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旅结合促增收 科技兴农促发展 惠城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计划培育510个农业科技示范主体

惠州日报 2018-03-07 17:55

墨园村油菜花基地吸引市民观赏。

水口街道下源村农户在育秧。

春暖花开好时节,播种育秧正当时。日前,记者在水口街道下源村看到,在一片片平整好的农田里,农户正忙着育秧,播撒下一粒粒稻种……

记者从区农业局了解到,该局今年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优化农业产能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落实强农惠农政策,进一步夯实农业生产基础,推进农业与旅游结合,扶持发展优质水稻、甜玉米、梅菜、特色水产等优势产业,力争年内实现农业增加值增长3%以上。

推进农旅结合

墨园油菜花海成乡村游新亮点

连日来,横沥镇墨园村一大片金灿灿的油菜花海接连在今日惠州网、惠州发布等网站和微信上刷屏,引得众多市民争相前往畅游花海。而墨园古村也因为这片盛放的油菜花而人气爆棚,该村干部正在筹谋着将油菜花海作为该村旅游的又一亮点,与墨园古村落、民俗活动结合起来,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带动村民增收。

不为人知的是,墨园村这个多达180亩的油菜花基地是在区农业局的资金、技术扶持下种植而成的。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与旅游结合、促进乡村产业兴旺,成为惠城区农业部门的重头工作。

据区农业局负责人介绍,在推进结构调整优化供给方面,该区将扶持发展优质水稻、甜玉米、梅菜、特色水产等优势产业,促进种养结构调整优化,力争全区全年特色农产品种养面积稳定在45万亩以上;继续挖掘潜力,在水口、汝湖、马安、横沥等地因地制宜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番薯、柑桔、青枣、番石榴、火龙果、草莓等种植,培育更多的特色品种,促进种植结构调整,丰富和优化农产品供给。

为推进农业与旅游结合,该局将扶持发展海纳农业公园、绿湖现代农业观光园、源茵生态园、王福记生态茶园等集生产、科普、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因地制宜发展油菜观光、水果采摘、古村落文化游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挖掘外部增收潜力,帮助农民增产增收。墨园村油菜花基地的成功试种,就是该区农旅结合相互促进的一个样板。

落实惠农政策

示范推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据区农业局负责人介绍,在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方面,该局开展耕地地力保护补贴面积数据动态调整,抓好面积统计上报、补贴资金发放。落实政策性农业保险,计划完成政策性水稻、甜玉米、马铃薯等作物种植保险投保面积28万亩。

此外,继续落实农机购置补贴、燃油补贴政策,引进推广先进的联合收割机、高速插秧机、施肥机等农业机械,建设水稻工厂化育秧中心,示范推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促进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持续提高,力争今年全区水稻耕种机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7%以上。

指导农业生产

计划引进20多个农作物优新品种

“在抓好农业生产指导方面,我们建立区、镇、村三级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和农业示范基地,组建区级农技推广专家组,加大对170名基层农技人员的培训力度,培育510个农业科技示范主体,为农业生产带好头、做好示范。”该局负责人介绍说,今年区农业局在抓好春耕生产、夏收夏种、秋收冬种生产指导的同时,计划引进示范和推广优质水稻、甜玉米、蔬菜等农作物优新品种20个以上,示范总面积约1500亩。此外,推广水稻“三控”、高产高效栽培、病虫综合防控等技术,计划推广配方肥技术6.56万亩次、水稻“三控”技术2.78万亩次、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6.56万亩次。

为使新技术得到好的推广应用,该局将深入农业生产基地开展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全年计划开展培训20期,培训农户1100人次。

本组文/图 本报记者彭红霞 谢菁菁 郑国瑞

新闻推荐

法治建设“四级同创”镇街年底达省级标准 惠城区法治建设工作走在全市前列

桥东街道干部职工通过新媒体学法。新开河畔法治文化长廊,打造集法治文化、法制宣传、休闲健身于一体的法治文化阵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