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优质供水便民服务不打烊 市供水有限公司四座水厂日供水能力超90万吨,有效保障群众用水需求
水厂沉淀池。
江北水厂平面图。
安全优质供水用心服务。
工作人员热情为市民服务。 本版图片均为本报记者郭亮平 摄
潼湖水厂首期工程全景。
供水服务大厅。
“今年是我嫁到仍图的第10年,也是我盼着干净自来水的第10年,终于,愿望快成真了!”得知今年年底,X199线汝湖至仍图段给水工程的完工将有效解决仍图片区的用水问题,“外来媳妇”林太太乐开了花。
10年前,惠州市包括仍图在内的不少片区都未能用上安全、方便、充足的自来水,为此,近十年来,全体供水人在惠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指导下,在惠州市供水有限公司的科学部署中,砥砺奋进、开疆拓土、创新发展、用心服务,完善城市管网建设改造,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践行“安全优质供水,用心服务社会”的使命担当,让每一项供水项目都真正成为造福地方百姓的“民心工程”。
布局篇
延伸城市供水骨架,日供水超90万吨
镜头:“一、二、三……好,对准,推!”日前,记者在惠城区X199线汝湖至仍图段给水工程施工现场看到,4位工人正分工合作,在挖掘机的辅助下,将地面上一段沉甸甸的DN400供水钢管接驳到沟里的另一段。
该工程自6月动工,现已完成80%的管道铺设,供水加压泵站及抢修仓储基地两大配套工程也在紧锣密鼓推进中。眼下“秋老虎”发威,天气依然十分酷热,在头顶毫无遮挡的工地上,站着都是难以承受的“烤”验,而工人们依然早出晚归、全神贯注在忙碌着,力求在12月中旬前完成这项给水工程,让仍图片区的村民们早点喝上干净放心的自来水。
水是生命之源,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水管便是城市的“血脉”。为将优质自来水送至千家万户,多年来,市供水有限公司配合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精心规划,合理布局,不断加大投入,完成多项重大供水管道建设工程。
以近十年为例,市供水有限公司实施了南三环供水主管、南部供水应急供水管道、陈江五一大道供水主管、惠民大道供水主管、惠博路供水主管、金山大道供水主管、四环路供水主管、江北水厂二期出水管、惠大高速5标段及6标段供水主管、北三环供水主管、新华大道供水主管、仲恺大道惠台路口DN1000供水管道改造、芦洲供水工程安装施工、X199线汝湖至仍图段给水工程等管网的建设,优化了管网布局,保障了区域性供用水需求。据统计,截至2017年8月,十年来,市供水有限公司新铺设DN80以上供水管网400多公里,供水支状管网遍布城市各个角落,并延伸至城市周边的村镇,供水安全性大大提高。
期间,市供水公司稳步推进旧管网改造工程,确保“血脉”畅通。自2005年初立项动工起,先后对涉及市区250多条道路的严重老化、残旧、暗漏、堵塞的供水管网实施改造,范围涵盖桥东、桥西、河南岸、下角、小金口、陈江、潼侨、三栋、龙丰等区域。截至2017年8月,已累计完成投资1.64亿元,改造完成各类口径管道370公里。
为保障“血脉”能够保持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流通,供水的“心脏”——— 水厂也在不断建设和完善中。在2006年以前,惠州市仅有河南岸水厂、桥东水厂、江北水厂一期为辖区内供水,然而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发展,用水量随之激增。2006年,江北水厂二期20万吨/日扩建工程动工,历经两年的建设,于2008年竣工投产,使市区日供水能力从50万吨提升至70万吨,为市区经济建设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2014年7月,总投资6.13亿元、首期日供水能力20万立方米的潼湖水厂(首期)建成投产,包括潼湖在内的市区南部用水问题得以有效解决,市供水公司实施水厂和供水管网等各项供水设施改造和新建,使供水网络得以优化,日供水能力超过90万吨,有效保障了惠州市区及周边地区的用水需求。
发展篇
技术保障出厂水品质,信息化管理更高效
镜头:“江北三新村里有个地方漏水了,莫师傅今天不在,我找不着阀门,你帮我查一下,还有管网走向……”接到施工人员打来的求助电话,管网管理部工程师林桢伟马上将电脑页面切换至GIS信息系统。只见一条条蓝色的细线在地图中穿梭、交汇、延伸,仿如一座城市的 “毛细血管”,放大来看,是一个个GPS定位点和一处处形状各异的图标,全市供水管网分布均在此“一手掌握”。很快,他便找出了对应的坐标,并告知施工人员前往抢修。
“管网多了,管理就要与时俱进才能更高效。”市供水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以往,我们都是在图纸资料上手绘更新、人工管理,随着近年来城市发展速度的加快,管网数据愈发庞大,如何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及电子计算机技术构建供水管网管理信息系统迫在眉睫。”2010年,该公司建立了管网地理信息(GIS)系统,可将管网设施图形和属性数据以数字化进行输入、输出、管理、查询、分析,实现提效减耗。
正如记者所见,系统上不仅显示有市内每段供水管网的详细坐标,还标注了各类供水管网设施如管线、阀门、消防栓、水表等,管理人员根据该系统即可精准科学地进行查询、更新、分析、设计、施工和管理。“自来水管线绝大多数埋设在地下,上面有着厚厚的积土,确切位置人无法看到,属隐蔽工程。像刚刚那种情况,如果是资深的运维人员可能凭经验大约知晓,但年轻的就只能借助管网坐标图,找出阀门和对应管线及其走向,再开展检修。”
据悉,这只是市供水有限公司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早在2010年,市供水有限公司就提出了建设“数字供水”的目标。近十年来,市供水有限公司始终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核心战略和总抓手,致力于打造 “数字供水”、“智慧供水”。目前,该公司已实现水厂生产、水质监测等自动化管理,自主开发和不断升级营业收费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车辆调度管理系统等一项项信息化建设,只为让惠州供水更加“智慧”。日前,市供水有限公司正在与有关部门合作,运用物联网、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通过互联网平台的建设,探索“互联网+供水”模式,提升企业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也使市民可通过移动APP等手段,随时随地查询信息和办理业务。2014年7月竣工投产的潼湖水厂,则是惠州供水人探索新型水处理工艺的“代表作”之一。
作为市政府规划建设的民心工程和重点建设项目,潼湖水厂建设总规模为60万吨/日,首期建成的是20万吨/日工程。潼湖水厂采用常规处理结合深度处理技术,出厂水水质达到直饮水标准。其供水主管与惠城区的供水主管连通,形成南北互补的供水格局,可以有效满足供水调配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水厂净化工艺中,氯和矾的投加两大步骤对实现安全优质供水尤为关键。近年来,桥东水厂和河南岸水厂两座“老当益壮”的水厂也不甘示弱,通过厂长、员工共同钻研改造,分别对投氯、投矾设备升级,既保障了安全优质供水,又实现了节能降耗。
责任篇
接管乡镇供水市场,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
镜头:“今年过年再也不用去外面抬水喝了。”去年2月初,惠城区芦洲镇三洲村村民闻阿姨打开新装的水龙头,看着自来水哗哗流出,边说着边笑得合不拢嘴。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今年53岁的她还是第一次用上自来水。此前,由于当地水厂建设受阻,该镇“守在东江边却喝不到东江水”。跟其他村民一样,闻阿姨在门口挖了一口井。但她称井水“水质靠不住”,因此只能用于洗澡、洗衣服和冲厕所等日常生活。至于用于做饭或饮用,则需要到附近一条水质相对较好的水沟挑回。市供水有限公司接管芦洲供水市场后,高效着手实施芦洲水厂改建及供水管网的建设与完善工程,三洲村等3个行政村和双洲社区在2016年(猴年)春节前提前实现通水。
俗话说:“人可三日无食,但不可一日无水。”对于绝大多数市民来说,打开水龙头就有畅通无阻且干净放心的自来水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儿,很多人都无法想象,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乡镇居民未用上自来水。
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今天,城乡供水一体化的迫切需求摆到了城镇居民的面前。为此,惠州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全市供水一体化战略目标。近年来,惠州市将实施公共服务均等化,解决乡镇饮用水安全,推进供水一体化作为改善乡镇生产生活条件、消除用水安全隐患、切实提高乡镇居民生活质量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大举措,城乡供水一体化真正成为造福地方百姓的“民心工程”。
2013年以来,在市水务集团的统一部署下,市供水公司按照 “东进西扩、南延北拓”的供水发展战略及“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分步实施、规模适度、注重实效”的供水发展总规划,持续推进供水一体化工作,先后接管了永湖、良井、平潭、芦洲等区域的供水市场,并对当地水厂的生产工艺进行升级改造、优化改造供水管网,规范其运营管理等,使当地的供水水压、水质和服务水平得到改善提升。
对于新接管的乡镇水厂,市供水有限公司还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改造落后的生产工艺,完善输水管网、建设新的水厂等,一些老大难问题也得到了解决。除此之外,该公司还通过优化管网布局、实施旧管网改造、强化水处理工艺、健全内部管理、提升水压水质,提高供水服务质量等一系列举措,并利用自身的资金、管理、技术和人才等优势,全方位助推新接管区域的供水发展迈向新台阶,为当地经济发展和民生提供更加安全优质的供水服务。
服务篇
多渠道互动倾听民声,兑现“服务不打烊”
镜头:走进市供水有限公司旁的江北营业厅,只见墙上张贴有显眼的服务指南、水费标准、服务承诺、办事程序等,在业务柜台则摆放有供水宣传册、银行代扣缴费、支付宝和微信缴费温馨提示等,网点内还配备了自助查询及自助缴费终端。“哇,现在报装这么简单方便啦?几分钟搞定!我记得前年我负责另一个项目时,来这里报装可是全手工操作的……”正在咨询业务的一位客户发出连连惊叹,记者了解得知,2016年,市供水公司网上报装审批系统正式运行,通过信息化的集成手段,将工程报装及后续的相关业务处理电子化、流程化和规范化,彻底取代了原有的“全手工”报装模式,极大地提高了用水报装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这个呀,只是我们提升服务的举措之一。”据市供水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秉承“服务不打烊”的便民服务理念,多年来,该公司多措并举不遗余力地提升供水服务水平。
就以与客户息息相关的缴费服务为例,为了实现“服务不打烊”的承诺,该公司不断拓宽缴费渠道,从最初的上门收费、柜台收费,到如今则形成了现金缴费、微信缴费、支付宝缴费、银行代扣、自助终端缴费等多元化缴费渠道。
为了让客服能够更快速高效地回应市民诉求,该公司加强客服中心硬件投入和软件建设,通过24小时供水服务热线“96968”为客户提供信息查询、业务咨询、投诉处理等“一站式”服务。与此同时,市供水有限公司各营业窗口还为用水客户提供全新设计的供水客服名片,名片上清晰印制了该公司客服热线、官微二维码、客服邮箱、客服QQ、惠州供水网网址、违章用水举报电话和供水服务网点等信息,切实做到加强互动、便民利民。
近年来,市供水公司还积极开展“水厂开放日”、“网友互动日”、大客户座谈会、供水义务监督员座谈会、“供水志愿服务进社区”等活动,同时积极参加年度“安全生产月”宣传咨询日等活动。通过多元化的“零距离”交流沟通契机,现场为客户提供咨询服务,耐心解答市民们提出的各种供用水疑难杂症。
此外,该公司还采取多种形式引进社会监督:聘请供水义务监督员,参评惠州市“万众评公务”活动,深入开展网络问政工作,加强与用户沟通交流,着力解决群众提出的热点难点问题。
多措并举的背后,正是市供水人“真心倾听、热心向导、耐心答复、细心周到、专心优化”的“五心”服务的生动诠释,也是市供水有限公司“安全优质供水,用心服务社会”的庄严承诺……
本版文字 本报记者周婷婷 通讯员张燕明 胡华芸
新闻推荐
昨日,省第四届体育大会攀岩比赛在惠城区汝湖镇白鹭湖举行,运动员奋力攀登中。本报记者王建桥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