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一群老人一本好书一番心血 ●14000本《爷爷奶奶的战斗故事》发给全县中学生 ●20多位作者中大部分是老年人

惠州日报 2017-09-29 23:37

▲99岁的王凤英(左5)讲故事。

▲革命老区永汉镇的村民热心为本书作者提供创作素材。

▲85岁的李容彬在写作故事。

▲红色堡垒村——— 永汉镇丰坑村的中学生课余阅读《爷爷奶奶的战斗故事》。

日前,龙门县举行特别的赠书仪式:龙门县老区建设促进会、东江纵队粤赣湘边纵队龙门县老战士联谊会、龙门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共龙门县委党史研究室、中共龙门县委组织部老干部局将合编的《爷爷奶奶的战斗故事》14000本,分赠给全县每一位中学生。干部群众点赞:国庆一份礼,创文一实事。《故事》的编印由几位老人发起,以一群老人为主创作。龙门县委、县政府对《故事》的采编工作非常重视,主要领导和主管领导多次给予具体指导,县财政拨出印书专款。

展现龙门地区革命斗争生动画面

据《中国共产党龙门县地方史》记载,1939年秋,龙门县建立了第一个中共组织——— 中共永汉特别支部。之后,党组织在龙门县不断发展壮大。在中共领导下,龙门人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为革命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龙门县老促会的领导介绍,龙门县 “红色资源”十分丰富:1925年,叶剑英在龙门活动过;1927年,徐向前在龙门活动过。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三支队副司令员王达宏,是永汉镇寮田村人。全县被认定为革命老区的有120个行政村、983个自然村;由县人民政府立碑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革命遗址遗迹有60多处。《爷爷奶奶的战斗故事》正是以当年地下党员、游击队员、解放军战士、普通民众一个个战斗生活的片段重现历史,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记者浏览了 《故事》的目录,从多篇故事的标题就可以看到,这些故事是很能打动人心的:“小交通”智送情报、“乞食婆”巧侦敌情、哑仔生擒四敌兵、月婆掩护一伤员、单枪警卫司令部、一脚踢敌落屎坑、白皮红心吴宪俊、宁死不屈翟锦纯,等等。这些本土性的、真实性的故事,对于中学生这一主要青少年群体来说,是一份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

故事作者最年长85岁

《爷爷奶奶的战斗故事》后记中有这样一句话:故事的作者大部分是老龄人,“书中的每一篇故事都是用激情、汗水、心血浸出来的。”

李容彬今年已经85岁,退休前是小水电站站长,退休后一直休闲在家。因为他是革命老区龙门县永汉镇低冚村人,熟悉当地情况,故被邀参加写作队伍。从接到邀请那一刻,他收起闲心,忙碌起来,与人合作采集整理了两篇故事。“这次参加写作故事,真有点返老还童的感觉。”《新婚三日上战场》的采集整理者之一李容彬对记者说。

《故事》作者大部分没有写作过故事,第一次与“写故事”沾边。他们的工作经历五花八门:王庆元退休前是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曾当过县经委主任,是搞工业的;何新友退休前是县人民法院院长,判案的;李振新退休前是县外经委主任,做生意的;洪华退休前在县公安局工作,握枪的;李占先是普通职工,李陈乐是普通农民。他们或是独自,或是与人合作采写故事、拍摄照片,下乡采访没有差旅补贴,作品入书没有稿酬,就是凭传承革命传统、教育青少年一代的本愿,尽心尽力。74岁的叶晶华,退休前是小学校长。他说,自己当了几十年小学语文教师,给学生讲过无数故事,就是没有写过故事。这次写《烂草鞋吓破敌胆》《哑仔生擒四敌兵》,开初每篇只写了一百几十字,后来经过有经验的人指导,学会了搜集故事细节,才完成了“作业”。

故事讲述者最年长99岁

“爷爷奶奶的战斗故事”,“爷爷奶奶”是指老一辈的革命者。记者了解到,故事讲述者中最年长的是99岁高龄的王凤英。王凤英是龙门县永汉镇低冚村大围的普通村民。战争年代,她家是共产党、游击队的“堡垒户”。虽然她今年已经99岁,但当年支持共产党游击队的事情仍记得清清楚楚,讲得明明白白。她讲述夫妻俩掩护中共区委书记等4人脱险的故事时,言语之间充满对往事激动又幸福的回忆。开篇故事《夫妻一心护“亲人”》就是王凤英亲口讲述的。

由于年代久远,一些故事往往需要多次回忆才能复原。《月婆掩护一伤员》的讲述者是今年85岁的邓伯容。关于他母亲陈二清掩护游击队伤员的故事,他先后接受作者三次面访,多次电话采访。为了弄清真实情况,他还翻出保存多年的父亲战友给他父亲及他本人的来信,并找村里的一些知情人咨询,加以佐证。

90高龄老县长为《故事》写序

“好书就要读”,这是《爷爷奶奶的战斗故事》序言的标题。写序者是龙门县老县长钟一凡。

龙门县的老同志向记者介绍,钟一凡是革命老区永汉镇黄牛冚村人,参加革命后

几十年一直在

龙门工作,退休前是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此前是县长。人们都喜欢称呼他“老县长”。

老县长退休后定居广州。当他得知龙门一群老干部在采编革命前辈的故事,特意致电鼓励:“这件事很有意义,做得很及时。如果现在不去挖掘、记录历史事件,恐怕时间越是推移就越难做到越难做好了。”《故事》付印前,90高龄的老县长回龙门住了几天,他认真阅读样书后说:“这些故事写得很好,我看完一篇又想看下一篇,看完又想看再下一篇。”他非常乐意地为 《故事》写序,称赞“这是一本好书”,“好在所有故事的真实性”,“又好在所有故事的本土性”,“还好在所有故事的生动性”。又指出:“伟大事业要继续,好的故事要一直讲下去。这正是《爷爷奶奶的战斗故事》的价值所在。”

县老促会力促故事成书

龙门县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李振新在题为《情感·责任·心血》的后记中说:《爷爷奶奶的战斗故事》交付印刷,“我们终于"小功告成"。快哉!慰哉!”

李振新的感慨是发自内心的。他告诉记者,去年夏天,几位老同志聚会,老促会会长王庆元、常务副会长何新友谈到如何用老区精神教育青少年的问题,在场的惠州日报退休编委黄焕阳提出建议:“编一本故事书。”大家觉得这是好主意,就一心想把这件事做好。于是,老促会就开始 “促”:联系县老战士联谊会、县关工委、县委党史研究室、县老干局组成合编单位;向县领导报告编书计划;发动县城、乡镇的热心人采集整理故事;组织作者座谈交流写作经验;向县主管领导及时汇报工作进程,等等。“老促老促老是促,好事办成全靠促。”一位作者风趣地描述县老促会在《故事》采编工作中的作用。

记者了解到,县委党史研究室为《故事》作者提供了《中国共产党龙门县地方史》《龙门县老同志回忆录》《中国共产党永汉地区历史》《中国共产党平陵地区历史》等珍贵史料,作为故事线索来源及史实印证。《故事》稿件的统筹,是由李振新、黄焕阳负责的。他们说,40多篇故事,每篇都是经过三四次修改才定稿的。从去年夏至今年夏,一年“怀胎”功成,《故事》呱呱出生。记者听了介绍,真正体会到龙门这群老同志的“快哉!慰哉!”

县科技教育局、县关工委担任“后续队伍”

14000本 《爷爷奶奶的战斗故事》免费赠发给全县中学生,赠书仪式后由龙门县科技教育局分送给各所中学。县科技教育局局长朱国全谈到,龙门有些中学近些年编了乡土教材,但内容局限于当地乡镇。《爷爷奶奶的战斗故事》正好补了龙门教育没有全县性乡土教材的短板。朱国全说,新学期将指定《故事》作为各所中学读书节的必读书目之一。用《故事》对全县中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爱乡教育,并组织《故事》读后感评优活动,由县科技教育局对各校选送的优秀作品进行评奖。

龙门县关工委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潘文姬认为,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需要各方力量共同作用。就利用《故事》教育青少年来说,“先头队伍”已经编出了教材,关工委将尽本来职责,与教育部门一起组成“后续队伍”,开展读故事、讲故事等相关活动,教育、引导青少年传承革命精神,继续伟大事业。关工委将由关爱团组织老战士、老干部、老教师、老模范、老专家到学校、社区去,向青少年讲“爷爷奶奶的战斗故事”。

故事情节精选

记者捧读《爷爷奶奶的战斗故事》,每每被故事中的精彩情节吸引,不忍惜手。本报读者或许一时未能得到此书,那么,让记者摘选部分故事情节与大家分享:

《新婚三日上战场》

游击队机枪射手廖李科请假回家完婚。新婚第二天听说部队要打仗,告别新娘回队要求参战。次日,激战中中弹牺牲时,手中仍紧紧握住那挺他最心爱的机枪。廖李科牺牲后,他妻子王冬喜毅然投奔游击队。她对领导说:“给我一支枪,我要去打仗!”

《夫妻一心护“亲人”》

“堡垒户”关房富夫妇快手快脚打开家中夹墙的入口,把正在开会的共产党区委书记等4人藏进夹墙。国民党兵搜不到“阿八哥”(即游击队员),把关房富绑进牢房,他妻子王凤英忍痛卖了一个10岁一个8岁两个女儿,筹了一大笔钱,才将丈夫“赎”出来。

《烂草鞋吓破敌胆》

一队国民党兵在山边歇脚,王兆?躲在矮树丛后,脱下脚上的烂草鞋,用力掷向那群敌兵。这边“呼——— 呼——— ”两声响起,那边“趴下!趴下!”两声惊叫。敌兵以为飞来的是手榴弹,吓破了胆。趁敌人未醒神,王兆?已跑得远远的了。后来战友就称王兆?“手榴铁”,即“手榴弹”的意思。

《月婆掩护一伤员》

村农会会长的妻子陈二清正在坐月子,一位刚受伤的战士跌跌撞撞来到她家。她叫丈夫让伤员躺到她的床上,盖上被子。然后,她半躺在那位伤员身边,掀起衣角给孩子喂奶。敌人搜捕来到,见是一间“月婆房”,月婆正在奶孩子,连说“晦气!晦气!”转身离开。

《小交通智送情报》

“哞——— 哞——— ”“小交通”洪佳学了几声牛叫,又边哭边喊:“牛丢了!牛丢了!”他在山坡上东走西走,就像心急要找丢失的牛。守关卡的敌兵见是放牛娃在找牛,就没太在意,没去管他。洪佳机智闯过敌关卡,将情报送达目的地。

《一脚踢敌落屎坑》

农村青年吴亚继,看到一个日本兵把枪靠在公共水厕门边就进去了,急步跟到厕所门口。他估摸日本兵已脱裤子要拉便,猛一下推开厕所门,向蹲在厕坑的日本兵飞腿踢去,一脚就把其踢落粪水中。吴亚继拿了日本兵的枪,快步离去。

《北撤南归千里漂》

李绍宗随“北撤”部队从惠阳沙鱼涌上船,在海上颠簸6天6夜,到达山东烟台。一年多后,他奉命南归。他乘坐的木帆船在苍茫大海中行驶,经7天7夜折腾才到上海。在上海交通员家藏身20多天,转乘客船到香港。之后,从香港经增城回到龙门,参加领导当地游击战争。

《小鬼兼程送密信》

14岁的游击队战士王锡芳,奉命送一封密信。从驻地出发,乘坐过渡船,翻爬过山头,遭遇过洪水,经历过黑夜,挨受过饥饿,避开过敌卡,走了两个晚上三个白天,将密信先后交转7位有关人员手上,圆满完成了任务。

《十年农家做继子》

年仅18岁青年隐姓埋名做了当地村民张兰的继子。他真实身份是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成员,来到龙门是为了宣传抗日救国。后来,他成为“东三支”税站站长。在一次收税时,遭遇国民党保安团。他为掩护战友撤退中弹牺牲。这时,他做继子整整10年。

《大户暗助游击队》

游击队员刘兜仔来何斗的水货铺买军用急需物品,被国民党兵跟踪。何斗赶忙脱下长衫,把刘兜仔罩在座椅底下,转身往国民党兵口袋塞钱:“长官辛苦啦!小小意思,去茶楼饮茶!饮茶!”国民党兵钱一到手,百事不管,吱吱喳喳走了。刘兜仔安全脱身。

好书就要读

钟一凡

我很高兴成为 《爷爷奶奶的战斗故事》的第一读者。

读完40多篇故事,最深切的感受是:这是一本好书。

这本书,好在所有故事的真实性。离抗日战争胜利已70多年,离解放战争胜利也近70年。在《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年中共地下党员、游击队员、解放军战士的一个个身影,可以看到革命老区堡垒户、普通村民热情支持革命斗争的一次次行动。我们就像看一部纪录片:《北撤南归千里漂》,李绍宗坐着木帆船在海上漂行七天七夜;《新婚三日上战场》,廖李科不幸牺牲,妻子又参军;《无名氏山村指路》,不知名姓的主人公帮助游击队突围;《乡绅痛打日本兵》,主人公带领村民打日本鬼子。一篇篇故事,真人、真事、真情,谁读到都会被感动。

这本书,又好在所有故事的本土性。从南部的永汉、麻榨,到中部的平陵、路溪,再到北部的地派、铁岗,故事的发生地都在龙门境内。越是本土的,就越是全域的。这些“龙门故事”是全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浩大场面的缩影,而又具有龙门特色。龙门人读这些故事,会有特别的亲切感。其他地方的读者,读起来也会感到真切。

这本书,还好在所有故事的生动性。故事原本丰富多彩,作者又能生动讲述。这方面,我无需多加评说,机智、勇敢、坚强、忠诚、热忱、无畏、无私,革命者的种种优秀品德、人格风范,都呈现在故事的细节中,读一读就能品味到。

好故事就要讲,好书就要读。被时间尘封了几十年的历史被挖掘出来了,真实、本土、生动,《爷爷奶奶的战斗故事》真是一本好书。我们为这本好书庆贺,并感谢辛劳的作者、编者。

缅怀先烈,教育后辈。据知,这本故事书将赠给全县中学生阅读,这是大好事。伟大事业要继续,好的故事要一直讲下去。这正是 《爷爷奶奶的战斗故事》的价值所在。

旧地重游今胜昔,久别重逢格外亲。龙门县老区建设促进会邀我回乡一行,并将《爷爷奶奶的战斗故事》样书送我先睹,让我写篇序言。我就写下以上的话吧。

2017年6月于龙门县城

本版文/图 本报记者陈春惠 采写(整理)

新闻推荐

惠阳水厂二期扩建明年底完成 届时供水能力提至40万吨/日,城区供水能力将大幅提升

惠阳水厂二期及配套管网工程已经动工建设,新的供水管道正在铺设。惠阳水厂一角。本组文/图本报记者黄尉宏李芳娟通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