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星山炮台申报国家级文保单位 记者跟随惠东县文广新局工作人员专程探访大星山炮台旧址
大星山炮台大门。
大星山炮台的围墙顺着山势起伏。
清代,惠东海面上海盗肆虐。清康熙年间,惠东县(原归善县)稔平半岛最南端的大星山之颠建起了炮台,清政府派兵驻守……如今,大星山炮台旧址成了文物。这座惠州境内保存最为完好的清代古炮台,2012年成为第七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为更好地保护这座炮台,惠东县文广新局又将其申请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记者跟随惠东县文广新局工作人员,专程去探访大星山炮台旧址,感受大星山炮台在惠州海防史上的重要地位。
围墙依山势起伏气势雄伟壮观
大星山位于稔平半岛南端,居扼守红海湾和大亚湾之势,该炮台就坐落于大星山之巅,海拔高度100多米。炮台围墙用大小石块砌成,布满青苔和岁月痕迹,一些榕树生长在围墙上。围墙边的路,长满了野草。围墙顺着山势起伏,有一层楼高。围墙设有一个进出大门,大门的门框是粗大的花岗岩条石,当年要运送如此粗大的花岗岩条石到山顶,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进入大门,眼前是一片稍微开阔平坦的地面,地面上散落着不少粗大的花岗岩条石。大门一侧有上围墙的台阶。台阶是花岗岩条石,历经近300年,依旧非常牢固。
站在围墙上,能看清整座炮台形状:炮台由东向西呈长方形,战壕纵横,围墙则蜿蜓似盘龙,气势雄伟壮观。围墙比较宽,两边是石砌墙面,中间填满沙土,在围墙上奔跑没有任何问题。围墙上,还零星散落有不少青砖块。据说原来的围墙比现存的围墙要高,石砌围墙上还有青砖围墙,后青砖被当地人拆去修建房屋了。
在围墙两端,能看到各有几个由花岗岩条石修筑的长方形石墩,惠东县文广新局工作人员表示,这些长方形石墩,就是原来放置大炮的炮座。围墙内侧的地面上,还有不少粗大的花岗岩条石,似乎当年在内侧也修建有不少建筑物。
大星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三面临海,西为大亚湾,东为红海湾,南面是浩瀚的南海,自古以来都是闽粤海上通道的咽喉之地。大星山炮台盘踞山顶,三面海域一览无余,山脚下海面上有任何动静,在炮台上一览无余,可谓海防要塞。想当年,大星山上炮台的大炮,能控制着一大片的水域,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场面。
8个炮位扼守红海湾和大亚湾
在如此险峻的地方修筑如此大规模的炮台,是有其原因的,当年,倭寇横行海上,不断侵扰我国沿海地区,惠东海域和沿海地区就是倭寇时常出没的地方。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通道的惠东海域,一直都有海盗杀人越货,非常猖獗。为抵御外来侵略,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两广总督杨琳奏请朝廷在广东沿海修筑能够驻扎军队的炮台,称“一台之设,胜于兵船数十;一堡之兵,可当劲卒千余”。康熙采纳了杨琳的建议,开始在明代海防卫所城池体系的基础上修筑炮台式要塞。
据《惠州历史大事记》记载,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杨琳亲自到大星山勘测地形。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时任广东广西地方军务兼理粮饷、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杨琳等捐银1300两建造大星山炮台。据原置于大星山炮台门侧的《鼎建大星炮台碑记》介绍,大星山炮台周长八十九丈三尺 (据测量为295米),内有营房22间,火药局1间,2500斤炮2位,1000斤炮1位,600斤炮1位,500斤炮3位,驻兵60名,由一名把总驻防。
大星山炮台具有8个炮位,扼守红海湾和大亚湾,防御能力可谓不俗。大星山炮台的大炮是铜炮,上世纪60年代曾在炮台内搬出炮二门,现一置惠东县博物馆,一置惠东县平海镇文化站。除了有大星山炮台,清康熙至嘉庆年间,在平海城前沿相继筑有盘沿港炮台、墩头港炮台、东缯头炮台和吉头炮台、筑成一道道壁垒森严的海防线。
在远离战争的今天,站在大星山炮台上,看到的是一片秀丽海景风光,惊涛拍岸,海鸟飞翔,船只竞渡……未来,大星山炮台或将建成历史文化旅游教育基地。文/图 本报记者朱如丹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赖金朗通讯员马塨吴卫邱嘉滢)选择比较偏僻狭窄的道路团伙作案,一人骑自行车并事先抹上黄鳝血,其他人开车,采用低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