到,很荣幸,也感觉很兴奋。”从小在万年村长大的小伙子李邓家说。

当然,打醮盛会并不仅仅是为了热闹。此次活动理事会总理李志成说,万年李氏后裔人多,且由于迁徙和行政区域划分等原因,分别在几个不同的行政村,大家的关系有些疏离,通过组织此次盛会,让大家相聚,对发展和团结族人关系、联络族人感情也很有帮助。盛会的最后一天,万年村将宴开200席,邀请所有前来参加盛会的邻亲梓叔参加,共叙亲情,同睦宗谊。

人物

一代巨商李佛戴

相比大多数村民兴奋地参加人生历程中的首次本村打醮盛会,今年97岁的村民李昌裕显得淡定多了。他听着锣鼓声和鞭炮声,在自家院子里悠闲地喝着茶。这已经是他经历的第4次打醮盛会。有客人来,他也会有点小兴奋,聊起他以前亲历过的3次打醮盛会。

生于1921年的李昌裕仍清楚记得那3次打醮盛会的时间。一次是1927年,当时他6岁;第二次是1937年,当时他16岁;第三次是1947年,当时他26岁。不过由于年代久远,他已经记不清楚当时打醮盛会的具体内容,只记得那几天村里非常热闹,白天敲锣打鼓、舞狮舞龙,到处巡游,晚上则全村人去看大戏,期间还有许多亲朋好友也会来到村里做客,大家一起吃饭喝酒,非常快乐。

他还记得,每次打醮盛会,村里的穷苦人家都不用出钱,盛会的主要费用都是村里的富人出资,“以前出的钱最多的是六戴。”老人口中的 “六戴”就是当时村里、也是水口的首富李佛戴。

当天,和李昌裕一样想起李佛戴的还有李学英。

李学英是李佛戴的孙子。李学英出生于1955年,和李昌裕不同的是,他此前没有见过村里的打醮盛会,也没有见过爷爷。但他就像他无数次听村民提起过打醮盛会一样,他也无数次从身边亲友长辈那里听说过爷爷的故事。

“爷爷在的时候,一般他是出钱不出面的,由他的弟弟出头主持打醮,”李学英说,“两兄弟一人出钱,一人出力。”

惠州商业“大腕”

李佛戴的故事,当然不止出钱打醮。尽管李佛戴已经于1942年去世了,但关于他的故事和传说还在万年村里流传,许多村民如今说起他,还和百年前的村民一样,称他为“六戴”。在去年新修的《万年李氏族谱》里,还专门把他列为“万年名人”介绍。

李佛戴,又叫李益三,由于在家族同辈中排行第6,因此被人称为“六戴”。李佛戴还有个绰号叫“过刀六”。“过刀”,粤戏中将其比喻论罪当诛的奸臣角色,可见李佛戴当年是如何的城府深藏,机巧莫测。

李佛戴生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自小随父做糖、油生意,具有出色的经商才能,生意越做越大,清宣统年间其家产已经积聚甚巨。其父去世后,李佛戴继承家业,联店经营东江中游两岸圩场油、糖、谷、豆等主要农产品的收囤、运销生意。中华民国建立后,尽管当时的广东政局长期动荡,商业市场荣枯反复,但李佛戴却能审时度势、机灵果断且敢冒风险。他凭借当时农村圩场偏安一隅,以横沥、水口的联店为商品收购囤储基地,他本人则在惠州统筹运销价格升跌急剧变化的农产品。因此,尽管当时战祸频生,李佛戴却在同行商业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惠州商业“大腕”。

曾当惠阳县长

李佛戴不仅是商界大腕,还曾进入政界。“听说我爷爷还当过惠阳县长。”李学英说。

这的确不是传说,且与他的财富有密切关系。1922年,陈炯明发动军事叛变失败,其部长期盘踞东江,军长杨坤如在惠州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以维持军需。1925年春,杨坤如饬令李佛戴缴捐军饷四万块银元,李佛戴二话不说当即抬出四大油桶银元如数奉上。此举深得杨坤如赏识,便“委派”他当了一任惠阳县长(为期3个月)。

不过,相对于爷爷当过“惠阳县长”,李学英更爱“炫耀”蒋介石曾向李佛戴借钱一事。“这是真的,借条还在我们族人手里,上面还盖有蒋介石的印章呢。”李学英说,“不过,借条不在大陆,是在香港。”但对于借条的具体内容,李学英也不清楚。

不过,李佛戴倒是因为蒋介石,损失了一大笔钱。同样是在1925年,10月14日,国民革命军东征攻下惠州,杨坤如逃遁香港。东征军司令部派参谋持东征军总司令蒋介石手令,要李佛戴两天内罚缴军饷五万块银元,并出资棺殓阵亡将士遗躯,李佛戴只好照办。

一年之内损失近10万块银元,但这并没有让李佛戴损失元气,反而在随后广东政局相对稳定的几年,他的生意越做越大。他甚至在广州开设商行,在东江上游古竹、河源、蓝口、老隆、柳城都有其独资或控股的商号。凭其雄厚的资金运转能力,李佛戴的商号开始发行 “银票”,经营现金汇兑业务,流通区域遍及东江两岸。

建起一方豪宅

可这一切,都随着抗日战争爆发而损失殆尽。或许是有了军阀混战“前车之鉴”,这一次,李佛戴选择了“逃离”,他移居香港,并转移资金在香港和越南置业。可他终究逃不过,随着日军侵犯华南和引发太平洋战争,李佛戴在国内和海外的资产损失殆尽,他又回到了老家。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他建起了一方豪宅,准备安享晚年。“住是住进去了,可还没有搞入伙仪式,爷爷就走了”。李学英说。1942年,李佛戴在万年村刚刚建好的豪宅里撒手人寰,享年73岁。

如今这方豪宅仍在,经历岁月沧桑,尽管内里有些破败,但仍见当年气派。在李学英的带领下,东时记者参观了这座房子。房子占地1900平方米,客家围屋中典型的三堂两横四角碉楼。三堂是指沿中轴线进大门后的下堂、中堂和上堂,两横是指三堂两侧纵列的房门对着堂屋的横屋,堂屋与横屋之间以天井相隔。在围屋四角,有四个碉楼。

从外围看,房屋的结构仍是完好的,但走进里面,却已经有些破败,许多地方杂草丛生,甚至断壁残垣。但从细腻的水磨青砖,粗大的花岗岩门框,以及精美的木雕、壁画等,还是能看出这座老宅曾经的气派。“你留意到没,除了碉楼,每间屋子都有枪眼,确保无死角射击,而且每间房屋的屋背都是相连的,从屋顶可以去到任何一间房间。”李学英说,或许是因为房子建于动乱年代,特别注意防御。

后裔210多人

李学英说,解放后,老屋被征用,成了部队的住所;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它一直是水口中学的校舍。直至1985年落实政策后,这座老屋才回到了李家人手中。而水口中学仍在此办学,但每年给李家付租金。直到3年后,李学英带着全家人一起住进了这屋子。

这一住就是27年。李学英的女儿回忆,房间多到住不完。老屋到底有多少间房间,李学英没有认真数过。可住了一段时间后,老屋有些残旧,他进行了装修,在房间里修建了厕所,甚至在房屋大门两侧的外墙贴上了瓷片,而上半截依然是青砖。青砖与瓷片无缝对接,似乎默默诉说着旧时光与新时代的故事。

2015年在老屋旁边建起了新楼房,李学英一家人这才从老屋搬了出来。而老屋也于2013成为惠城区文物保护单位。可李学英并没有把牌子挂在墙上:“我怕给人偷了。”

李学英说,李佛戴有一妻三妾,育有10男6女。前不久,族人统计,李佛戴的后裔已有210多人,其中不少人在香港和美国。族人也偶有聚会,但每次都到不齐人。

李学英的手里有一份资料,上面记载了李佛戴10个儿子的简要情况。李佛戴10个儿子大多或为官,或经商,各有一番建树。其中,五子李智光是惠州私立持平中学的校董之一,上世纪40年代,他与杨启明和黄谭进等人,将2700多亩果园捐献出来作校产。解放后,持平中学所在地成了现在惠州市第一中学南湖校区的校址。

本版文字《东江时报》记者香金群 骆国红 本版图片《东江时报》记者杨建业 摄

新闻推荐

19年如一日照料重病妻子 如今76岁的刘昌善自己也身患多种疾病依旧不离不弃

志愿者看望刘昌善(右)。《东江时报》记者侯县军摄人物档案刘昌善年龄:76岁籍贯:广东清远,已落户惠州事迹:不离不弃细心照顾重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