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声声唱非遗代代传 惠东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获文化部考察组肯定
▲惠东渔歌在上海世博会演出。
▲当地婚嫁唱渔歌,场面喜庆。
惠东渔歌教唱班在练习。
本报讯 日前,国家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陈通一行在省文化厅副厅长陈杭、非遗处处长杜绍勤的陪同下,到惠东县文化馆考察指导。县委副书记、代县长魏荣君,副县长杨伟斌,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文广新局局长张伟旗等陪同考察。
考察组一行了解了该县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情况,对该县在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方面所做的工作予以充分肯定,并在县文化馆小剧场观看了该县国家级非遗项目惠东渔歌的原生态渔歌节目表演。
在听取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情况汇报后,陈通对该县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以及不断健全机制,突出重点,全面启动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利用和传承工作表示赞许。当他了解到该县在渔歌方面对传承人进行录音、录像和摄影等,进行大量采集,并成立惠东渔歌工作室和惠东渔歌传承基地、惠东渔歌业余学校,编辑《惠东渔歌》专集等工作时,对该县的工作表示满意。
当陈通了解到该县近年来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时,他鼓励该县多挖掘非遗项目,积极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据了解,目前,该县除“惠东渔歌”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外,“九龙峰祖庙庙会”被列为省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凤舞”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舞鲤鱼”列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元宵舞龙”以及“西来古刹祈福”被列入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多举措全方位保护传承
惠东渔歌走向世界大舞台
惠东渔歌是惠东县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曲调优美、表现力丰富,是我国民间音乐中的瑰宝。对传承人进行录音、录像和摄影等,成立惠东渔歌工作室和惠东渔歌传承基地、惠东渔歌业余学校,编辑《惠东渔歌》……为保护传承好惠东渔歌,惠东县做了大量工作。
成立业余学校教唱渔歌
从2009年开始,惠东渔歌传承基地设立渔歌教唱班,每年定期向该县中小学音乐教师、社会音乐爱好者、沿海渔区中小学生进行教唱。原国家文化部艺术局专员叶林还专门为教唱班编写教材,当地渔歌传人李福泰、苏段、李却妹等到现场进行教唱。2013年底,平海文化站挂牌成立渔歌业余学校,学校校长由县文化馆馆长兼任,沿海各镇(度假区)的文化站站长兼任副校长,同时聘请了一批顾问,在有关镇(度假区)的中心学校、初级中学设教学点,另外在县城实验小学、平山中学设立课题项目开展惠东渔歌教唱。
组建合唱团表演队传承渔歌
为更好地传承和保护渔歌,2010年10月,该县组建了渔歌合唱团和表演队。据介绍,渔歌合唱团成员主要由该县中小学音乐教师、渔歌教唱班部分学员、社会音乐爱好者组成,每逢星期五晚排练,同时聘请该县渔歌传承人及渔歌手前来指导。
惠东渔歌表演队主要由民乐队表演为主,主要成员有退休干部、音乐教师、渔歌传承人、渔歌教唱班学员等。排练地点在县文化馆三楼,排练内容有原生态惠东渔歌、创作改编的惠东渔歌。从2010年开始,表演队结合县文化馆组织的卡拉OK大家唱群众活动,每逢节庆在县城广场、文化中心门前等群众集中地登台献艺,现场气氛热烈,深受群众喜爱。
在此基础上,该县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激励单位工作人员和群众参与等措施,鼓励当地群众踊跃参与渔歌挖掘和创作。目前,当地渔歌的搜集者不仅有文化部门的工作者,有渔区的渔歌传人,甚至还有山区的客家人,不断形成 “渔歌创作山呼海应”的浓厚氛围。“渔歌声声为你唱,曲曲句句送情郎。唱过啦哒嘀嘟嘀,再唱罗茵哦哦香。”这是前不久惠东县图书馆工作人员谢圆创作的一首 《曲曲渔歌送情郎》渔歌歌词。据了解,谢圆祖籍高潭镇,多年来,这位山区客家少女凭着对渔歌的热爱,多次参与渔歌现状调查研究,创作出多首渔歌歌词。
渔歌表演斩获多项荣誉
为提升惠东渔歌的艺术性和欣赏性,充分开发利用惠东渔歌宣传惠东、推广惠东,惠东渔歌培训基地排练形式多样的渔歌节目,对外演出、比赛、交流等,取得丰硕的成果和良好的社会效应。
近年来,该县渔歌手参加了央视《民歌·版图》节目录制;组织排练渔歌节目参加在浙江象山举行的“全国渔歌(号子)邀请赛”,获得三等奖;组织排练惠东渔歌《一对龙虾藏礁洲》、《斗歌》参加广东省中山市坦洲镇举办的 “广东省首届水上民歌大赛”获得金奖;组织渔歌表演队代表广东省参加“舟山群岛·中国泛太平洋渔歌邀请赛”获三等奖;组织排练渔歌表演唱《渔家乐》参加全省民间民俗大奖赛 “广东省第二届民间歌会”获金奖、《白丝丝》获银奖;组织幼儿排练节目参加广东省第八届少儿艺术花会获银奖。
此外,2010年,该县组织惠东渔歌先后参加了省运会开幕式表演、上海世博会广东活动周展演和广州亚运会期间的文艺专场表演;2012年参加广东省渔歌精英赛暨全国渔歌赛获金奖和银奖,组织参加星海音乐学院 “海的声音——— 惠东渔歌继承与发展暨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结题音乐会;参加2012~2014珠三角咸水歌(渔歌)歌比赛连年荣获演唱金奖。
知多D
惠东渔歌
渔歌是岭南渔民生活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惠东渔歌则是这一艺术的经典代表。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惠东渔歌,更是传承了渔歌的优秀艺术风格,它曲调优美、表现力丰富,既有本土鲜明的艺术个性,又与传统的音乐艺术一脉相承,是我国民间音乐中的瑰宝。
据史料记载,自宋代起,惠东渔歌已在惠东沿海渔区 (平海、港口、稔山、巽寮、黄埠)广为流传。惠东渔歌属“粤东渔歌”中的浅海渔歌,曲式结构多为五声调式,以“徵”、“宫”两种调式为主,“角”、“羽”调式为辅。惠东渔歌品种繁多,据调查统计,其调式共有29个,主要有“妹子调”、“啊啊香调”、“啦达嘀嘟调”等,唱词均以地方方言 “福佬话”或“学佬话”(属闽南语系)演唱。2008年,惠东渔歌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组文字 本报记者赖金朗 通讯员黄少卿
本组图片 (除署名外)由惠东县文化馆提供
新闻推荐
苏茅垅里的九旬守护人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罗仲霍的侄孙罗贤财细心看护烈士故居
▲90岁的罗贤财老人守护着罗仲霍故居。▲仲霍学校的牌匾保存完好。▲罗仲霍故居———苏茅垅四角楼。“这间屋子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