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经典诵读教育扬美名 市文星小学致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助学生筑牢文化自信根基
女学礼仪。
茶艺。
书法。
女学手工。
礼仪训练。
学校校门。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之后,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教育界,纷纷掀起了关于“提升文化自信”的讨论热潮。话题的焦点,无不围绕“提升文化自信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展开。
在南粤大地、东江之畔的一处古色古香的院落里,一位埋首治学的人士,默默贯行既定的治学方略,没有参与到这场讨论中。他的不言,并非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闭塞,而是以一种洞然之态,将提升文化自信之径深谙于心,并付以办学中的宏观布局、微观渗透,使万千学子修身立德,启智开慧。而若再加以追溯,他的这份洞然,已有十五年的沉淀。
这位人士,就是市文星小学校长林炳红。十五年中,醉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他,坚定不移地贯彻惠城教育局关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始终行进在素质教育的道路上。在一次次的追根溯源中,逐渐明晰“道德根文化系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石”这一根本,通过借鉴、梳理、细化,逐渐摸索出一套独特的育人体系:以伏羲易道文化、黄帝法道文化、老子德道文化为主根,孔子原儒文化为辅根,通过环境默化、活动深化、课程升华、制度细化,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根植每个学生心性深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发自根本,焕发文化自信。十五年毕,他的一番心血早有见证,首批惠城区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示范校、惠州市吟诵协会副会长单位、惠州市学校少年宫、惠城区青少年科普特色学校、广东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等诸多荣誉可见成效卓绝,而文星学子备受欢迎则足见口碑载道。
日前,记者走进林炳红和他的“梦想基地”,在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中,穿越时空,探寻文化之根。
林炳红的办公室,与其说是一间办公室,不如说是一间修道室。客来有茶,客走有书,墨香、檀香氤氲,身处其中,很容易陷入空遁的状态之中。对林炳红的采访,就在这样游走的时空中,缓缓展开。
十五年 专一事
2003年,怀揣对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林炳红在惠州市爱丁宝双语小学开展了一系列教育的改革,开创了惠州市国学经典教育在全日制学校实践的先河,逐渐完善教育理念、思想体系。2008年,林炳红在市文星小学进一步践行他的教育梦想。
期间,中国正值经济的高速发展期。快速发展经济,带来的非必然却现实存在的结果,是传统文化出现断崖式崩塌。
林炳红不断思考时代赋予教育的新命题:究竟该培养一个怎样的人,才是民族的希望,未来的栋梁?要破解这一命题,先要探究浮世乱象的问题之源。
通研古今,追根溯本,林炳红发现,整个社会的“精神营养严重不良”,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失落,人心失去了依托,精神失去了传统文化的滋养,所以人性扭曲、私欲泛滥。
明晰这一点,林炳红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开启了特色办学之路,至今已有十五年。
十五年中,他坚定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线,无论是校园环境打造,还是德育活动设计,无不围绕这个主线展开;
十五年中,他坚持“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的培养规律,不畏世人非议,重组课程体系,开设伏羲班,试点德慧智,由点至面,重建文化信仰;
十五年中,他将根文化思想融入治学管理,教师培训也好,家校共建也罢,无不导入传统道德根文化,铸造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立体空间;
十五年中,他从单一的国学经典教育入手,不断探索,不断完善,总结了一整套立体式、浸泡式、全过程、全方位的德行教育模式;
十五年中,他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惠城区教育局的指导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形成了 《惠州市文星小学伏羲教育指导纲要》,从单一的儒家思想,走向道德根文化及孔子的原儒文化。
十五年如一日,林炳红矢志不渝,专注布道,传承文脉。其教育思想日趋完善、广博、深邃……
寻其根 扬其德
接触林炳红的人,都知他虽然执着却不是个保守的人。尤其在治学之中,他时刻把脉时代所需,扬传统而不刻板,重传承而不唯心。他从儒家思想中穿过,探寻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在于尊道贵德,遂深挖道德根文化教育内涵,优化教育体系。
“在教育研究的这条路上,我们要不断的自躬反省,唯有如此,才能知不足,再学,然后提升。”林炳红坦言,很多人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同于弘扬儒家思想,实际上是很片面的,“事实上,中华文化真正的根,包含伏羲易道文化、黄帝法道文化、老子德道文化为主根,孔子原儒文化为辅根的体系。其中,以伏羲、黄帝、老子为代表的中国道德文化教育系统,始终主宰着两千五百年以前历史中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并且影响着两千五百年以来中国文化教育的进程。”
林炳红分析认为,历史上几次成就丰硕和辉煌的文化复兴,如汉代的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都有一个共性特点,就是回溯到中国传统根文化,尤其是回归于道德根的井泉之中,“我们要提升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必须要回归于道德根文化的基因库中,汲取祖先们智慧的教育方法。”
经过反复研修和学习,林炳红了解到,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理念,是继承道德根文化的有力途径。这番认识,让林炳红大有顿悟之感。他的这种顿悟放诸于治学之中,变成了一场由内而外,从上及下的革新。
新学期一开学,他结合学校原有的伏羲教育的教育理念,科学运用德慧智教育和传统道德文化精华,大力开展德慧智素质培养试点,使学生在德的统帅下,慧与智获得同步开发与提升,使学校成为道德文化育人的和谐学校,让学生在德育、慧育、智育、体育、美育、心育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在他以身作则带领下,学校建立了读书修身教师诵读群、读书修身家长诵读群、读书修身学生诵读班级群,通过共同读书,构建家校共育平台,“重建精神家园,再造书香家庭”这一活动在文星小学已蔚然成风。
只千人 成一梦
市文星小学目前在校学生不足千人。若是办学的目的是为赚钱,这点学生远远不够。但对林炳红来说,足矣。他的治学理念中,近乎执拗的认定“宁缺毋滥”,如果家长不能赞同他的治学模式,他宁愿将其拒之门外。因为这一点,林炳红甚至还得了个 “怪校长”的名头。
据了解,经过多年的涵养,市文星小学的学生总有一种独特的气质。无论是陌生访者,还是校长老师,凡有碰面,无不停下脚步,鞠躬问好,脸上溢满真诚与自信。多年来,校园欺凌、学生打架的事情,闻所未闻。他们优良的品质,坚实的传统文化素养,往往在后期的求学中凸显出来厚积薄发的学习能力,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或正于此,市文星小学的学生升入初中后,格外受欢迎。
家长眼见孩子变得更孝顺、更阳光,自己也潜移默化,对人生有了新理解,纷纷加入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的队伍中来。在这种口碑相传之下,社会越来越多好奇的目光投向了这所学校。
如今每到报名季,市文星小学的报名处总会排起长龙,广州、深圳、东莞等珠三角发达地区的学生家长也纷纷慕名而来,他们有的两三个孩子的家长组团在附近租房,有的放弃原有的事业,举家搬迁到学校附近租房,就是为了让孩子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与其他民办学校的做法不同,林炳红面对慕名而来的家长们,第一句不是欢迎,而是“拒绝”。
在与家长的首次见面交流会上,他会详细阐述学校的办学理念,解析独特的教学模式。这里没有分数的高低,没有填鸭式的作业,在常人看来必备的数学和英语课程,也都推迟到三四年级才开。这里有的,只有关注学生德育、慧育、智育、体育、美育、心育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只有围绕立德修身而实施的行为规范。
“钱财乃身外之物,只要够温饱足矣。回归道德根文化,家庭教育是尤其重要的一环,若是家长无法认同这种教育理念,还不如早点拒之门外。”林炳红直言。
甘守一千人,精心筑一梦,如是林炳红,乐在其中。
一个奇学校
家长争着来 学生不愿走
正如前文所言,每到报名季,市文星小学的报名处,总有家长慕名而来,排起报名长龙。但市文星小学更让人好奇的是,它不仅吸引着家长争相前来,还有种“魔力”,让学生来了不想走。即便是因种种原因而离开的孩子,也会对文星小学念念不忘。究竟怎么回事?借着这次采访,记者也详细探了探。环境默化
是学校 更是书院
去过市文星小学的人都有个明显的感觉,身处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中,会产生一瞬间的错觉:仿佛立身于古代的一处书院之中。
白墙灰瓦仿若骑马墙的校门,尽显雅致庄重。从中穿行而入,陡然进入到一处中国传统的院落之内。一栋巍然耸立的教学楼近在眼前。
沿着台阶拾步而上,教学楼大堂,一尊先师孔子像威严而立。两旁挂着儒门“五常、五德”的对联。两旁柱子上还挂着校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每有学生经过,总会驻足行礼。
漫步极具中国古典建筑特色的校园里,随处可见中华历史朝代、传统节日、农时节气、民俗等知识。譬如校园外墙上的“中华八德”为主题的宣传画;譬如张贴于走廊、楼梯等处的,流传千古的传统道德文化的名言警句;再譬如学生的手工作品、书法、绘画和板报,各有主题,却都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一帧帧看过去,无不是视觉享受。
环境的潜移默化,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经受一场修身立德的“修之身,其德乃真”洗礼。如今,文星学子已经把传统道德文化的经典融入了自己的生活,知礼让,崇德善,懂感恩,游戏玩乐、做家务时都能吟诵古文经典,时时做到礼貌谦让,在家孝敬双亲。
活动深化
重仪式 更重内涵
采访中记者获知,学校之所以吸引学生,除了有优美舒适的学习环境,更因为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每个入读市文星小学的新生,都还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仪式:开笔礼。“开笔礼”是古时极为隆重的典礼,对每个读书人来讲都有着重大的意义,被称为人生四大礼之一。“开笔礼”也是中国传统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的启蒙教育形式。这一天,一年级新生正衣冠、点朱砂、击鼓鸣志、启蒙临帖、茶敬亲师、祭拜孔子……各个环节要一丝不苟,以示隆重。
“开笔”之后,学生会迎来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教学和德育活动。除了学期初和学期末的大型祭孔典礼外,学校还注重挖掘传统佳节内涵,以新奇有趣而又意义深远的庆祝活动,结合二十四节气中医养生,引导学生认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从心性根本,培养学生的民族气节。从生命的本源、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智慧中,引导学生与日月同其辉,与四时合其序,“觉知生命,认识生命,受护生命”,“少私而寡欲”,“绝学而无忧”。
与此同时,学校还巧借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节等契机,因时而异地开展庆祝、纪念活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学生在猜灯谜、包汤圆、挂艾草、祭先烈等各色活动的体验中,深切感受和领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直至学生毕业,学校还会举办一场隆重的成童礼。通过庄重的仪式,让孩子明白作为少年应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责任和担当。
除了注重发挥传统节日和重要活动的教育意义,素来强调学生要德育、慧育、智育、体育、美育、心育等全面发展的市文星小学,还深入挖掘学生艺术特长,通过打造雅音国乐团、少儿吟诵团、少儿京剧团、武术特训队、射艺小组等16个社团,鼓励学生个性成长。
日常中,依托这些社团,会组织形形色色的赛事活动,并屡屡斩获佳绩,如雅音国乐团获2016市器乐比赛二等奖;林欣燃、文梓聪获2016市现场书法比赛小学组一等奖;武术队获2015年市武术公开赛一等奖;少儿吟诵团在罗浮山参加“中医科学大会开幕式”;多名学生参加市、区绘画比赛获一、二、三等奖……
课程升华
诵经典 启智开慧
采访结束,已是放学时分。几个学生仍旧坐在一处的台阶上,沉迷在书中,不愿离去。看到有人走近,几个孩子立马站了起来,向记者问好。手中拿着《黄帝内经》。
诧异这么点大的孩子究竟能不能看得懂。林炳红笑着说记者太小瞧他们了。原来,不止《黄帝内经》,还有《德道经》、《易经》、《大学》、《中庸》等经典课程,都属于学校开设的常规课程。学生们每天接受这些经典书籍的熏陶,对其中篇章早已熟稔于心。
了解市文星小学的人,都知道这里一至三年级没有以一张试卷为唯一评价方式,取而代之是生活践行、口头表达、艺能测评等,一些譬如数学、英语的必学课程,也都挪后在三四年级开设。调配下来的时间,用来经典课程的学习和诵读,以及书法、国画、音乐、器乐、武术等的学习。
“三四年级才开设数学、英语,能否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课时要求?”对记者的这个疑问,林炳红显然早有准备。
“正所谓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对小学生而言,童蒙养正,就需要予其古代优秀经典著作,用圣贤智慧陶冶他们的心性,开阔他们的心胸,端正他们的品行,还可以开发学生的记忆力。”林炳红认为,学生德慧智根基打牢了,数学、英语等课程的学习游刃有余,“三四年级开设,课时完全能够得到保证。”
由此,市文星小学在保证国家、省、市、区的课程纲要的前提下,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作了课程的时间和空间的腾挪,强化一至三年级的艺能教育,确保左右脑同步开发,让学生在这一先天慧性及后天智性转化的关键期植入影响孩子终生的教育。
如今,经历了第一阶段的精心筹备,科学部署,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已在市文星学校铺将开来。目前,以伏羲班为主要试点班,学生们以《德道经》、《易经》、《黄帝内经》、《弟子规》为课程,教师以《德慧智经典诵读操作指导手册》、《德解弟子规》、《国学道德经典导读》、《德慧智教育辅导答疑汇编》作为教学参考书,并同步配合德慧智行为教育课程,展开诵读活动。
每一天,伏羲班的师生们都会严格按照课前诵读、固定诵读时段、课间诵读、课上诵读和课后诵读等时间表要求,高声诵读传统经典,让经典诵读落地生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学和社会实践是一种求知模式。近几年来,文星小学学生游学的脚步已踏遍惠州,如丰湖书院、东坡故居、朝京门、科技馆、博物馆、高榜山、西湖等,以及参与了两元城市行、亲子义卖、手写对联送五保户、春耕秋收等社会实践。孩子们在游学过程中感悟惠州人文特色,开阔眼界,体会生命,学会担当,培养大气情怀,在践行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感悟真知。
据悉,明年初学校将扩大试点范围,并在本学年结束后,进行经验总结,形成独特的办学特色,为全市甚至全国打造德慧智经典诵读的教育模板。
“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建一所初中,让我的教育理想和梦想能够实现贯通培养。”林炳红如是说。文/图 本报记者卢振侠 通讯员张 淳
学校电话:2203228 地址:惠城区下角共建街5号
新闻推荐
各有关单位:惠州惠大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巳按国家标准《内河助航标志》的规定,完成了惠大疏港高速公路西枝江特大桥桥区航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