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东雄郡受降城 ○惠州联话輧輳〇

东江时报 2017-09-24 20:23

1945年8月,侵占广东的日军首领田中久一在投降书上签字。《东江时报》记者严艺超 翻拍

作者:吴定球

抗战时期,惠州中山公园内新建了一座结构精小的梅花旧馆,于此据高凭眺,西湖风景尽收眼底。时邑人李立之 (崇纲)、任少游(绍明)常至此小坐,观风景,谈时政,李任皆将军兼诗心以为此馆新构,宜有题咏,遂命吴仕端为之拟一联。其联曰:

如此湖山,同上新亭观日落;

依稀春讯,我来旧馆探梅开。

西晋灭亡,衣冠南渡,士子们每于长江边新亭相聚北望对岸被胡人侵占的故土,挥泪叹曰:“风景不殊,举目有河山之异!”上联反用其事,“观日落”为双关语,暗喻日本败相已露,胜利指日可待也。下联以“旧馆梅开”、“春讯依稀”承言之,而又着一“探”字,透露出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对抗战胜利的渴望,以及对战后重建的美好憧憬。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时在重庆的李冠礼作《枌园中秋夜》诗二首,其二云:

最圆应许是乡关,短棹行穿三峡还。

纵酒放歌欣有日,未忘多士赋东山。

诗人迫不及待要千里还乡与亲人团聚了。这不禁使人想起杜甫的那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隔千载而情出一辙,真可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在惠州,张友仁也写下一首《胜利后醉梅花下》诗:

未许寻常过岁寒,好花还共故人看。

从今香雪黄昏月,应为梅开不闭门。

——— “应为梅开不闭门”,心情是何等的欢快,而襟怀又是何等豪迈。

1945年9月16日,中国军队在桥东包公巷码头接受驻惠日军投降,矗立在东新桥头的惠州军民欢庆抗战胜利的牌楼旗帜飘扬,牌楼两旁悬挂着吴仕端撰写的楹联:

劫后苍生有新气象;

岭东雄郡作受降城!

联语悲喜交集,有亲历者胜利来之不易的深刻感受,对战后重建更充满美好的期待,道出了惠州百姓的心声。但善良的人们很快就发现,现实并不如想象中那么美好:官员们忙于劫收,政府腐败,百业凋敝,物价飞涨,人民无以为生,怨声载道。时任省立三中校长的王学潜对此不由发出深沉的慨叹:

血肉牺牲易,疮痍挖补难。

苍生未苏息,吾辈竟偷安。

那识金银器,聊甘粗粝餐。

西风终肃杀,吹袂渐増寒。

(1947年《寄友人》)

当时惠州坊间流传着一首谣谚,对市民生活每况愈下的实际景况作了形象生动的描述:

剃头剃到坐大椅,着屐着到燕子尾,

食烟食到冇鬼字,饮茶饮到大肚脐。

大椅,是指街边低档理发档使用的木制椅子。燕子尾,指木屐靠脚跟部分已严重磨薄,形状如燕子的尾翼。冇鬼字指抽的烟没有商标,是自卷的草烟。大肚池,惠州平民茶楼荣记老板汤荣的花名,后来亦称荣记茶楼为大肚池,旧时常有粤剧在茶楼演出。

连教师和职员也被拖欠工资,面临饥饿的威胁。当时昌明小学的老教师朱旭东就是在贫病交迫中死去,家人无以为殓。时为农历九初七,有台风袭惠,风雨飘摇,满城萧瑟,他的学生吴仕端满怀忧愤,写下一副挽联:

鲤无槨,回无棺,黔娄无以殓。君子固穷,先哲如斯,千载书生归一辙;

学不厌,诲不倦,贫贱不能移。苍天难问,黄花摧尽,满城风雨近重阳。

鲤即孔子儿子孔鲤,回即孔子学生颜回,二人皆因贫困,死了买不起棺木。黔娄,春秋鲁人,不肯出仕,家贫,死时只能用短旧的布衾遮盖,有人提议将布斜放,以求勉强遮住头脸和双脚,他的妻子坚决不允,说:“先生平生爱正而恶斜,布衾虽短,与其斜而不正,不如正而不足。”事载《汉书·艺文志》。

朱旭东可以说是那个年代善良正直的知识分子代表,他们的命运往往预示着国家的命运。失民心者失天下,当一个政权置百姓生死于不顾的时候,其实也就敲响了自己的丧钟。1949年10月14日,惠州城头插上了五星红旗,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次年春节,东新桥牌坊又悬挂了一副迎春楹联:

春回大地,把盏话当年,赤手空拳,把旧世界打得落花流水;

万象更新,举杯庆今朝,全心全意,把新社会建成硕果满园。

(作者张涛,紫金人,曾任陆丰龙山中学教师。)

新闻推荐

募集一勺米派发百家粥

今年9月23日为全国首个“义仓日”,全国23个城市分别在这天进行了“义仓日”宣传活动,在惠州,仲恺高新区恺悦社会工作服务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