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鹤峰西邻林行婆 作者:吴定球
正在建设中的惠州苏东坡祠。 《东江时报》资料图片
苏轼在惠州白鹤峰的邻居,除了秀才翟逢亨外,还有一位卖酒的林婆。这林婆虽未出家,却虔诚信佛,所以又叫林行婆,唐宋时,人们是每称居家事佛的老妇人为行婆的。关于这位林婆的事迹,方志中已无从寻觅,有的,便只是散见于苏轼诗文中的若干片段了。如在《白鹤新居上梁文》中,我们便见到了林婆这名字,其末云:“伏愿上梁之后,山有宿麦,海无飓风。气爽人安,陈公之药不散;年丰米贱,林婆之酒可赊。凡我往还,同增福寿。”祷祝之辞,虽未必真能句句坐实,不过这“赊酒”一事,却有旁证。苏轼后来就说过:“无酒沽我,或乞其邻”(《和陶答庞参军》之二)。这个“邻”,指的正是林婆,可见此老是确曾于困窘之时向林婆赊过酒的。而林婆之以卖酒为业,善良而好急人所难,对逐臣苏轼一家给了不少方便和帮助,也就据此可以推知了。
苏轼何时认识了林婆?无可稽考。绍圣二年正月二十六日,他与数客野步嘉?寺东南野,有人家杂花盛开,扣门求观,见主人林氏媪,白发青裙,少寡独居,已有三十年矣。于是慨而作诗,称她为“子美诗中黄四娘”。有论者因此认为:这个“林氏媪”就是“林行婆”了(详见夏承焘等《苏轼诗选注》)。此说甚新,但林氏媪居嘉?寺东南,而林行婆却是苏轼白鹤新居的西邻,两处相距甚远,彼林媪是否即为此林婆,似尚未可遽下断语。林婆住在鹤峰的西侧,是见诸苏轼诗文的。在白鹤新居欲成之时,苏轼写有《夜过西邻翟秀才二首》,开头四句即云:“林行婆家初闭户,翟夫子舍尚留关。连娟缺月黄昏后,缥缈新居紫翠间。”天上缺月连娟,山顶紫翠缥缈,这正是黄昏时候。诗人暮色中匆匆而来,从白鹤峰西侧山脚顺道而上,拾级东行,先过了“初闭户”的林行婆家,再过“尚留关”的翟夫子舍,最后才到自己那掩映在“紫翠间”的新居。可见林翟苏三家,林家在最西,苏家在最东,翟夫子舍则夹在中间,既是苏轼的邻舍,又与林行婆隔壁。苏轼诗中说的西邻,当然也包括了林行婆家在内。
明白了这三家的位置,对于诗中“瓮间毕卓防偷酒”的句意,也就不难解读了。据 《晋书》:吏部郎毕卓嗜酒,邻宅酿熟,卓至其瓮间盗饮,为掌酒者所缚,明晨视之,乃毕吏部,即解缚,因与主人共饮瓮侧,醉后始去。苏轼这里是以毕卓喻“爱酒无从得”的翟秀才,而瓮间之酒,想当然也应是指林婆自酿之岭南万家春酒了。据此又可知林婆不但卖酒,自亦酿酒。苏轼要她 “提防”隔壁的翟秀才“盗饮”,虽语属调侃,见出三家人的融洽无间;但若说林婆善酿,怕也不为无据。诗的颔联又云:“待凿平江百尺井,要分清暑一壶冰。”考苏轼新居未凿井之前,翟林二家用水皆取汲于江,与苏轼一样,也是“但苦江路峻,常惭汲腰酸”的。所以苏轼告诉他们:井成后,你们就尽管来我家取水吧。这便是他在《次韵子由所居六咏》说的“井水分西邻”的真意了。这口东坡井还在。正是它,见证着当年这位大文豪与林行婆翟逢亨这等惠州平头百姓的深挚情谊。
苏轼再贬海南,诗文中曾经言及的惠州籍朋友有三个:一是李氏潜珍阁的阁主李光道;一是秀才翟逢亨;此外,便是这位卖酒的林行婆了。他在给当时的惠州太守周文之的一封信中说:“海州穷独,见人即喜……林行婆当健,有香与之,到日告便送去也。”他不但惦念着这位老邻舍的身骨子是否强健如昔,还特地给虔诚的她捎去了供佛之香,叮嘱太守老爷趁便送上。一个连名字都不详的妇人,竟能与名满天下的苏轼有如此深挚的交谊,并藉其不朽之诗文而流传千古,究其原因,除了所谓机缘之外,内中恐怕还有着更为深刻的人文因素,值得我们去深深回味。
新闻推荐
东江时报讯一名女子疑落水轻生,接到群众反映后,市交警支队机动大队特勤护卫中队执勤队员立即行动起来,成功将落水女子打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