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口一句话伤了父母心 “你不懂”“不要你管”等话语被认为很伤父母,子女需注意沟通方式
生活中常常遇到一些矛盾,一家人生活也会闹矛盾。父母和儿女之间未必永远都一团和气,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会造成意料不到的伤害。近日,有网友总结出“最伤父母的9句话”,“有事吗?没事,我挂电话了”、“我的事不要你管”等不少人常对父母说的一些话均上榜,引起了网友们对家庭关系的思考。这些随口而出的话是否真的那么严重,是否会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对此,心理咨询师表示,这主要看语境,倘若家庭关系本来就紧张,那么这些话确实会引起或激化矛盾。
案例
1
子女生孩子无法同时照顾,小女儿嚷着“就我不是亲生的”
“都说生孩子好,现在发现生了那么多孩子都是来讨债的。”提起家里那些事,李阿姨眼泪不止。她没想到,把孩子养大,等他们都结婚生孩子后,两个老人却落得里外不是人。
几年前,李阿姨和老伴陆续从医院和政府部门退休。两人每个月退休金都有五六千元,在山东一个县城里,比一般家庭收入还高。刚退休时,两位老人本想着可以安安稳稳在家养老,谁知孙子、外孙的出生把他们的养老计划彻底打乱。
9年前,大女儿的女儿出生,大女儿想让她来帮忙照看孩子。但因为年轻时太拼,李阿姨落下了严重的风湿病,腿脚稍微走远点都疼,洗菜、洗衣服等接触冷水的活,她都不能干。家里一直都是老伴做饭,操持家务。但看到女儿的情况,他们又不忍拒绝,李阿姨照顾女儿坐完月子后回老家,换老伴来照顾外孙女。
好不容易外孙女长大了,小女儿和小儿子又相继成家了。全面二孩政策放开后,大女儿又萌生了再生一个的念头。“像赶巧似的,大女儿、小女儿、儿媳妇都怀上了。”3个孕妇住在3个不同城市,更麻烦的是大女儿和小女儿的预产期相隔不到一个月。这让李阿姨和老伴犯了难,因为大女儿的婆婆表示坚决不帮忙,而儿媳妇的妈妈也恰好有事。她和老伴商量着,等儿媳妇生完后,老伴来惠州照顾大女儿,她在家照顾孙子和儿媳妇。等大女儿的孩子出生时,她再过来照顾坐月子的大女儿,小女儿就让她婆婆照顾。谁知他们刚提出这个方案,小女儿就炸了。“我是捡的吗?大姐生两个你们都照顾,弟弟也照顾,就我不是你们亲生的,对吗?”时隔两年,当时小女儿的气话,李阿姨还记得清清楚楚。“这都是债呀。”她摇摇头,无可奈何。
案例
2
8旬老人想逗逗曾孙,家人说“你别动你别管”
市民花奶奶80多岁了,腿脚不好,每天总是拄着拐杖,拖着不太能弯曲的腿到小区闲逛。她有时候会在游泳池边一站就是半个多小时,有时候会坐在小区花园的椅子上,待上半天。她不笑时很严肃,如果碰到有人愿意和她攀谈,她脸上会明显带着笑容。
“家里的事孩子都不愿意我管,我在家让他们不自在,下来看看热闹。”花奶奶的孙子前几年结婚了,家里多了个曾孙,这让她高兴坏了。没事她就爱去摸摸孩子,还想抱抱,但每次她刚伸手,家人就说:“你别动,孩子沉,别摔着你了。”她知道这是家人担心她身体,也怕摔着孩子。有时她吃东西时,想着给孩子喂点,但经常遭到儿媳妇和孙媳妇的反对,“你别管,你自己吃,孩子不吃。”听到孩子哭,她也想上前去哄哄,又被说:“你别管,会惯着孩子。”这让她更难受了。“你说看到孩子哭,怎么就不能管,怎么管了就是惯着孩子,当时我那么多子女不也是这样带大的吗?也没什么问题呀。”她委屈地说。
慢慢地,花奶奶不愿意在家里待,她经常在小区楼下闲逛,累了就坐会,精神好就走走,只要看到小区有孩子玩耍,她就一直盯着看。
案例
3
控制不住情绪,常对父母说“说多少次不要你做,做又做不好”
“其实我也想对他们好点,但很多时候就是控制不住情绪。”前年,因为儿子的出生,瑝瑝的父母前来照顾。他是家里独生子,从小就被家里宠着,习惯在家自己说了算,之前和父母偶尔也会拌点小嘴,没想到这次与父母居住却闹得如此不愉快。或许是分开多年,大家生活方式不同,他与父母的摩擦不断。加上在养育小孩问题上大家观念不同,更是让这个家庭矛盾不断。
“我妈小时候可疼我了,有什么好吃的都给我留着,我生病她就整夜整夜不睡觉。”瑝瑝小时候身体不好,爸爸经常下乡,都是妈妈在家照顾他。得知爸爸妈妈要来时,他很高兴,计划带他们到处去玩。但来了之后,他每周都会和爸妈吵一架。“我的东西你就别动了,动了又找不到。”这是他最常和父母吵架的原因。爸妈一来,就承担起了家务活,还帮忙收拾家里,但等他需要用到某样东西时发现找不到了。“最夸张时,我一个月拿出了10多双袜子,最后一双也找不到。”对此他很无奈,父母爱去楼上晾衣服,但年龄大了,经常忘了收或者收到其他地方去了。这些生活上的摩擦还没有解决,小孩的出生,更是激化了两代人之间的矛盾。“有了孩子,什么都可以吵,孩子哭闹他们就开始念,孩子不吃饭也可以吵,就连孩子穿衣服都少不了吵。”“说多少次不要你做,做又做不好”是他最常对父母说的一句话。每次说完这句话,父母就不吭声了。开始他不觉得有什么,有一次他临时回家,听到妈妈和他大姨打电话,哭诉道,说在这边呆不下去了。他才发现这些随意出口的话,伤了老人的心。“我跟父母的生活方式不一样,有时我脾气上来了,很难控制。”他很内疚。
网友
大多表示曾跟父母吵过架长大后才意识到话伤了人
近日,有网友总结出“最伤父母的9句话”在网上热传,“我是不是你们亲生的?”“我的事情不要你管!”“说了你也不懂,别问了”……不少网友表示,这些话自己也常说。
“妈妈朝我吼一句,我就会用更大声音跟她吵,这9句话对我来说都是轻的,我曾经说过更重的话。”网友小芹说。记者随机采访了30多位市民,每个人都承认在叛逆期曾跟父母吵过架、闹过矛盾,上述伤情的9句话,大部分受访者表示都说过。
“我以前觉得父母有些唠叨,挺烦的,他们的一些建议我挺抵触的。我知道他们爱我但我理解不了。现在长大了挺能理解父母的,很多人说父母打着爱你的旗号伤害你,可他们就是用他们那个年代的生活经验单纯为你考虑啊。你不能因为他们跟不上时代就说是在害你,你可以选择不接受,但对着全身心爱你的人说你在害我,谁听了都会伤心。”一位网友的这番话说出了不少人的心声。
不少市民表示,不刻意去回想,根本不记得小时候做过这么多伤害父母的事情。孩子和父母的争吵、矛盾,很快就会过去,很少把气话放在心上。直到自己长大,当了父母后才知道当年那些话有多伤人。
心理咨询师
父母受伤害是因为感觉被否定或不尊重
建议:子女要注意自己说话态度和语气
“人与人沟通时,一句话的含义并不是最重要的,反而是人说话的表情、语气以及肢体表情更影响沟通效果。”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唐革联认为,上述网友所总结出来的“最伤父母的9句话”中,诸如“你不懂,我有分寸”等话语,只是表述客观事实,并没有太多问题,会让父母伤心的是孩子说话的语气以及表达出来的态度。她认为,反而是“少管、多事”这些话语不能说,因为当子女用这种带有命令、否定的语句或者类似的语气来说的话,会让父母感觉他们不被尊重,甚至是行为做法被否定,从而感觉受到伤害。
而站在成年人的立场上,长大后,他们需要独立,需要父母的认同,和父母独立平等,并不希望父母插手太多的事情。所以当父母干涉的方法是武断、不容质疑时,会感觉被干涉,不被认同,从而产生反感甚至是愤怒。所以不少亲子沟通出现问题或伤害对方是因为他们感觉不被尊重,而不是被话本身的含义所伤害。她建议亲子沟通时,双方都需要注意沟通方式,给出建议而不是命令。
亲子关系不独立,家庭更易有矛盾
建议:沟通时不争论事情对错,注意采取正确态度
唐革联说,她所遇到的不少存在亲子沟通问题的家庭,其亲子关系的独立性并不太好。常常是子女想独立,又讨厌父母的语气,而父母想放手,又因为担心而放不了手。这种粘连的亲子关系常常会带来一些家庭矛盾。而在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中,子女与父母之间紧密的感情和关系,是持续终生的。成年后子女和父母很难建立清晰的自我界限和职责分开。
要想改变这种方式,成年人应该学会独立。成年人真正独立的直观体现之一,就是一个人能决定自己的事,并承担所带来的后果。“往往在你向父母请教一件事时,父母会对多件事给出建议,这样就会让子女觉得不耐烦或者被干涉。”她表示,由于子女不能独立承担事情,父母也会对其独立能力产生质疑,从而不敢放手,介入插手越来越多。
两代人的生活环境以及所处社会氛围不同,使得他们的观念、做法差异很多。即使在面对同一件事情,因为标准不同其对错也不同。两代人在沟通时,不应该争论事情的对错,而是注意面对事情的态度。她建议如果遇到家庭矛盾时,应该用表达感受的方式来说话,例如:你这样说话,我感觉没有被尊重(或独立)。而不是因为不舒服而指责对方的态度或者对错。
相关链接
这9句话最伤父母
1
好了好了,我知道了,真?嗦!
2
有事吗,没事我挂电话了。
3
说了你也不懂,别问了。
4
说多少次不要你做,做又做不好。
5
你那一套早过时了!
6
叫你别收拾我房间,东西都找不到了。
7
我吃什么我知道,别给我夹。
8
说了别吃剩菜,怎么老不听?
9
我有分寸,别说了,烦不烦?
本组文字 本报记者姚亚超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