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1997 □红海潮
“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东方之珠我的爱人,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随着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步伐的临近,罗大佑这首《东方之珠》再度掀起播放的热潮。夜深人静之时,我的心绪莫名地飞向那个离惠州仅100多公里的东方魅力之都;由此,以香港为地理坐标,我联想起人生时间轴中数个与“7”有关的节点。
1977年,亲戚加入偷渡潮。我的家乡是一座滨海小城,陆路离香港只有200多公里,海路就更近了,仅有100多海里。在广东一些地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辛辛苦苦干一年,不如人家8分钱”(指寄信到香港叫亲属汇款回来)。从上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一些内地居民出于种种原因从广东偷渡到香港。家乡的一些人加入的逃港潮中,我家多位远房亲戚也成为其中的一员。他们背井离乡,为在人生地不熟的香港立足谋生,其中受的累、吃的苦,多年后虽功成名就,回想起来,仍不胜唏嘘!
1987年,港风吹入大陆。随着大陆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各种舶来品以香港为中转港,纷纷进入大陆沿海市场。我的家乡也得风气之先,大到彩电、电冰箱、洗衣机,小到服装、手表等等洋货充斥市场。在大部分还是黑白电视机为主的时代,家乡不少家庭都在客厅显著位置摆上了一台18英寸的乐声、日立电视机。父亲一位上海的战友,甚至千里迢迢专程到我们家乡,买了两台彩电回去。香港的流行文化也在上世纪80年代风靡家乡。《霍元甲》、《射雕英雄传》、《上海滩》等等在今天仍被认为是经典的电视剧,随着无线电波,进入了第一批拥有电视机的家庭中。与观看在内地电视台播放的香港电视剧不同的是,由于地理位置的先天优势,我们看的是“直播版”。为看上香港电视,父亲把鱼骨天线架上了附近单位一座5层的高楼,拉了几十米的电视线才接上家里的电视机。这一年,老师在课堂上跟我们说,现在离香港回归祖国还有10年,你们都是10来岁的孩子,想想10年后,你们都已长大成人了!我当时觉得1997年是那么遥远。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年6月是一个多雨的月份,我大学毕业了!几位大学同学相约到我家玩。6月30日晚上,我们聚在电视机前,通过现场直播,关注发生在100多公里外的一个大历史性事件: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中英两国政府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23时59分,随着英国的“米字旗”和香港旗缓缓降落,英国在香港一个多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7月1日零点整,激动人心的神圣时刻到来了: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奏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一起徐徐升起。看着被吹拂起的国旗、区旗,此时此刻,我的内心深处不由得一阵激动,眼睛瞬时噙满泪花!什么时候有机会去香港看一看呢?
2007年,首次赴港采访。惠州与香港可以说是历史同源、文化同根、人文相亲、经贸相融,有超过100万名惠州籍同胞奉献在香港各行各业;香港回归以来,约有5万惠州籍乡亲移居香港。每年春天举办的惠州(香港)春茗活动,是惠港两地交流的重头戏,也是敦睦乡情的会客厅。2007年,我有幸作为记者第一次踏上祖国香港的土地,随团采访。我住的酒店,就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正背后的高楼上。站在落地玻璃窗前,维多利亚港尽收眼底:会展中心如同飞鸟展翅,渡海小轮船往来穿梭,紫荆花广场人来人往,摩天大楼鳞次栉比……我的心里不由得一番感慨:这就是香港,祖国的香港,东方之珠!不管是被外强殖民百年,还是被日寇欺凌;不管是国际风云激荡,还是香江晴雨变幻,你始终与祖国荣辱与共、血脉相连,从寂寂无名的小渔村蜕变成今天光彩夺目、顾盼生辉的国际大都市。
祝福香港的明天更美好!祖国的明天更美好!
新闻推荐
“创优争先·信息惠民”党员便民服务月活动启动仪式现场之一。“创优争先·信息惠民”党员便民服务月活动启动仪式现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