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启明后人将故居捐给政府无偿使用20年 惠城计划投百万修缮 今年8月完工 用于公益文化场所

东江时报 2018-01-18 17:35

杨启明将军故居南立面修缮效果图。

杨启明将军故居外立面保存较为完好。本版图片 《东江时报》记者香金群 摄

杨国强(左)和杨国伟在观看故居修缮设计图。

1月16日,杨启明将军故居修缮工程启动暨无偿捐用签约仪式在桥东街道办举行。杨启明将军故居的业主及其亲属同意将该故居提供给政府无偿使用20年。目前,杨启明将军故居修缮设计方案基本完成,计划春节后公开招标施工方,今年8月完成修缮。修缮后,杨启明将军故居将用于建设公益书吧、创客空间或文化工作室等为老百姓服务的文化场所。

2013年纳入市首批历史建筑

在当天的签约仪式上,桥东街道办事处主任胡江华介绍,桥东街道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市区两级政府在水东街升级改造、修缮裘屋、购买东湖旅店等下了大功夫,这次专门把修缮利用杨启明将军故居提上议程,对建设历史文化街区极具意义。

杨启明将军故居位于惠城区桥东街道水东东社区上塘街二巷2号,2013年纳入惠州市首批历史建筑。杨启明将军故居的原业主为其堂弟杨钦明先生,后来杨钦明先生把故居传承给长子杨国璋先生。杨国璋先生长期定居美国,热爱祖国、心系家乡,经与亲属协商,杨国璋先生及其亲属愿意与政府签订协议,把杨启明将军故居提供给政府无偿使用20年。

随后,胡江华与杨启明将军故居业主代表杨国强 (杨钦明的六儿子)签订无偿捐用协议。桥东街道党工委书记李伟强为杨国强先生颁发纪念品。胡江华说:“他们秉承了将军的优良品德和无私奉献精神,把如此珍贵的文化遗产提供给政府使用,为桥东文化事业添砖加瓦,值得尊敬和赞扬。”

拟投100多万元“修旧如旧”

签约仪式之后,举行了杨启明将军故居修缮工程启动揭幕。惠城区委常委刘世通说,此次杨启明将军故居修缮工程,是弘扬惠州历史文化、致力保护历史建筑的重要举措。“由个人无偿提供政府使用,由政府修缮和运营,也是我们探索社会力量保护文化遗产的一次创新,值得赞扬。”刘世通说,下来惠城要充分挖掘历史资源,讲好惠城文化历史故事;要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共守历史文化家园。

胡江华介绍,由于时间久远等多种原因,杨启明将军故居有所损坏,亟需保护修缮。经得将军后人同意,桥东街道办聘请了有资质的设计公司制定修缮方案,严格按“修旧如旧”的原则对故居进行保护维修。目前,设计方案基本完成,计划春节后公开招标施工方,今年8月修缮完成。

东时记者获悉,政府计划投入100多万元用于故居的修缮和室内装修工程。按照初步的设计,一楼设公益书吧和一间陈列馆,陈列馆将会展出杨启明将军及杨钦明的主要事迹;二楼作为交流洽谈室和休闲吧;三楼拟作为艺术家工作室。

将军后人

政府组织修缮让将军故居焕生机

“杨启明将军故居无偿提供给政府使用,由政府组织修缮、改造,使将军故居再次焕发生机,能在公益事业、文化事业为广大群众服务,发挥新作用新贡献,作为杨启明将军的后人,我体会到一种光荣和神圣的使命。”在签约仪式上,杨国强说,“政府愿意帮我们修缮将军故居,用于公益事业,这既帮助我们修缮保护了前辈留下了的遗产,也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更好地了解前辈的故事,让优秀文化得以传承发展。”

杨国强在发言中表示,希望杨启明将军故居建成后成为一个爱国主义教育的地方,为本地文化事业做贡献,为广大群众谋福利。

当天,杨启明将军的儿子杨国伟也来到了签约现场,并仔细观看了在现场展出的杨启明将军故居设计图 (初稿)。“我看了觉得挺合心意的,不仅还原了故居的旧貌,还设置杨启明将军事迹陈列馆,介绍将军的爱国事迹。”杨国伟说,“我父亲真的是很爱国,也一直教育我们要爱国,而且他做好事又低调,捐果园建学校和捐资修东新桥,都没有跟我们提起过。”

专家

故居保存良好融中西建筑艺术

实际上,70年后的杨启明将军故居看起来也依然气派。占地面积约180平方米,层高3层,总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较为完好的青砖外立面、富有民国风的西式花窗……虽然藏在巷子里,但路过的人还是会抬头仰望。

当天,惠州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博士杨星星来到现场,受邀为故居的修缮和室内设计提供专业意见。杨星星说,杨启明将军故居是直筒式两开间格局,房屋建筑用料较好,工艺精良,具有明显民国时期岭南民居风格,同时融入了西方的技术和手法。

“二楼天花顶部的灰塑,就是中国和西方建筑艺术的结合。”杨星星说,“西方的花窗以及建筑方面使用釉面砖和钢筋混凝土,也都是那个时代进入中国的新材料和新技术。”

杨星星认为,虽然杨启明将军故居年久失修,但总体来说保存良好。此次的修缮一方面是对建筑本体的维修,将按照文物建筑“修旧如旧”的原则,恢复其历史风貌;另一方面是室内的展陈设计,主要宣传惠城历史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背景

杨启明故居1948年落成

杨启明后人杨国伟回忆,故居是1946年开始修建,1948年落成。当时杨启明已举家迁居香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他响应政府号召又举家迁回惠州,并一直在故居居住,直到1968年去世。

今年78岁的杨国伟,在故居住了30年,对故居有很深的感情。他八九岁时就随父亲在故居居住,并在故居结婚成家,直到1979年迁居香港。杨家后人此后也陆续迁居香港,故居就作为出租屋出租了,由于年久失修,有些地方已开始漏雨。

东时记者了解到,目前杨启明将军故居一楼被作为仓库在出租,还有几个月才到期,桥东街道办表示修缮工程动工前会给租户一些补贴让其提前搬离。二楼和三楼的租户则已经搬离。

东时记者走进故居,发现木质的楼梯有些歪斜破损,二楼搬空,地板有些地方还能看出釉面砖的图案,花窗的玻璃和窗棂也有些破损。在一扇窗户边上还能看到一面有些破旧的镜子,细细看上面的题字,得知是故居落成时朋友送的。

“以前故居前面都是些小平房,站在二楼、三楼阳台上,可以一直望到西枝江江面。”杨国伟的妻子说,当时故居在周边还算比较气派的。

人物介绍

杨启明

杨启明(1891~1968年),又名杨古仔,惠州桥东人。19岁(1910年)在香港成为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成员,20~21岁参加辛亥革命,曾任陈炯明粤军少将师长,与杨坤如驻守惠州城。1927年后弃军到香港从商。1931年与惠阳县商会会长梁伯尹等人集资,在桥东菜园墩建立惠州第一间发电厂和东明电力公司。1938年,东明电力公司被日寇破坏后,又于第二年创办了东明电船公司。

抗战胜利后,杨启明先后筹办了五丰米机、兆丰米机等粮食加工厂,还担任惠樟公路汽车公司副经理兼惠平汽车公司经理。1942年与李智光、黄谭进等人将2700多亩果园捐献出来,作为惠州市一中校产。后因时局动乱,1948年举家迁往香港定居。在港期间,杨启明还在莫雄和骆凤翔的要求下,参加解放战争地下工作。

杨钦明

杨钦明与杨启明是同一祖父母的堂兄弟,在家族中杨启明是四哥,杨钦明是五弟。由于其他兄弟早逝,两人感情很好,如同亲兄弟一般。杨钦明15岁时跟随他过继的六叔去香港,在招商局的远洋轮船上打工。

在行船的航程中,杨钦明结识了一位台山人李镜衍先生,并和他结拜成兄弟。两人后来一起在香港做生意,开过电影公司,办过一些工商业,还办了一所私立中学。杨钦明担任过香港湾仔区街坊福利会会长、香港杨氏宗亲会会长、博爱医院董事局总理等,当年也是香港的一位知名人士。

解放初期,惠州开会,杨钦明常常作为香港特邀代表参会。原因之一是,在惠州刚解放的时候,杨钦明就把他创办并且是大股东的惠樟、惠平两间汽车公司的汽车、汽油、轮胎等物资捐献给政府支援前线。此后又响应政府号召,把两间米机厂和房产公私合营。杨钦明与杨启明同时被认为是拥护政府的开明人士。

本版文字 《东江时报》记者香金群 通讯员程理均 陈美君

新闻推荐

两江整治初选船舶停靠点

惠州市有关部门对两江四岸违规违法现象进行清理。《东江时报》资料图片东江时报讯记者蔡伟健昨日,惠州市召开惠州市东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