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群小学生从小爱京剧 京剧进课堂让他们爱上传统文化 表演《我们从小爱京剧》惊艳全场
这身行头是不是很好看?
同学们在排练京剧节目。
同学们给环卫工人献上精彩京剧表演。本版文字 《东江时报》记者林奶花本版图片 《东江时报》记者林奶花 通讯员李晓莉 摄
“那一天爷爷领我去把京戏看,看见那舞台上面好多大花脸……”熟悉的《说唱脸谱》响起,一群穿着戏服的小朋友登上了大舞台,给环卫工人们献上了一场精彩的京剧表演。近日,在惠州市慰问环卫工人戏曲晚会上,来自惠州市李瑞麟小学的一群小学生惊艳全场,他们是怎么和京剧结缘的呢?
25名学生 零基础学京剧
当晚,李瑞麟小学五(4)班小朋友们带来的是京剧表演:《我们从小爱京剧》,由数板《我们从小爱京剧》、传统京剧《穆桂英挂帅·捧印》、现代京歌《说唱脸谱》组成。剧目选得好,孩子们的表现也可圈可点,收获了热烈掌声。
“这个节目其实是同学们为学校的2017元旦文艺汇演准备的,陆陆续续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排练而成,一共有25位同学参加。”该班家委会副会长李晓莉告诉东时记者,这个节目主要由家委会组织,家长们听说让孩子学京剧表演,都非常支持,希望让孩子多接触传统文化。“因为这个戏服比较贵,一套行头要500多块钱,家长真是下了大决心的。”
家长们从熟人中请来了两位京剧行家,担任孩子们的指导老师,热心的老师们义务给小朋友们上课,从零基础教起。经过集思广益,最终定下来让孩子们学《我们从小爱京剧》这个剧目。
“其中融入的《捧印》是梅派名剧,说的是穆桂英年过半百,奉命挂帅出征,保家卫国的故事;《说唱脸谱》讲述的是年轻一代对京剧的认识和认可。几个节目巧妙结合,使京剧更容易被少年儿童接受。”指导老师说。
勤奋练习 冬天光脚练“走圆场”
对于从未接触过京剧的孩子们来说,学京剧最难的是走圆场。圆场是京剧表演的基本功之一,演员在舞台上所走的路线呈圆圈形,周而复始,称为圆场。圆场的速度多为由慢到快,因此又称跑圆场。
“让我最感动的是,为了练好这个动作,小孩子光着脚丫子走!”李晓莉说,刚开始练习的时候正是冬天,孩子们为了不晃动,更准确地走好这个步,不顾天气寒冷,光着脚丫子在地板上一遍又一遍地练。孩子们热情非常高,有时老师还没到,他们就自发排队练圆场。
接触京剧的过程中,也发生过很多趣事。定做的戏服送到以后,同学们被隆重华美的戏服和行头惊呆了,纷纷说好看、漂亮,特别着急地就往身上穿,有的把头饰穿到腰上,有的把腰上的饰品戴到了头上。老师和家长们都笑翻了。孩子们觉得戏妆特别好看,化妆的时候特别激动,抢着排队化妆,生怕自己落后。
除了身段、台步,孩子们还学了唱腔。表演当天放出来的歌曲,就是孩子们录的音。
两个多月排练 对京剧喜爱一点点加深
随着对京剧的了解加深,同学们对京剧的喜爱也一点一点累积起来。
“一开始提出学京剧,很多小朋友不了解,没有特别的感觉。”李晓莉说,教京剧的汤老师就想了一个办法,带来了他的一个学生,也是一个小朋友。他们穿着戏服给大家表演了一段,勾起了家长和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好奇,纷纷加入其中。
在两个多月的学习之后,同学们了解了不少关于京剧的知识、相关的故事,以及蕴含的民族精神和人生哲理。“我懂得了京剧的"四功五法",对传统戏剧蕴含的意义有所了解,增加了民族自豪感。通过一起排练,我们班的同学之间也更加团结了。”五(4)班学生李念茜说。
近年来惠城区通过多种形式探索“传统文化进校园”,城区中小学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全区学校艺体“2+2”项目全面铺开并形成教育特色,口风琴、线描画、口琴、剪纸、陶笛、武术、醒狮、京剧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课堂,并且成为不同学校的特色项目,一批学校被评为省、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优秀传统文化示范校。
其中“京剧进课堂”通过这种最具民族特色的艺术载体,给予同学们唱念欣赏、身段体验、表演互动、服饰文化、历史知识、道德教育的普及和传递,受到不少学校的欢迎。同学们在参与过程中,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
“我懂得了京剧的"四功五法",对传统戏剧蕴含的意义有所了解,增加了民族自豪感。通过一起排练,我们班的同学之间也更加团结了。”
——— 表演者市李瑞麟小学五(4)班学生李念茜
新闻推荐
快递员忙不过来 亲戚朋友来帮忙 “双11”后快递站包裹堆成山临时工骤增
在惠城区江北一快递站,快递件堆积成山,一片忙碌景象。《东江时报》记者周楠摄■《东江时报》记者江勇龙昨日中午12时50分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