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才子”王映楼 惠州联话 作者:吴定球

东江时报 2017-07-30 22:01

左图为王映楼。右图为王映楼抗战时期的书法作品《黄山谷松风阁诗帖》。《东江时报》资料图片

惠州坊间曾流传一则 “东江才子”王映楼先生考试第一只得第二的故事。

却说1935年,陈济棠第一集团军总司令部公开招考秘书。先生报名参加,并且在百余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夺得第一名。消息很快见诸报端,亲朋好友纷纷致贺。岂料及至报到,他竟被告知第一名悬空,他以第二名获派去梅县明德分社当主任。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原来,这是他写在试卷里的一首诗惹了祸。这是一首七律,题为《登越秀山抒怀》:

薰风乍暖初长昼,越秀山头一豁眸。

北去岗峦随地涌,南来波浪接天浮。

封关大长终臣仆,策铤降王去马牛。

莫更小朝论割据,当年霸气已全收。

其时陈济棠执掌广东军政,颇有割据岭南之心,人称“南天王”。而此诗却偏拿了老“南越王”赵佗来说事,说他“封关大长终臣仆”,又说“更勿小朝论割据”,这不明摆着是和尚面前说秃子吗?大概是当局为显示其有容人的雅量,对此事未予深究,只是把他降为第二名以稍示惩戒。而先生竟敢公然触犯封疆大吏的政治忌讳,胆气之壮,正见其史识之深和情性之真,为时论所称誉。此诗写得极好,“其颔联印象鲜明,尤为人激赏,传诵一时。”

先生不仅工诗文,亦擅联语。1941年5月12日,侵华日军再犯惠州,广东第四行政区专员兼保安司令陈某,及惠阳县县长黄某畏敌如虎,闻风而遁。日军入城后恣意烧杀抢掠,八日后撤离,府县两城已是遍地焦土,满目疮痍,百姓哀号,哭声震天,身为“父母官”的陈黄等人竟迟迟未敢归来主持大局。恰逢先生携眷回城,见此情状,愤然撰书一联张贴于专员公署大门:

敌退三天,招魂何处寻县长;

民归数日,问津无路找专员。

——— 尖锐,辛辣,丝毫不留情面,小小的联语也成了他用来战斗的机枪了。

1942年1月,日军第三次攻陷惠州,城中居民秦敏猷和吴锡槐相约留城。他们不顾年迈,冒着枪林弹雨,为守军煮粥送茶。城破后,不幸被捉,日兵以刺刀威胁其带路搜索财物妇女,宁死不从,以头撞敌,惨遭残杀。先生为此专门写了一篇《为镇民秦敏猷吴锡槐助军抗敌死事呈请旌恤文》,盛赞二位老人“畸行高卓”,“表现吾民族坚强勇毅之精神,宜旌表抚恤足为乡闾矜式,俾扬光烈于人间,慰忠魂于地下。”在二老的追悼会上,他又献上一联:

城邑已三亡,守土群公工避寇;

姻亲为一恸,杀身此老竟成仁。

据先生哲嗣王侠君忆述:先生从游于城南秦序东先生,才识为序东先生所赏,欲以长女配之。因其家贫,秦家人多有反对者。序东先生慨然曰:“尔等何知?此子非池中物,若非废科举,实及第之才!”在他的坚持之下,先生终成秦家的“东床快婿”。秦敏猷与秦序东为兄弟,下联“姻亲”云云缘此。

从联中可以清楚看到:作者不满于当局的庸懦怯敌,“工于避寇”,而对惠州在抗战中“城已三亡”的形势更是深为忧虑。正是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盖棺。”数十年后,他的表弟吴仕端先生有言及此,每每废书而叹:“后之人徒赏其名士风标,而不知此老之情抱芳馨,特别壮岁时爱国忧民的节概!”

据闻,秦吴二老殉难后,遗体被日军抛入西枝江,无法寻回,但家属亲朋仍为他们举行了很隆重的追悼会。会上收到的挽联不少,多为城中文化名流所撰,秦敏猷儿子秦寿宁(汉昭)择其佳者录下。其中一联云:

此老堪拟秦子京,漫说行谊生平,与虏偕亡,已标正气千秋上;

地下若逢家伯父,为道欧亚美澳,群雄并起,行看扶桑三岛沉。

此联署名为“小门生吴仕端”,小门生意即再传弟子,秦寿宁(汉昭)系吴仕端的老师,故云。下联中的“家伯父”,是指与秦老先生同时殉难的吴锡槐也。联语哀而不伤,对中国抗战抱必胜信心。还有几副,也写得情文兼至,如杨锡洵挽:

血泪接江波,此日城中无一老;

人民撄寇刃,当时壁上有诸军。

又梁仲宾挽:

为骂贼而丧身,不识真卿竟何状;

空拥兵以守土,乍闻齐竖漏多鱼。

又,尹克任挽:

剪纸吊孤魂,苦我无堂成雨泣;

挺身撄寇刃,愧他遇敌望风逃。

新闻推荐

31组选手有机会进京参加总决赛

或浅吟低唱,或慷慨激昂,或娓娓道来……7月29日,2017第三届中国语文朗读评选活动在惠州赛区决赛惠州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产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