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教师义务扫村道6年 他是惠城区水口下源村的严学忠,现为该村老年协会会长

惠州日报 2017-08-03 01:20

▲一把镰刀一把锄头,严学忠清理一些植被。

一把镰刀,一把锄头,成了严学忠现在生活中必不缺少的一部分。他是惠城区水口街道下源村的一名普通老人。从小学校长岗位退休后,2009年担任起下源村老年协会会长,从此退休生活大大转变。他以身作则,开始为村里的公共服务尽一份力,每天早上起来打扫村道卫生、割草,还为老年协会奔波,筹集经费、组织活动。村民们一提起严学忠这位老校长,都纷纷点赞。

6年来每天早上打扫村里公共卫生,清除路边杂草

严学忠身材清瘦,最让他特立独行的是没有穿鞋,打着一双赤脚。“清明节后我就打赤脚了。”严学忠说,这是多年来的一个习惯。他带着一把镰刀、一把锄头,沿着下源村一条村道,低头弯腰将路边长出路面的草割掉,一气呵成割了10来米。路旁两位村民正在菜地松土,看到严学忠在割草,说:“严校长人可好了。”严学忠笑了笑,没有说话。

这是他6年来雷打不动的事。早上5点半起床,然后在村里忙乎:打扫公共卫生,清理村道两边杂草,沟渠堵了就去开通,有时通沟渠他还用手去抠。这样一直干到早上8点左右。6年干下来,他形成了一个习惯,外出就要带着一把镰刀,看到有需要清理的杂草就停下来清理割掉。“跑步、骑自行车去东江边,他都要带着镰刀。”村民说,村里的卫生更干净了,路边几乎看不到垃圾,原先村道几乎被杂草覆盖了一半,现在杂草被清理了,好走多了。这些年,村里一些老人在严学忠的影响下,也加入了清扫村公共卫生的队伍。

“开始有人说我傻、疯,我都不在乎。只要我认定可以做的事,就会坚持做下去。”严学忠说。

热衷村里公共事业,投入大部分时间精力

2009年,下源村成立了老年协会。村干部认为严学忠是从小学校长位置退休下来的,德高望重,请他做协会会长。严学忠没有多加推辞,马上应承下来。“村干部大都是我的学生,以前做学生的时候,他们听我的话,现在我要听学生的话了。”严学忠幽默地说。其实,他答应做协会会长有更重要的原因,“以前退休生活较单调,在老年协会能做事为大家服务。”

严学忠今年78岁,退休前是下源小学校长。“整整做了40年的老师,在下源村教了20年书,2000年退休。”村里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到五六十岁的老人,很多都是严学忠的学生。

在严学忠看来,做老师为人师表,要在学生面前做表率。做村老年协会会长,仍然需要做出表率。“要有行动,以身作则。”所以,他开始打扫村里的公共卫生、割草等,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村里的公共事业去。

积极为协会筹集经费搞活动

然而,做老年协会会长并不只是打扫公共卫生这么简单,更多的是要带动组织老人活动,丰富老人的生活。严学忠和村里的严华赐老人搭档。他做会长,严华赐做副会长。“搞活动需要经费。”严学忠担任起筹集经费的任务。

老年协会的经费从哪里来?严学忠想到,下源村有不少外出打拼事业成功的村民,村里又有乐善好施的民风,大家应该愿意为老年协会出一份力。于是,严学忠开始找一些事业成功的村民。“他们很积极,马上捐钱,有的捐几千元,有的捐上万元。”严学忠还到市区找人筹集经费。经过一番努力,村里不少人都纷纷捐款。“我在老年协会门口挂了块黑板,把捐款人的名字写在上面。”

据悉,下源村村民的祖先起先聚居市区桥东白鹤峰一带,后来为了响应政府兴建归善县城的号召,在明代万历年间仗义献出祖居地。随后严氏子孙迁到城源塘 (下源村古称)、阳坑、阳背、坦湖仔等地。历史上,严氏家族以乐善好施闻名,出过许多名列古志列传的大善人。

组织家族亲人捐钱做奖学金,奖励高中生大学生

有了经费,活动就好开展了。严学忠和严华赐两人分工搭配非常好。严学忠主要筹集经费和开展活动,严华赐则带着老人们丰富文化生活。渐渐地,村里的老年协会成了一个非常热闹的场所。老人们来这里打牌、聊天、下棋、唱歌、跳舞……“我们这里从早到晚都有人来。”严学忠说。现在,协会还有锣鼓队、舞蹈队等。每逢大的节假日,严学忠会组织老人们一起开茶话会,一年组织老人聚餐一次。

除此之外,严学忠以身作则孝敬老人。这几年每年重阳节,他给大家族中比自己大的老人每人30元慰问金。去年,他还组织家族的亲人捐钱做奖学金,奖励多位考上大学和高中的学生。“真是一个不错的人。”说起严学忠,村民叶日娴、陈兰妹等人竖起了大拇指。

文/图 本报记者方莲花

新闻推荐

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人避暑好去处

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里,医务人员为老人体检。虽然立秋已过,但这几天天气依然炎热。88岁的叶月娥阿婆却有一个避暑好去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