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寂静山旮旯复活了 龙门80后谢炜添、刘许敏辞工回渡头村创业,并带动村民就业

惠州日报 2017-08-21 00:46

谢炜添和团队制作的手绘地图,介绍了村里及周边的历史、人文、古建筑、自然风光等。

从村民那搜集来的老磨石变成了地上一角时尚的装饰。

用旧瓦片做成的装饰墙透露出古香古色的味道。

透过书屋的窗户,可见村里的古牌坊。

龙门县地派镇渡头村,曾是一个热闹的山村。村里有不同姓氏宗祠,有偌大的清代古围垅屋,还有300多年历史的古牌坊。精美木雕的封檐板还在,宗祠前的禾坪依旧平整,只是,随着村里村民离去,围垅屋大门的木栅栏已无人推拉,祠堂前的旗杆石也被拿来当凳用。整个村子,几乎是静悄悄的,只有几位老人偶尔在村里走动一下。如今,这种寂静被几位年轻人打破。曾经少小离村的80后刘许敏回来了,他与同学谢炜添把自家的老房子改造成民宿,把古老的磨盘、瓦片变成一道风景,让小山村重新焕发活力。

曾经热闹的村子因地处偏僻,村民陆续搬离

渡头村地处偏远,唯有一条山路通往外界。汽车在弯曲的山道上转了许久,忽然豁然开朗,来到一个山中小盆地。群山间有不少房屋,但大片的农田里,只有几位村民在插秧。

村道上,有一个颇为壮观的牌坊,牌坊呈梯形,从下到上由青砖砌成。牌坊为二柱三楼式,中间设有一个拱门,顶处置龙船正脊,上方还有精美的花草灰雕。这座龙门县少见的古牌坊,已有超过300年的历史。从前,村民进出都要从牌坊拱门经过,后来为了方便行车,村民在牌坊旁边又修了一条村道,牌坊反而“冷落”在路边了,如今地面上长了不少杂草。

离牌坊不远处,有一座古围垅屋,门楼有两层高,卷拱门上设有木栅栏。穿过门楼踏入围屋,可见不少房屋,但基本上都上了锁,有些已倒塌。围屋中轴线有一座刘氏宗祠,这是一座三进的祠堂,修建得很精致,里面还有旗杆石。围后建有一座三四层楼高的碉楼,超过2米的夯土墙基和青砖到顶的修砌,都显示出当时刘氏族人的富有。村里,还有一座大型宗祠,这一切都显示出这里曾经是一个热闹的山村。当地村民告诉记者,村里曾经居住着数百名村民,也有一番人声鼎沸、犬吠鸡鸣、猪哼鹅嘎的景象。但由于村子过于偏僻,生活不方便,村民陆续搬离山村,如今村子里静悄悄的,偶尔能闻几声狗叫声。

放弃城里工作,受同学之邀回家乡创业

“村民基本上都搬走了,整个村子就剩下几位老人住,耕地也荒了不少。”1986年出生的刘许敏是渡头村人,他在这里出生,在他4岁时跟随父母离开了家乡,到外地生活读书。他也就是一年一次跟着父母回乡探亲,住上三五天。他对家乡的印象是山清水秀,就是太偏僻了,生活不方便。

2008年,刘许敏大学毕业了,做过证券行业,之后就在银行上班。刘许敏和父母都住在番禺,生活过得充实悠然。而他的平静生活,在2016年被他的同学谢炜添打破了。在外生活多年,还在城市寻得一份还算不错的工作,刘许敏从没有想过,同学会把他拉回这个山旮旯创业,而他竟也答应了。

做民宿,让村庄重新“活”起来,帮助村里人脱贫致富。谢炜添邀请他时,是这么说的。放弃安稳的工作,回乡去干活,而且是否成功也是未知数。刘许敏思考了许久,还返回家乡专门考察了好几次。随着龙门旅游业的发展,家乡的“逆袭”之机他看在了眼里。他觉得谢炜添的思路是对的,为家乡干些实事也是有意义的。于是,他辞去了银行工作回到了家乡,住进了家里的老房子。

别人都在逃离山区,他却返回山村,村里人觉得不可思议。“是有不少的议论,亲戚朋友都觉得奇怪,很疑惑我为什么要回乡,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要回家乡躲避?还是在外面混不下去……”奇怪归奇怪,刘许敏还是在老屋住了下来,自己煮饭吃。对儿子辞工有些看法的父母,也专程几次回来看他。随着老房子改民宿逐步进展,刘许敏的父母才慢慢放心下来,理解儿子的追求。

辞工返乡创业的刘许敏损失很大。放弃城里的工作,返回山旮旯生活,女友不愿意呆在山村,两人只能分手。对于女友的态度,刘许敏觉得能理解,毕竟山旮旯的生活还是与城里生活有很大差别。但刘许敏更坚定了决心:静下心来做事创业。

建樱花园种樱花树,发现村里处处是美

把刘许敏“勾引”来创事业的谢炜添,戴着一副黑框眼镜,言谈举止温文尔雅。谢炜添出生于1986年,龙门县龙城街道黄溪村人。虽说在龙门县城出生长大,但小时候他最期待的事就是寒暑假回爷爷奶奶家。“村里的自然环境很好,人也淳朴善良,我喜欢大自然。”谢炜添大学就读于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的是金融专业。他对大自然有股情结,大学期间,他创立了环保社团,主要宣扬自然教育、爱鸟护鸟等。

2008年毕业后,谢炜添先是在广州一个环保组织实习,后来进入银行工作,他偶然接触到了一位从事园林工作的客户,客户邀他到自己的苗圃林喝茶、聊天,满园的鲜花绿植点燃了谢炜添内心埋藏多年的园林师的梦。于是,不顾身边亲朋好友的反对,他毅然辞去了银行的工作,跳槽到园林行业。入行后谢炜添才发现,这个行业远比自己想象中辛苦。身为总经理助理的他,每天要处理大堆杂事,还要风吹日晒雨淋,与农民打交道。他时常自己租一辆车到湛江、梅州等珠三角地区的苗圃场到处跑,凭着自己对园林行业的熟悉和客户的信任,他挖到了人生第一桶金。2012年,谢炜添背起行囊,只身一人开始了创业生活,准备自己投资苗圃。到了北京后,他认识了很多朋友,思维开阔了许多,这对于他开拓市场很有帮助。

2015年,经过考察后,谢炜添在渡头村建起了樱花园培育樱花。“当时村里人几乎都走光了,樱花园原是丢荒的果园,我跟当地村民谈,租下来种樱花。”谢炜添到村里走动多了,慢慢来欣赏,发现村里处处都很美。他拍下村头古牌坊的照片发到朋友圈,这才发现,原来渡头村竟是与自己相识多年的高中同学、好友刘许敏的家乡。借着这个契机,谢炜添决定要在此创一番事业。

搜集旧瓦片老磨石重新组合当装饰

渡头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四周山林郁郁葱葱,村里的植被保护得很好,幽静的竹林间,有一弯曲的小道。村边,还有增江河穿过,是一个与大自然近距离接触的好地方。

“她就像一块古玉,静静地藏在翠绿的山水之中,但走进却发现不少断壁残垣、四处坍塌的景象。我当时的想法是,要把村里荒废的东西变成宝。”谢炜添说。不忍看着村子继续衰落,2016年,他与刘许敏开始了民宿改造计划。为此,谢炜添还专程跑到台湾、浙江莫干山、日本等地的民宿进行考察。

亲自设计、带队施工、自己运营,整个过程,谢炜添和刘许敏都亲历其中。这一路走来,他们交了不少“学费”,有设计的失误推倒重来,也有自然的灾害导致的损失。为了延续村落的传统风貌,他们在设计、用料和施工方面颇费了些工夫。当地的老师傅利用传统工艺,把杉木用天然桐油两刷两晒,再一片片拼合,这样新房有着古屋的木香;从村民那儿搜集来的旧瓦片、老磨石,被他们匠心独具地重新组合起来,成了这里最别致的景色;他们还特意设计了小书屋,希望能把阅读定植乡间,把荒落的乡村失去的灵魂找回来。

谢炜添的团队主要为80、90后,为了挖掘渡头村及周边的历史、人文、建筑、自然风光,宣传龙门旅游文化,他们的团队用心地用航拍机拍摄,用脚踩出、用手绘制出一张“天堂小镇”地图。希望到此游玩的人拿着这张地图,感受龙门丰厚的历史文化,享受自然的安详美好。

服务员厨师都是原来外出打工或种田的村民

蓝天白云下,四周山林中,绿油油的草地上,几栋白墙瓦片小屋点缀,听着鸟声水声虫鸣,让人感受到一种远离纷扰的静谧。“这里的房间不多,几乎每天都被订满,有很多外地的游客,一家大小特意开车来住宿、游玩。”谢炜添高兴地说。谢炜添曾想过要是创业失败,就当是自娱自乐,“就像马云说的:"梦想是一定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年轻时,就得做一件值得回忆的事情,无论成败。”

回想起当初的情景,谢炜添感叹,一切如同冥冥注定般。进村的道路旁有一片池塘,据他的婶婶说,她嫁到村里几十年了,曾经池塘里开了荷花。但后来随着村子衰落,有很长一段时间荷花再也没有开过。然而,当谢炜添的民宿在此建起时,荷花竟然神奇地重新开放了,村民们说:“荷花回来了,这条村子一定会重新兴旺起来。”

的确,随着民宿渐热,也带动了渡头村经济的发展。谢炜添的民宿请的服务员、厨师等员工,很多都是原来外出打工或是种田的村民。有不少外出的村民,看见村子又发展起来了,纷纷跑回来建房子。目前,民宿的第二期工程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着,谢炜添还不断萌生出各种计划和想法。例如,他准备每周日早上在村里搞“农夫集市”,让村民种出的东西能卖出去,也让城里人感受赶集的氛围和乐趣,让小山村弥漫更多生机。

站在乡间,看着当初栽下的樱花树,谢炜添期盼着:繁花盛开之时,就是村子恢复兴旺发达的那一天。

本组文/图 本报记者朱如丹 陈春惠统筹 本报记者朱如丹

新闻推荐

“和事佬”获评全国模范调解员 龙城黄球根30多年成功调处800多宗矛盾纠纷

黄球根(穿白色外套者)在调处纠纷。日前,《司法部关于表彰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模范人民调解员的决定》发布,授予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