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惠州妹的荔枝缘

东江时报 2017-08-10 21:42

石湾窑陶塑“红荔满枝”。

有荔枝元素的清代紫砂壶。

绘木雕荔镜记雀替。

和荔枝有关的商标纸、餐馆菜单、广告纸等藏品。

展览现场展示现代非遗大师作品,如与荔枝相关的广绣、潮绣等。

展厅空间再现了20世纪80年代岭南水乡荔枝丰收的场景。

她的名字“第一眼就念对且理解的,至今只有三个人”“至今,我印象中不用解释,第一眼就念出、念对而且理解这个字的,只有三个人……所以,我给儿子取名坚决不用生僻字。” ——— 殷忞

翻字典选出来的名

多年以前,殷忞也认为,荔枝只是种好吃的水果,如果硬要与文化搭上关系,就是苏东坡在惠州写下的那句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了。

唐代“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让世人知道,荔枝是大自然赐予岭南地区最珍贵的礼物之一。1985年,殷忞在惠城区出生。荔枝飘香的季节,她总能尝到好吃的荔枝。

当然,她的名字和荔枝没有关系。

殷忞来自惠州一个普通家庭,父母都在医院当医生,“现在他们还在医院工作,快退休了”。她是父母唯一的掌上明珠。

她的名字,是父母翻《现代汉语词典》的结果。忞,音min,二声,出自古籍《集韵》,意“自强努力”。

因为这个名字,殷忞从小到大“闹了不少笑话”,向无数人解释无数遍,她早已习惯了。她说,“不认识是正常的,认识才不正常。”

她一直在惠城长大,高中就读市一中历史班。学医的父母当然希望女儿接班,鼓励她选化学,“我没走他们的路,选了文科”。

中大毕业进入省博物馆

2003年夏天,又一个荔枝飘香的季节,她考入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人类学系不是我的志愿,但是没办法,志愿没被选上,这是服从调剂的专业。”

中大的人类学系与考古系同在一个学院,殷忞读出了兴趣,本科读完继续选择读研。

身为广东人的殷忞,对岭南文化有一种天生的情怀。2009年,研究生毕业的她,硕士论文写的是广州的饮茶文化,她从文化的角度去看待人类的饮食行为。

毕业后,殷忞到广东省博物馆工作,恰逢该馆筹建新馆,她参与到新馆“广东历史文化陈列”的筹备工作中,日夜相对的还是广东本地历史和文化。

2010年,广东省博物馆新馆在广州花城广场建成开放后,临时展览转而成为殷忞的工作重心,她接手的更多是外来的交流展览。筹展经验积累了不少,但也和自己一直研究的东西渐行渐远。

“我一直都很想策划一个关于岭南文化的展览,但是却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点。”殷忞说,她不想做一个很宏大的展览,而是希望能找到一个切入点,把观众和展览自然而然地联系在一起,能够让观众很好地融入到展览当中。在偶然开始研究荔枝之后,她终于找到这个点。

对话

“不认识正常,认识才不正常”

记者:你这名字,是父母取的吗?

殷忞:是的。

记者:很有故事吧。

殷忞:(笑得很开心)没有。很多人以为,取这个名字的家庭,一定是很有文化,是书香门第,但我们家不是。

记者: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殷忞:没有。这个名字,是我爸妈为我取名的时候,翻《现代汉语词典》无意中翻到的。他们觉得,耶,这个字笔画很简单、很好写,再看读音,和姓连起来,很上口,解释是“自强努力”,也很不错,就这样子定了。(笑)真没有很特殊的含义……后来我才知道,这个字是个古汉语字,现在几乎不用了。而且,这个字没有词组,就是说组不了词。古代都不常用这个字,只在人名中极少数出现。

记者:清代有个学者叫柯劭忞,名字也有这个字。

殷忞:是。名字中有这个字的人,实在是少。

记者:当时上户口,公安很难找这个字吧?

殷忞:(笑)这个名字从小就带来很多困难,我也就习惯了。

记者:应该有很多人第一眼不认识这个字,你得常常解释吧?

殷忞:(笑)不认识是正常的,认识才不正常。从小到大,几乎都要解释,我的名怎么念。本来,“殷”和“段”也比较像,上学的时候,只要老师念到“段”,我就要猜老师是不是叫我。后来,出来工作,还有人一开口,叫我“段小姐呀”……

记者:名字有很多笑话呀。

殷忞:所以,我给我儿子取名字,坚决不取生僻字。

记者:老师点名时,应该很为难吧?

殷忞:绝大多数老师第一次看到这个名字,要点名的时候,会念成其他字,我猜这大概是叫我了,我也就主动答到,事后再跟老师解释。学校表彰颁奖什么的,台上老师几乎都念错,我也习惯了,那个念错的名字就是我。

记者:这个字太考验人了,我们都是查了字典才敢跟你联系的。“忞”是多音字,还有同音不同声,我们还讨论过到底念哪个……

殷忞:至今,我印象中不用解释、第一眼就念出念对而且理解这个字的,只有三个人。

记者:三个……哪三个高手?

殷忞:第一个是一位刻印章的师傅;第二个是大学一位研究语言人类学的老师;第三个是大学一位研究古文字的老师。

背后故事

荔枝文化展灵感源于西夏文物

为了举办这个展览,她筹划了两年,改变了午休的习惯,虽然仍有遗憾,但观众的反应让她觉得所有的努力都是那么值得。一位观众揪出介绍中很专业的三个错别字,一位观众打电话跟她聊高州的荔枝故事,一位研究荔枝40多年的教授想把自己多年前出版的与荔枝文化有关的书籍送给她。

西夏饰物居然有荔枝

促成殷忞深入研究荔枝的是一次观展。2015年殷忞去北京培训,一天,她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陈列”展厅看到了一块40年前在宁夏出土的西夏王国的金牌饰。

为什么这件文物会被命名为“荔枝纹金带饰”?荔枝不是南方特产吗,为什么西夏会有荔枝的纹饰?这真的是荔枝吗?它代表了什么含义?她的脸上充满了疑惑。

带着这些疑问回到广州后,殷忞立刻着手查阅资料。渐渐地,她发现荔枝这颗小小的水果,却有着非同一般的文化内涵,而她的心里,一些小想法也开始萌芽。

殷忞发现,古往今来,从南到北,上起皇室,下至民间,爱荔之人比比皆是。荔枝除口感香甜外,还有多子多孙、大吉大利、一本万利等美好寓意,更是岭南人甜蜜的味觉回忆和眷恋的故乡情怀。荔枝不仅为荔乡人所赏识,它的踪迹更是遍及神州大地,享誉海内外。而这一小小荔枝背后所承载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岭南文化的范畴———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群体,给荔枝赋予了不同的历史文化内涵。

两年筹备改变午睡习惯

殷忞想筹划一场荔枝文化展,但以“荔枝”为主题的展览,这么小切口的主题展览,省博物馆还没有主办过,“这甚至还没有形成一个研究方向,因为展览的主题一般都是大范围的,例如陶瓷、书画,荔枝并不是一个方向”。没有前人的研究基础,只能自己梳理出来,但是殷忞仍坚持想法。

梳理资料的工作做了很长时间。多年来,殷忞有睡午觉的习惯,在过去两年,她利用午休的时间查看和收集资料。“因为白天要忙博物馆布展工作,下班后又要忙家里的事情,只能放弃午休。”

促使殷忞最终决定要把荔枝做成一个展览的,是广东省博物馆有足够多的藏品。大概经历了一年多大海捞针式的查找,她发现馆藏与荔枝相关的文物有近百件,涵盖了各种材质,而且很多都是上级别的珍贵文物。“在有了藏品这个强大的支持后,我就写好方案,把选题报上去,结果批了下来。”

除了广东省博物馆馆藏藏品外,省内多家博物馆、工艺美术馆及非遗传承人也提供了大约10件展品。殷忞说,“一些广绣、广彩大师的作品,是我一件一件登门拜访去借的,他们在听明来意后,都乐意借出来。”

最难找的是和荔枝有关的海外文物,“这些在国内几乎找不到,例如民国时期印有荔枝图案的商标、国外华人餐馆的餐牌,我们花了很大的精力去找收藏者洽谈,购买下这些藏品”。

没实现“色香味俱全”承诺

“不辞长作岭南人”,这句苏东坡有名的诗句,成了这次荔枝文化展的主题。“最初,想的主题有10多个,还作了民意调查,博物馆给展览取名字都喜欢用四个字的,例如"丹荔飘香"、"丹荔流芳",但这不会引发人看的欲望,后来还是觉得苏东坡在惠州写下的这句诗最贴切。”

在布展时,那座六扇的大型屏风如何安全放置成了最大难题。“挂在屏风上的是一条三四米的装饰,搬运非常难,电梯差点进不去,因为是文物不能钉钉子,怎么挂上去、怎么牢固、怎么让观众碰不到,就这么一个小装饰,藏品管理员、博物馆人员、施工人员反复研究了各种方案、量了各种尺寸,最后才呈现展览的状态。但是,观众是了解不到背后艰辛的。”

如何取舍展厅里呈现的关于荔枝的人物故事,殷忞也费了一番心机。“与荔枝有关的名人典故非常多,但展厅空间有限,不可能全都展示。”殷忞说,杨贵妃、苏东坡是一定要有的,这是大家最熟悉的。“然后我又选择了湛若水和何仙姑,他们是岭南文化中比较有名的人物。实际上湛若水也非常爱吃荔枝,相传"尚书怀"这个品种就是他引入家乡的。而何仙姑是八仙之一,岭南荔枝最名贵的一个品种挂绿,名字的由来就和何仙姑有关。”

殷忞更希望告诉观众,荔枝在古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古代有一种香叫"四合香",由沉香、檀香、龙脑、麝香四种贵重香料组合而成。老百姓发挥创造性,用生活中随手可得的废弃材料代替贵重香料,制成了一种类似的香,被称为"小四合",荔枝壳就是其中的重要原料之一。可惜的是,我没能实现在展厅点燃"小四合"的构想。因为这种香实际上是有些淡的,在大的场地里点燃,效果也不是很好。所以这一点上,我可能没实现当初承诺的要做一个"色香味俱全"的展览。”

对话

希望把展览“搬到”家乡惠州

记者:办一个展览真不容易,你一天工作几小时?

殷忞:之前长期准备就不说了,从布展开始,几乎没日没夜。工人干到晚上10点,他们散了,我还得处理各种事情,都是11点才回家,只好请老人上来帮忙带孩子。

记者:观众的反响如何?

殷忞:观众反响令我意外,他们说看了很激动。我在策展的时候,就希望能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我想他们接收到了我的信息表达。一位很久没有联系的朋友是北大老师,特意打电话给我说了一件事,说学校有位美籍华人教授,在接待美国朋友的时候,神秘地给美国朋友推荐一个在美国几乎吃不到的美味食物,他很庄重地从冰箱拿出一个小泡沫盒,里面装着几颗荔枝。到现在,还是这样,(很多北方人)还是很难吃到鲜荔枝。

记者:全国各地的观众都有不同感触……

殷忞:是的。观众来自全国各地,他们讲述了很多荔枝的故事。当各地的信息汇聚在一起的时候,你会觉得很有意思。原来,荔枝对不同地方的人,有不同的回忆。对于很多人来说,荔枝是岭南的一种象征。

记者:两年多筹备,不到两个月展出,有什么感触?

殷忞:原本想展五个月,让更多的人看展览,但因为博物馆整体统筹展厅,所以只有不到两个月。我想,每一个岭南人天生对荔枝怀有深厚的感情。我儿子还在上幼儿园,怕孩子上火我没让他吃荔枝。在看完荔枝文化展后,儿子在留言簿写留言,他还不会写字,却在留言本上画了一串荔枝,让我很意外。

记者:和以前负责的展览有很大不同吧?

殷忞:是的,这是第一次自己策划主题展,所以准备了两年。以前都是主题定了我们负责,两三个月就可以推出。

记者:以前是导演,现在是制作人……

殷忞:现在不止是导演,还是制作人,还要兼顾场记、道具、工人等等,还要做宣传,我到现在都还在加班。

记者:看过展览的惠州人,有跟你提过希望把展览 “搬到”家乡吗?

殷忞:当然。省博物馆有“流动博物馆”活动,可以实现省博物馆展出的文物或者文物图片到各地,但是这需要各地博物馆提出申请。

A05~A07版文字《东江时报》记者侯县军 李向英

A05~A07版图片《东江时报》记者周楠 摄

新闻推荐

荔枝红了 惠州妹殷忞在省博物馆办荔枝文化展惊艳羊城

来自惠州的殷忞在省博物馆策划荔枝文化展,展出端石雕荔枝摆件(见上图)等133件荔枝展品。为期45天的展览,观众7万多人次,“出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