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景”大半辈子 如今有了接班人 惠东范和传统民俗文化节每十年举行一次,今年65岁陈周德连续4届做景制龙
陈周德在制作高景中穆桂英戴的头饰。
陈周德制作的金龙。
惠东县稔山镇范和村,正在举行十年一度的“范和第四届传统民俗文化节”。文化节巡游活动30多个方队中的10多个高景方队和两条50米长金、银长龙特别引人瞩目。高景方队有13个高景及两条金龙、银龙,都由范和村人、65岁的陈周德用3个多月亲手制作。这做景和制长龙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创新工艺将人抬高景改为车载高景
景,就是扮景,分高景和路景。在空中舞动的叫高景,在地上行走的叫路景。高景一般由三四个人推着一张长约2.5米、宽约1.5米、高约0.8米的色台。色台上,根据故事情节安排几个童男童女,摆出不同的造型和动作。
这次陈周德制作了13个高景,有五谷丰登、金山战鼓 (花木兰故事)、嫦娥奔月等。今年是鸡年,他还专门制作了一个 “金鸡报喜”的高景:一只大公鸡,3个身穿古装的小孩坐在车上,不断向围观群众挥手。
陈周德说,一台景包括底部的台、杆、屏、少男少女4部分。台是用三角铁焊成的长方体,可以承载1吨的重物;前边用两个加重轮,可以360度转弯调控方向。从前出巡的高景是由4或8人像抬轿一样抬起,底下一个大人靠胳膊承受1个小孩。上世纪90年代以后,陈周德见在下面撑托扮高景的“景儿”要走那么远的路十分辛苦,于是试验改革,将人抬改为车载。还在高景台上加装同步马达,如送子观音通过马达之前固定的莲花宝座,能够通过鼓点一开一合。这样一来,高景巡游变得轻松许多。
陈周德生于1952年,从小热爱音乐美术,特别喜欢画画。经常跟着村里的老一辈纸扎艺人学画画,之后还专门到海丰拜有名的手艺人学做景、扎纸扎等手艺。“我师傅的手艺是家传的,已经传了七八代人。”因为从小喜欢艺术,他学起这些手艺来很有兴趣,上手也很快。
后来他以制作狮头、麒麟等为生,在他手下,产生了不可计数的醒狮、麒麟。如今年过六旬,家中已不需要他以此为生,但他仍然坚持做。他做的高景、纸扎、布艺,在行内声名远扬,香港、新加坡人也找他制作狮头。
希望做难度更大的飘景
范和传统民俗文化节每隔10年举行一次,陈周德从25岁开始做范和传统民俗文化节巡游的高景,至今已做了4届。这一届陈周德从农历六月开始做,高景的主题都是传统人物。
陈周德说,这次制作属于生高景。生,指真人,也就是高空真人秀。这次参加生高景的孩子有几十个,年龄6岁到16岁。每一台小车上的高景,焊接小车、烧电焊做支架、装饰纸扎布艺……每一项他都亲力亲为。陈周德说,这13个高景中,最难的是制作“五谷丰登”,要用竹篾先扎一个直径1.5米的大花篮,然后再贴上纸、画上画,用了3天才制作好。最难画的则是“财神高照”中财神的脸。经过几十年摸索,如今他的扮景越做越精细。
这次的民俗文化节巡游活动,陈周德觉得留有遗憾。做了4届高景,他很想做一次飘景,但飘景难度很大,高度更高,支架上只有一根钢筋,由于担心孩子害怕,加上村里小巷的电线比较低矮,他放弃了。“10年才举行一次,下一届又要等10年,我都75岁了。”他很希望有生之年做一次飘景。
徒弟学艺13年,师徒同场展技艺
除了做高景,陈周德还做路景的服饰、狮头、长龙。他很喜欢民俗,也喜欢钻研。拍到佛山黄飞鸿武馆门口的舞狮后,他回家一次次比着尺寸看着照片做狮头。做一个简单的狮头,至少要一周时间。
做狮头的工序很繁琐,扎架、糊纸、上色、装饰……除此之外,还有诸多小细节需要处理,工序不计其数。扎龙头也是如此。这次的两条金、银长龙,花费了陈周德10多天的时间。每条龙都有50米长,龙头、24节龙身和龙尾要26人同时舞动。
陈周德除了扎长龙,还教人舞龙珠和舞龙。这次参加民俗文化节的是两条长龙,舞龙珠要6个人轮流舞动,舞龙身也是由两班人轮番进行,每到一个开阔地带,长龙进行翻腾、盘龙,十分精彩。“男子舞龙珠比较霸气,像关公舞大刀一样,气势如虹。女子舞龙珠是走碎步,动作比较柔和,但也铿锵有力。”
让陈周德开心的是,他有了传承人,不用担心手艺失传。其中一个徒弟也是范和村人,跟着他学艺13年,如今出师了。这次民俗文化节中,师徒同场展示手艺。
文/图 本报记者朱如丹 通讯员林慧坚
新闻推荐
业主代表希望继续加强整治 惠东大亚湾集中开展沿海整治专项行动初见成效
封停违建码头、拆除沙滩乱搭乱建建筑、关停清理海岛违法搭建及渔排餐厅、拦截污水直排……近日来,惠东县、大亚湾区集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