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祠工地惊现抱鼓石 红砂岩上有雕刻精美的“双狮戏球”或为明代宝物
▲翟贤坊旁的古井。
位于惠城区桥东白鹤峰的惠州市东坡祠景区正在紧张地进行施工。近日,东坡祠建设工地在施工过程中,挖出数段红砂岩建筑构件,有红砂岩石柱、柱础,红砂岩底座,其中一块雕刻精美的红砂岩 “双狮戏球”抱鼓石,更是吸引了不少文物爱好者的目光。惠州文史学者、惠州市岭东文史研究所副所长何志成现场查看后认为,这些红砂岩构件应该是当年归善县县衙的建筑构件,红砂岩抱鼓石是摆放在衙门大门两侧的物品,或为明代宝物。
工地挖出雕刻异常精美抱鼓石
在东坡祠建设工地的一角,堆放着几块红砂岩建筑构件。爱好研究古物、珍爱古物的惠州市民间艺术大师刘汉新,带着记者专程来察看这几块红砂岩建筑构件。
刘汉新用手将一块半圆形红砂岩面上的浮土拂去,并提来几桶清水将表面清洗干净,两只精美的狮子图案显露出来,两狮中间还有一个系着绸带的绣球。
张开爪子的狮子雕刻得动感十足,有种抢不到绣球不罢休的神态;绣球面上雕刻有精细的花纹,绣球上下各系有两根绸带,绸带还各打了一个花结。虽说是硬邦邦的红砂岩,但工匠把绸带的柔软雕刻得淋漓尽致,绸带似乎要飘了起来,整个画面,精美异常。刘汉新说,这是一块红砂岩的抱鼓石。据了解,抱鼓石是官衙门前升堂击鼓和守门狮子的结合体。这块抱鼓石除了鼓面有精美雕刻外,鼓边上,还有凸起来的圆形装饰;隐约还能看到一个嘴里叼含着一个环状物瑞兽,下端还雕刻有卷云纹图案。
在这个抱鼓石的旁边,还有一个红砂岩底座,底座表面也雕刻有图案。
刘汉新拿出卷尺丈量了一下,抱鼓石高约97公分,宽约有82公分,厚约有29公分。底座高约53公分,宽约78公分,厚有49公分。刘汉新表示,如果底座与抱鼓石是配套的构件,当年这个立起来的抱鼓石,还是很高大壮观。
在东坡祠建设工地的一侧,还有一堆挖出来的红砂岩条石。让人惊叹的是,在工地一面古青砖墙旁边,还保留有一个完好的古井。古井的井壁是由青砖砌成,表面很光滑,井水还很清澈。这个水井的直径超过1米,刘汉新表示,古井旁边就是翟贤坊,这口井是供附近居民使用。井口比较大,估计是当时的“公井”。 2014年1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东坡祠遗址进行了全面的文物考古调查、勘探,发现了宋代至民国时期的文化遗存。看来东坡祠下方的文物还不少。
已移至桥东办事处存放
何志成也闻讯来到了现场并仔细观察了这块抱鼓石,他觉得这是一件很珍贵的宝物。何志成表示,此宝物出土于归善县县衙大门附近,归善县县衙又于明代建立。由此可以推算,这宝物或为明代留下来的。
何志成告诉记者,这块抱鼓石体型较大,上面雕刻着“双狮戏球”。双狮戏球亦称双狮滚球,其寓意代表着风调雨顺,吉祥喜庆。此物雕工也十分精细,凸显了明代的大气,基于此,他个人更加肯定此抱鼓石为明代所留。“归善县成立到现在已有1400多年了,此前还未曾发现古文物,直到近日这白鹤峰下的抱鼓石被挖出,才让人们对该县衙的历史,包括明代的历史,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在历史长河中,归善县署并非一直位于桥东的白鹤峰下。唐宋年间,归善县署一直在水东(具体地点已无考),到了元至元年间,由于归善县治无城池可守,这在农民起义纷起的元末年间极易受到攻击,于是在至元三十年(1293年)将归善县治迁至有城墙保护的府城内。这种一城两治的状况一直持续了200多年,直到明万历三年(1575年)林民止莅任归善知县,考虑到一城两治不适合归善县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才做出了将归善县治迁回水东的决定。林民止县署新址选定在白鹤峰之侧。由于征地拆迁顺利,明万历六年(1578年),归善知县林民止用了3年就将归善县署由府城回迁县城。
据何志成考证,这一时期,归善县衙的中间为正堂,后为后堂,作为幕厅,右边是耳房库厅,左幕厅侧是知县住宅,次为主簿住宅,右耳房侧为县丞宅,次为典史宅。东西依次各有六个房,祠狱俱备。大门外有申明、旌善二亭子。这种建筑形制,是封建制度的典型县衙。在何志成看来,先辈留下的古物都很珍贵,应该对这些古物怀有敬仰之心。同样爱好研究古物、珍爱古物的惠州市桥东街道办事处主任胡江华,对这块雕刻精美的抱鼓石赞不绝口,十分珍爱,为了让此宝物得以更好的保护,当即安排人员将此抱鼓石运往桥东办事处相关场所存放。
抱鼓石是否属于明代归善县衙的物品,还需有关专家进一步鉴定。
文/图 本报记者朱如丹陈可可
新闻推荐
长湖小学跑道纳入书香校园建设计划 区人大代表首次约见区教育局负责人
日前,在惠城区教育局四楼会议室举办了一场特殊的约见活动。惠城区人大代表曾木城、冯素娟、刘子明、杨玉山、张元英约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