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内文学社Hold住师生文史爱好者 文华学校成为惠城区首个成立文学社的民办学校
▲杨理
▲陈远合 本人供图
▲文学社老师们常聚在一起谈论文学创作。《东江时报》记者林奶花通讯员邓伟城 摄
■《东江时报》记者林奶花
她是语文老师,一支生花妙笔最喜欢在史海钩沉,讲述历史人物、逸事;他是化学老师,却从小对文学情有独钟,最擅长以乡土散文,书写农村风土人情;还有喜欢小情怀的女文青、爱写诗的热血汉子……爱文学的他们在这里不寂寞,不仅有志同道合的伙伴,学校还专门成立了文学社。
日前,惠州市文华学校成立“叶绿花红”文学社,该校8名老师成为首批社员,其中还有3人跻身市作协会员。据悉,这是惠城区民办学校的第一个校内文学社。
打造为师生文学创作阵地
当天上午,市文华学校举行了“叶绿花红”文学社揭牌仪式以及“文学进校园”赠书仪式,市文联、市作协的相关负责人为师生们送来了 《惠州市作家文选》、《东江文学》、《作品》惠州作家专号、《惠州小作家》等文学作品。
该校校长凌学群解释说,“叶绿花红”象征着整个校园充满活力,在老师的呵护下,每个同学都犹如鲜花绽放。作为“叶绿花红”文学社社长,凌学群自己也曾是一位热血“文青”,有多篇作品发表于各类刊物上。对于文学社的未来他寄予很大希望,“目前文学社首批社员都是老师,接下来学校会出台系列措施,广纳爱好文学的师生,鼓励大家创作,把文学社打造成为老师和同学们进行文学创作的阵地,促进校园文化的活跃,提高全体师生的人文素养。”
“"叶绿花红"作为惠城区民办学校中成立的第一个校内文学社,对学校营造书香校园,推进语文教学改革、发现培养写作新人、丰富校园特色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市作协主席陈雪说。
3社员已成为市作协会员
虽说是刚成立的文学社,“叶绿花红”实力却不小觑。在首批8名成员中,有3人已经成为市作协会员,这样的阵容在全市校园文学社中也是不多见的。
“在文学社成立之前,我们几个志同道合的老师就经常聚在一起,谈论文学创作,后来一起出校刊。”文学社社员陈远合老师告诉东时记者,自从2016年来到文华学校,他就遇到了许多“同道”,大家以文会友特别开心。
“我们几人各有各的特色。”文学社副社长杨理说,自己虽是女子却喜欢写历史散文;化学老师陈远合擅长乡土散文,文笔老练;语文老师曾适燕则爱写小女子、小情怀散文。他们3人目前均是市作协会员。另外几名社员也是“身怀绝技”,副校长陈晓霞是教务能手,在教学方面很有一套,写出的文章深入浅出蕴含哲理,特别能引起共鸣;付龙、杨达志、汪巧玲3位老师则利用自己的教育专长和文学特长,写了不少教育教学精品论文,多次获奖……
特写
从小看的是《百家讲坛》
“位于北京故宫宁寿宫北端的贞顺门内,有一口宫中普通的水井,却因为一个女人殒命于此而被赋予了传奇般的色彩,且有了一个动听的名字——— 珍妃井。这个女人就是珍妃,光绪帝的宠妃他他拉氏。后宫佳丽众多她为何能得光绪独宠?堂堂大清帝妃又为何会命丧于此?……”随着叙述深入,珍妃与光绪帝缠绵悱恻的爱情、珍妃与慈禧的矛盾、珍妃被害经过被娓娓道来,一个活泼、率真的女子跃然纸上,令人不禁为她的香消玉殒而惋惜。
这是“叶绿花红”文学社副社长、语文老师杨理的一篇历史散文。“受母亲影响,从小就爱看历史题材,别的小朋友看动画片时,妈妈就带着我一起看《百家讲坛》。”她笑着说,小女子写历史散文感觉挺“反常”,她常担心年龄、阅历导致文章深度不够,这也激励了她下更多功夫去钻研历史。今年4月,她写的《李斯——— 一世浮沉》发表在广东省作协主办的《作品》上。
学化学不改对文学的喜爱
“阿四脚,白镇唯一的鶶食客,之所以不叫他乞丐,那是因为,阿四脚是有尊严的,他从不要人的钱,也不要别人施舍。……”《阿四脚》讲述了一个底层小人物的故事,小镇上患有小儿麻痹症的拾荒人“阿四脚”,在短暂拥有幸福后又重归不幸,终于成为小镇麻木人群中的一员。读后心头的压抑之情久久不能散去。
这篇作品出自该校化学老师陈远合之手。“我出生于教师世家,受到家风熏陶,我从初中就对语文不学自通。”陈远合说,自己在农村长大,没有什么娱乐就爱看书,虽然此后因为喜欢化学而选择了理科,但一直没有放弃对文学的爱好。
陈远合擅长写乡土散文,反映农村风土人情。出生于河源一个农村的他,曾以本村为背景写了一系列散文,发表在《东江文学》上。
杨理评价陈远合的文章有种厚重感,“有鲁迅的那种感觉”,“他描绘的也是社会底层里比较容易被忽视的一些小人物,字里行间有一种沧桑”。 林奶花
新闻推荐
东江时报讯记者香金群通讯员陈美君2017年12月31日,惠州市(惠城区)第二届弘扬和传承秦咢生爨(cuàn)体书法艺术公益培训班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