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惠做好事老家评“好人” 安徽小伙马迎涛当志愿救捞员4年救起40余名溺水者

东江时报 2017-12-12 18:29

马迎涛穿上潜水衣,准备救捞。

今年6月,马迎涛在家乡学校现场演示如何施救溺水者。

马迎涛培训防溺水。

人物简介

马迎涛

38岁,惠州新客家人,老家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清浅镇张庄村,惠州志愿救捞队队员。

日前,天气暖和,一年轻小伙到惠城郊区一小水库游泳,不幸溺亡,惠州志愿救捞队队长赵喜昌带领队员,迎着刺骨的冰水将尸体打捞上来。这支活跃在惠州江湖河海的志愿救捞队伍,有一个年轻的身影,他就是38岁的马迎涛。

马迎涛是定居在惠州市的异地务工人员,老家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清浅镇张庄村人。从2013年加入救捞队到如今,马迎涛参与了近三百场救援,打捞了300多具遗体,救活40余名溺水者,开展防溺水宣传600余场次。他在惠州做的好事,近年来传回家乡阜阳市太和县,太和县文明办将其申报成为“阜阳好人”“安徽好人”,近日,马迎涛上榜2017年10月“中国好人”。

初次救人就获当地政府表彰

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打工仔,10多年来,马迎涛每到一处,都积极参与当地公益事业。火中救人、济苦救弱、夺刀救人、公益救捞……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人间大爱。

2003年,马迎涛在深圳市龙岗区平湖街道打工。有一天工作之余,马迎涛和朋友坐在一个商店门口看电视,突然,一位老大爷向他们踉跄跑来,边跑边喊“救命啊,救命啊……”,马迎涛看到老大爷面目已经烧伤,头发眉毛几乎烧完。

不容分说,马迎涛和朋友一起快速赶往事发地点,发现一座房子里浓烟滚滚,火舌舔着门窗,没来得及多想,马迎涛用水浇湿身子,冲进屋内,发现床上躺着一位已经昏迷的老大娘,他立刻和朋友一起把老大娘抬了出来。

马迎涛舍己救人的事迹一时在当地传为美谈,也因此,马迎涛和他的朋友获得了龙岗区平湖街道“见义勇为”奖。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在朋友和工友的眼中,马迎涛不仅是个热心肠,还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汉子。2011年底,一四川女子怀揣仅有的1000元来到广州,想通过移植治疗女儿的地贫症。为了筹齐30多万元手术费,她沿街乞讨。马迎涛遇到这对可怜的母女后,毅然帮忙筹款几千元。

2012年,在广州一家火锅店打工的马迎涛,碰到两拨客人吃饭时发生口角,其中一客人从隔壁店里拿了两把利刃欲行凶,周围食客都躲得远远的,不敢劝解。马迎涛却果断从后面抱住该男子,徒手夺下利刃,在夺刀的过程中马迎涛右大腿被刺了一刀。虽然受了伤,但是他却阻止了一场悲剧的发生。

2013年7月13日下午5时许,惠州市区演达大道南山诗意小区门口,正在等快递的一女子手机被飞车夺走,她大声求助,被恰巧骑摩托车载着老乡路过的马迎涛听见。他立刻让老乡下车,独自驾车前往追赶。“当时超了两次车,他们都是直接冲我撞过来,并擦着我的车子逃跑。”马迎涛回忆道,他一直追到市区麦地路,两名劫匪扔下手机逃跑。女子掏出200元表达谢意,但被马迎涛婉拒。

被救后受感召参加救捞队

现在马迎涛除了打工外,又多了一份职业:志愿救捞队员。

谈起和救捞结缘,马迎涛回忆道,那是在2011年11月,因为感情原因,个性倔强爽直的他决定以跳江来决定人生的去留,后被惠州志愿救捞队队长赵喜昌和惠城区水上派出所民警救起。经过赵喜昌开导,马迎涛深感后悔。

2013年夏天,在工地上班的马迎涛上网浏览新闻时得知,惠州溺亡事件时有发生,他看见救命恩人赵喜昌奔忙在各个救捞现场,让他想起了自己被救的那一幕,于是主动联系赵喜昌,并提交了加入救捞队的申请,并很快成为了救捞队的主力队员。

为了随时配合打捞,马迎涛甚至放弃了正式的工作,只打一些临时工维持生计,这样,不管白天还是夜晚,他都能随时和队员们一起赶往救捞现场。每一次救捞行动,马迎涛都冲锋在前。

2016年6月24日晚上,救捞队接到求救电话后,马迎涛第一个潜水摸排,和队友连夜在江里搜救13个多小时。夜里队友喝水吃面包补充能量时,马迎涛直接在水里睡着了。

从2013年加入救捞队到如今,马迎涛参与了近三百场救援,打捞了300多具遗体,救起40余名溺水者。赵喜昌曾写打油诗送马迎涛,“安徽青年马迎涛,因为感情跳大桥,危情之时得相救,知道感恩懂图报,如今参加救捞队,志愿服务热情高。”

日前,中央文明办发布2017年10月中国好人榜,马迎涛名列其中。从2013年夏天的一位轻生者到获评 “中国好人”,马迎涛用了4年时间。

做好事传回家乡培训孩子防溺水

马迎涛在惠州做好事的先进事迹,很快传回家乡,阜阳市太和县文明办积极将其申报为“阜阳好人”和“安徽好人”。

2017年6月22日,以“安徽好人”身份回到家乡的马迎涛,受邀在阜阳市太和县清浅镇中心学校操场,为500多名中小学学生举办了 “预防溺水·珍爱生命”为主题的防溺水知识专题报告。在现场,马迎涛走到学生中间,结合一个个典型的案例,教会学生如何救人和自救,教育学生做到不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等“六不准”,同时特别提醒学生既要见义勇为,更要“见义智为”。

救援于后,不如预防在先。像这样的防溺水宣传,马迎涛最近几年在惠州的学校、企事业单位做了600余场。在救援打捞过程中,马迎涛身体多处受伤,甚至有几次潜水时险些丧命;没有了正式工作,马迎涛的生活非常清苦。对于他的这种做法,周围朋友很不理解。但这些并没有动摇马迎涛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理念和行动。

对话

已经把自己当作惠州人

《东江时报》:本报曾经报道过你,你当时是从一个轻生者变为惠州志愿救捞队的队员。

马迎涛:是的,当时受到队长赵喜昌的感召,想为社会做点有意义的事情,于是跟着他干救捞。这些年,除了赵喜昌,还有很多人给予我指导,我都感恩于心。

《东江时报》:你的事迹是从什么时候传回老家的?

马迎涛:2014年的时候,老家的媒体知道我在惠州做了一些好事,想约我采访,我拒绝了,因为觉得自己没做什么。2016年的时候,阜阳市太和县文明办工作人员想推我为“阜阳好人”,同时安排采访。后来在当年10月评上了“阜阳好人”,次月又评上了“安徽好人”,没想到今年10月评上了“中国好人”。

《东江时报》:评上“中国好人”,有什么感想?

马迎涛:感谢家乡父老对我的关注和关爱,同时感谢惠州这里的朋友和领导,他们对我一直很关心。我还是会一如既往地将志愿救捞事业做好。我不图什么,心安理得地去干志愿救捞就行了。

《东江时报》:平时除了救捞,你还干些什么呢?

马迎涛:我平时帮朋友的公司搬运和送货,现在是一个人租住在朋友的房屋里。曾经有上海的朋友叫我去上海工作,但我感觉自己离不开惠州了,这里山好水好人更好,我对朋友说,我已经把自己当作惠州人了。

本版文图 《东江时报》记者侯县军通讯员叶秉智

新闻推荐

校内文学社Hold住师生文史爱好者 文华学校成为惠城区首个成立文学社的民办学校

▲杨理▲陈远合本人供图▲文学社老师们常聚在一起谈论文学创作。《东江时报》记者林奶花通讯员邓伟城摄■《东江时报》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