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视角解读苏东坡 故宫博物院文史专家祝勇出版新书《在故宫寻找苏东坡》
千古文人一东坡。他柔情又豪放,苦涩也坦荡。顺境与逆境,儒家与道家,出世与入世,他都经历。庙堂之高,江湖之远,他都体验。他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活标本。每一个中国文人,差不多都会在不同的境遇里,在不同的时间里,与苏东坡相遇。表达挚爱之思,境界之深,莫过于“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都被化用为现代流行歌词,毫无违和感;“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里的生命力,穿越千年依然生动可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月圆之夜永恒的诗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表达出中国文人归隐理想的终极表达;“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里的历史况味,至今让人感喟不尽。
一个现代人,用文字表述苏东坡这样的大文人,难矣!而且,爱东坡,写东坡,说东坡的人太多,写出新意,写得特别,在精神上无限接近苏东坡,更难!以散文著称中国当代文坛的作家祝勇,迎难而上,啃下了这个硬骨头。2017年7月,祝勇出版了他的新书 《在故宫寻找苏东坡》,引发读书界关注。
写作离不开阅读。祝勇曾用4年时间翻阅20卷册的《苏轼全集校注》,认真阅读林语堂写的 《苏东坡传》……在过去10余年间,祝勇行走大地,对历史实物进行了别样的阅读。他无意间几乎重走了苏东坡走过的所有道路:前往苏东坡的故乡四川眉山;翻越艰险的蜀道,从四川进入陕西(当年李白从成都进入长安,走的也是这条道);定州、河洛、江浙之行;自长江入赣江,体验十八滩之险;翻越南岭,抵达广东梅州、惠州;渡过琼州海峡,抵达海南……作为故宫博物院的一名文史专家,让祝勇找到一个接近苏东坡的奇妙途径:把苏东坡的精神世界与“艺术史原物”联系起来。在《在故宫寻找苏东坡》中,祝勇选取故宫收藏的宋元明三个主要朝代的艺术藏品,由书、画及人,把苏东坡的精神世界和艺术史联系起来,从艺术史原物中找寻苏东坡的精神世界和人生印迹。在这本书中,祝勇特别配上数量众多的相关艺术藏品的插图,以此强调该书的图像志意义,“以此证明历史本身所具有的"物质性"。两岸故宫(以及世界其他博物馆)所收存的艺术史物证(如本书所引用的),实际上是在我们与苏东坡之间建立联系的一条隐秘的通道,并借此构建苏东坡 (以及他那个时代的文化精神)的整体形象。”正是这样,祝勇一步一步逼近历史的在场,向苏东坡那浩瀚无边的精神世界慢慢逼近。
现代人表达、书写苏东坡,在精神上靠近他的灵魂,还必然面临一个文学技术上的问题:怎么写得好看,有文采。通读祝勇对苏东坡的书写,不难发现,面对这位重要而伟大的文人苏东坡,祝勇发挥出他实践多年的超文体、综合写作功底,调用了记叙、诗歌、论说等写作方法,从而在历史事件与文学想象之间达成一种可贵的平衡,完成了一件“信息量”过硬的大散文或者非虚构作品。(张 杰)
新闻推荐
充分发挥投资集团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陈奕威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四大投资集团工作,强调
本报讯(记者谢超平通讯员惠信)昨日下午,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奕威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水投交投城投港投等投资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