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中21首歌曲体现希望的力量 微访谈走进《一缕阳光》剧组听主创人员讲述台前幕后故事
《一缕阳光》主创人员和主角人物原型赵喜昌(中)接受采访,聊《一缕阳光》的幕后故事。《东江时报》记者香金群 摄
■《东江时报》记者香金群
一缕阳光,温暖鹅城;助人新风,吹拂人间。11月1日~11月3日,《一缕阳光》连演三场,场场爆满。该音乐剧以惠州心连心志愿者公益协会义务救捞队队长赵喜昌及其志愿者救捞队为原型。11月9日和10日晚《一缕阳光》又加演两场。11月10日下午,在《一缕阳光》第五场开演前,“一缕阳光·温暖鹅城”微访谈活动走进《一缕阳光》剧组,倾听主创人员讲述台前幕后的故事。该活动由市文明办、市文明局和惠城区文广新局联合主办,惠州报业传媒集团、惠州文明网和今日惠州网承办。
谈内核雷锋精神贯穿全剧
微访谈活动在西湖大剧院的舞台上进行,这也是《一缕阳光》的演出现场。访谈活动伊始,惠城区文广新局副局长付雪梅介绍了 《一缕阳光》创作主旨。“惠州有45万志愿者,有3800个志愿服务团队,成千上万的志愿者都在为社会服务。”付雪梅说,所以这部剧起名叫《一缕阳光》,既是颂扬雷锋精神,也是推进惠州好人之城的建设。
《一缕阳光》的男主演王璀璇对剧中的雷锋精神也深有感触。王璀璇说,小时候,老师教他们学雷锋做雷锋,但是说实话,那时候并不明白雷锋精神到底是一个什么精神。“通过这个剧我才真正地知道了什么叫雷锋精神,这个雷锋精神在我们赵队长 (赵喜昌)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我觉得他真的是"活雷锋",对他也特别敬佩。”王璀璇说,《一缕阳光》宣传的就是雷锋精神,而且这个雷锋精神也是时代的需要,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特别贴切。
谈创作挖掘希望的力量
不过,如何在音乐剧中展现雷锋精神,《一缕阳光》的编剧和总导演林波可花费了不少心思。“赵喜昌的事迹,网上一搜好多,我开始以为很好写,可写到一半我就想放弃,太不好写了。”林波说,“如果只是把赵大哥怎么做好人好事、怎么去捞人、怎么去学雷锋,这些表面的事情展现出来,就太浅了。”
林波说,他写剧本写到困惑的时候再走进生活,再跟赵喜昌聊天,再走进救捞队,跟救捞队的队员聊天,再挖掘,再感受。“最后感受出来的,赵大哥他们所做的事给人一种希望的力量。”林波说,“把这个意义挖掘出来就好看了,因此我们这部剧有首主题歌就叫《希望》。”
包括《希望》这首歌曲,《一缕阳光》共有21首歌曲,全是由国家一级作曲、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专职副主席兼秘书长金旭庚谱曲。林波说,金旭庚对音乐的风格把握也很好。比如男主角主唱的歌曲,就质朴得不得了,要是一上去就是美声,首先观众就不相信,因为那就不是老赵。
林波说,《一缕阳光》的音乐还具有叙事性,把握了三条线,家庭一条线,救捞队一条线,给人希望一条线,三种不同风格的音乐在剧中交织,这是有设计的。
谈演出每一场演出都是一次提高
男主演王璀璇是东北人,并且与赵喜昌有几分相似,不少人都觉得他就像年轻版的赵喜昌,再加上王璀璇是沈阳艺术学院声乐系毕业的,能唱。王璀璇在访谈中透露,事实上,林波在创作剧本的时候,脑海里就已经“内定”王璀璇来出演剧中“高铁军”(以赵喜昌为原型创作的角色)的角色了。
王璀璇说,赵喜昌给他讲解了很多救捞的知识,让他得以在剧中真实还原感人的救捞现场。“很多人说我在台上看着很老,在台下很年轻。我说,在台上我叫高铁军,在台下才是我。”访谈中,主持人问赵喜昌给王璀璇的表演打多少分。赵喜昌毫不犹豫地打了“100分”,但是王璀璇却没有给自己打分。“我不给自己打分,因为艺术的东西是永无止境的,我对自己永远不会满足,我会在每一场演出的过程当中不断地去创造人物,不断地去提升自己。”王璀璇说,“每一场每一个细节在表演的过程当中都是一次创作,你的对手会给你刺激,你的内心感受也会有所不同,所以说每一场演出都是一次提高。”
相关新闻
20名“惠州好人”观看《一缕阳光》
东江时报讯 记者骆国红 通讯员谭芸11月10日晚上8时,20名“惠州好人”走进西湖大剧院,观看惠州首部都市爱心音乐剧 《一缕阳光》,感受这部剧的精彩和温暖。
在观看演出过程中,好人们被剧中的情节吸引着,看到动情处,还有不少好人感动地流下了眼泪。“演员们演得太好了,音乐也很好听,真的非常精彩。”“惠州好人”同时也是“中国好人”的田妹擦干眼角的泪水告诉东时记者,这是她第一次走进剧院观看演出,“首先要感谢市文明局邀请我来观看这部剧,看了这部剧,让我更加深刻地了解到赵喜昌及其所在救捞队的事迹,真的让我非常感动。”田妹告诉东时记者,她虽然没跟赵喜昌接触过,但是从报纸上、电视上看过他的事迹,而通过观看这部剧,让她更加深刻地了解了他和救捞队的事迹。
新闻推荐
惠城全面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最低每人每年15元可享受有偿服务包
医务人员通过情景小品的形式向居民展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东江时报》记者香金群摄东江时报讯记者香金群11月26日,惠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