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迎疆 拿到稿酬 买书去

惠州日报 2017-12-09 21:19

我与惠州报业传媒集团的缘分很长,这还得从上世纪90年代初算起。那时,我刚从江西赣州来到惠州,在惠阳工作。由于多年爱好写作,自然就与《惠州日报》(时称《惠州报》)有了不解之缘:从陪记者采访,到自己写新闻报道、时评,从与记者编辑陌生到成为挚友知己,我也侧面见证了惠州报业传媒集团的成长和发展。至今已逾二十多年,不亦乐乎。

最令我执着的事,是沉思笔耕。每当陶醉于纸笔情思之间,便可以忘却许多烦恼。我记不得已在报刊发过多少稿,但自1980年11月在老家《赣南通讯》刊发处女作《假如我是一名顾客》算起,到后来不限各类报刊,体裁包括消息、通讯、散文、诗歌、时评和调研文章等,少说也有千余篇(首)。但无论写多少,每次都觉着很新鲜,如同一个新产品的研发,每次发稿都会触动一次兴奋。尤其是这些年受到 《惠州日报》、《东江时报》的熏陶,更使得我的写作思路、视野和情感,有了许多飞跃和变化。2009年1月11日刊发于《惠州日报》“西湖文艺”副刊的《学会走路》,便令我难忘。文章原本是市公安局配合惠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专程前往香港考察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一份调查报告,但在编辑约谈后改写成一篇散文,即去公文式官腔,转以形象思维和通俗语言,将考察香港与内地两地人、车、路和警察管理、道路设施等的点滴见闻作比较,以讲故事的方式向读者娓娓道来,鲜活表述并展现在市民面前,易理解、受启迪。此稿刊发后,得到不少同行和亲友的赞许。这更是我日后将公文与文学角色互换写作的探索。

最令我欣慰的事就是拿到稿费。对稿费,我自有独特的处置法:一是全部交给小孩管理,逐一登记,用于购买文具书籍;二是每次收到“汇款通知单”都是一次对孩子的引导,告诉她这稿费来之不易;三是每当她要用钱买东西时,都会下意识地问:“你何时也能像爸爸这样拿到稿费?”以此激励孩子奋发向上,多写作、多思考。在我的鼓励和引导下,如今她也能偶尔在报刊发些文章,并深感:写作是一种自学能力和思维表达的培养,尤其是当你想写,却一时语塞写不出或不知如何表达时,就会倒逼着去查资料或看别人如何写,这个过程就是学习提升的过程。

在网络媒体日趋发达普及的今天,有的人或许会对报刊移情别恋,而我对《惠州日报》则情有独钟:一是接地气,是本地的党报;二是内容多,如同当地的百科全书;三是很熟悉,彼此有了浓厚感情。如今我是每日必读,无论在单位还是在家里,无论是新闻或副刊文艺,都成为我最爱的精神食粮,是教育子女知天下、明事理的很好工具,并作为我们家教的常规载体。

新闻推荐

271所学校启动垃圾分类

本报讯(记者黄尉宏李芳娟通讯员钟其准)继在居民小区试点垃圾分类后,惠阳区将在全区271所成人学校、中小学校、幼儿园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