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吃农家饭摘农家菜” 代表委员建议乡村旅游深度挖掘传统乡土民俗文化

东江时报 2018-01-20 17:32

龙门县蓝田瑶族乡,民俗风情游正火热。 《东江时报》资料图片

“乡村休闲旅游要突出区域和资源特色”“建设不同主题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线路”“培育新模式不要将特有文化落下了”……“唤起乡愁”让如今的城里人爱下乡,不少农村旅游搞得很红火,“旅游+农业+景区”新模式时下正流行,但问题与短板随着来,如何解决?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为此纷纷建言献策。

农业功能需要不断拓展

市政协委员王晶晶认为,“在很多乡村旅游景区,依然存在着简单、低档、模仿等乡村旅游的初级阶段特征,把乡村旅游简单地理解为"吃农家饭、田园采摘、看民俗节目"等,品牌影响力不够导致核心景区的带动力不足。”

“农业已经不仅仅是满足人们"吃饱穿暧"的需求,还要满足人们对生态、休闲等的需求,农业的功能需要不断拓展。”市政协委员杨伟斌认为,要实现农业从生产向生态、生活功能的拓展,必然要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将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引入农业,如引入电子商务、物联网等新技术、新业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城郊农业、文化创意农业,不断满足人们对农业的新需求。

让特色农庄成乡村名片

两会期间,民革惠州市委提交了 《培育农业新兴产业构建复合型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经营体系》的建议,建议认为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必须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乡村休闲旅游要突出区域和资源特色,采取“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农耕体验、农业创意等产业,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农业新兴产业。

要科学规划、设计和建设不同主题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和精品路线,特别是要集中打造一批以休闲养生度假为一体的高水平的 “休闲农庄”、“文化农庄”、“田园农庄”,使之成为具有当地资源优势和民俗文化特色的乡村名片。如观音阁镇近年来大力打造以“和谐之乡、东江古镇、旅游名镇”为品牌的乡村休闲旅游镇就值得推广。

新模式不要将特有文化落下

市人大代表曾庆香认为,2018年惠州市将重点培育“旅游+农业+景区”新模式,“培育"旅游+农业+景区"这个新模式,不要将特有文化落下了”,要深度挖掘传统乡土民俗文化与现代农业风情,结合生态性、文化性、示范性,做到农旅结合,推动惠州打造全域旅游示范点,让农旅融合更有广度和深度。比如博罗湖镇大鼓,通过连续举办两届“千锣百鼓”旅游文化美食节,对湖镇的知名度以及大鼓文化的弘扬、宣传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曾庆香建议深度挖掘传统技艺中的特色小吃。惠州的特色小吃很多,比如博罗百年老店云吞、麻陂肉丸等,这些特色小吃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文化,需要我们传承和宣传制作技艺,需要挖掘其背后的精彩故事,因为它已经成为代表地方唯一性和独特性的产物。如果有可能的话,可以将这种百年传统制作技艺提升到非物质文化传统特色小吃的层次。

曾庆香认为,培育“旅游+农村+景区”新模式,还需深度挖掘农耕文化器具。自机械化耕作来临后,农耕时代的器具基本上没有了。我们想留住乡愁,农耕器具是一个很重要的载体,这些器具让人看了以后,就会知道祖辈是这样劳作的,会一下子把人带回到那个时代,从而也可以对比出我们今天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本组文字 《东江时报》记者刘豪伟

新闻推荐

曲径可通幽

博罗龙溪中学初三(2)班张紫桐夕阳西下,余晖洒向大地,把我的影子拉得长长的。望着前方忽明忽暗的无穷尽的的曲径,我停下了沉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