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山自合老渔樵
邓承修 本版图片 《东江时报》采集
作者:吴定球
光绪十一年(1885)十二月,中法战争结束,清政府胜而求和。时任鸿胪寺卿、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的邓承修,被任命为广西勘界事务钦差大臣,代表中方会同法方勘定广西段中越边界。
在勘界过程中,邓承修发现“速勘”于法方有利,以为此事关系国家权益,不宜草率行事。这就违背了慈禧“速勘原界,再商改正”,“按约速了”的意旨,因而遭到斥责。邓申辩无果,便自言“有心无力”,托病告假,朝廷随即发出“托故负气,交部严加议处”的严厉警告,着令即便有病,也不准擅离职守。至此,邓承修只好遵旨与法方预订新一轮的谈判日程。
在等待谈判那几天,心情郁闷的邓承修在勘界日记里罕有地写下多副联语。其中一副写道:
去日苦追思,廿载浮名,只染得京洛缁尘、边关炎瘴。
余年须爱惜,扁舟老我,且莫负山间明月、波上清风。
上联是作者对官宦生涯的自我反思和总结。
若论邓承修“平生功业”,在当时有两大亮点,即官居言路为铁面御史,钦差办事成勘界功臣。
在京师任监察御史期间,邓承修弹劾不避权贵,无论是位居中枢的军机大臣,还是权倾一方的封疆大吏,皆直言无畏,不留情面,是当时“清流派”的中坚,有“铁面御史”之誉。现在,他却以“浮名”视之,并慨言为“京洛缁尘”。
按,陆机《为顾彦先赠妇》诗云:“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此化用其意,借言京都官场风气的恶浊。而“边关炎瘴”,明指边界环境的恶劣,亦暗喻政治风波的险恶。正是“未至五十,已知前非”,他对于忠诚以对的朝廷,是真正的失望了。
下联传递了退出官场,归隐西湖的意向。
邓承修对家乡西湖有着深厚的感情。早在担任御史期间,他为了保全惠州西湖,免致城池失险,名胜湮没,曾上疏奏请朝廷“疏浚全湖,以复旧址”,获光绪皇帝批准得以实施,为保护和建设西湖立下大功。“且莫负”云云,其实也包合了不要辜负初心的意思。
为此,他设想着未来于湖上一叶扁舟,清风明月的情境,为西湖的名胜古迹预拟楹联。例如,他为丰湖书院面前的湖心亭拟了一副五言联:
暂此息羁鞍;何处下渔竿。
按:民国六年(1917),邑人在百花洲立碑以纪邓氏浚湖之功,并石刻此联立于洲上,今仅存下联。又有一副七言联,
隔水任风尘不到;
倚栏无碍月来时。
拟红棉水榭联:
只须烂醉何妨俗;
为爱看山且系舟。
拟点翠洲联:
漫谈坡老升沉事;
且试使君清醒泉。
据梁鼎芬回忆,邓曾议建清醒泉亭,欲用此联作亭联,此老对于国事朝政那难以释怀的忧郁,隐见于字里行间。
拟西湖准提阁联:
高屋出林杪;闲云参我心。
又集东坡句题望湖楼:
大开窗户纳宇宙;
未觉杭颖谁雌雄。
光绪十四年(1888)邓承修终于准假回惠养病。
回乡后,邓承修主讲丰湖书院,继又创办淡水崇雅书院并亲任山长。他以其德才声望,延聘名师,育教英才。郑士良、邓铿、邓镜仁、欧榘甲、杨寿昌、邓?燕、邓演达等众多在中国近代史上叱咤风云的优秀人物,都曾经在崇雅书院教书和读书,直接或间接受到过邓承修道德文章、人格精神的熏陶。正如上海《申报》在邓承修病逝的消息报道中所说,他晚年抱病办学讲学,“循循善诱,成就人才,一时称盛。”他把生命的最后时光奉献给了家乡,成就了他平生功业的第三个亮点。
邓承修擅诗联,亦工书法,其撰书的楹联存世颇多,如北京惠州会馆有一副楹联 (木刻,今存惠州市博物馆)即为其手笔:
天风吹艳黄花酒;
鹄鹤下浴红荷湖。
还有一副:
六朝美事谁能纪;
五里珠帘半上钩。
苏轼《吉祥寺赏牡丹》诗云:“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下联实用苏轼诗句,惟易十为五耳。
邓承修的挽联也写得很出色,如挽何如璋一联,
扼马江四旬,不沦尺地,功罪难明,殁后自应凭众论;
忆燕京一别,遂成终古,知交殆尽,思君何处吊幽魂。
何如璋是一个颇具争议的历史人物。中学教科书称何在中法马江战役中是“投降派”,其实这与真相有很大的误差。邓承修显然知道这点,他希望并相信未来对这位老友的评价能够“凭众论”,这与张友仁挽陈炯明联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里顺便说说一副题西湖百花洲联:
禁闼似闻怜谠直;
湖山自合老渔樵。
此联见载 《中国楹联大辞典》,指作者为邓承修。
按,联语实出于清初进士陈鹏年的《与许谨斋都监夜话》诗,民国徐世昌选编的 《晚晴移诗汇》有录载,诗云:“琪树琳宫锁寂寥,逢君烧烛坐寒宵。三春华发栖江表,五夜丹心恋圣朝。禁闼似闻还谠直,湖山自合老渔樵……”第五句还傥直与怜谠直,一字之异,此或因版本不同,又或因传抄之误,更有可能是邓在书写时为切合己意而改易,但原作者是陈鹏年,似无疑义。
新闻推荐
智造技能赛 惠州勇夺冠 全国智能制造应用技术技能大赛闭幕 惠州选手获3个一等奖
惠州市技师学院获得全国智能制造应用技术技能大赛一等奖的选手合影,其中左一(陈懋)、左三(冯志强)、左五(陈建辉)一队获得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