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城市“血脉”守护者 惠州供水人为迎峰度夏安全供水,乐做岗位“螺丝钉”
曾英华抄表后还不忘询问市民水表是否有故障。
曾英华正在认真地抄水表。
曾英华在高温下作业。
曾英华每天走街穿巷为市民抄表。
苏东发在做水质检测。
苏东发在操作刮泥机。
苏东发在中控室监视机械运作。
苏东发本组图片均为本报记者郭亮平 摄
7月的惠州,骄阳似火,炎炎烈日炙烤着惠州大地,夏季用水高峰期也如期而至。在这样的“烧烤模式”下,稍微一动便是汗流浃背,可有这样的一群人——惠州供水人,他们头顶烈日,不畏酷暑,始终如一地坚守岗位,无怨无悔地用汗水守护着这座城市的“血脉”,为市民送出汩汩净水。
高温下的抄表员
走街串巷用心记录,不到中午就走了一万多步
抄表员,一个普通的供水工作岗位。每天清晨,当大多数的人们还在空调房中酣然熟睡之际,惠州市供水有限公司的抄表员们已经背着工具包、手拿抄表本,顶着30℃的高温,开始了一天的抄表工作。他们上街道、串小巷、进小区、下乡镇,挨家挨户地抄表,接受高温带给他们的严酷 “烤验”,留下一路辛勤的脚步,用汗水书写了一份平凡的责任。
“抄水表看看简单,其实特别辛苦,特别是在夏季高温天到农村去抄表。”市供水有限公司桥东营业所抄表员曾英华告诉记者,抄表是个体力活儿——— 水表设在每家每户门口甚至屋子里,每到一个村子或社区,她只能弃车而行,有时还不到中午,她就已走了1万多步。由于天气炎热,汗水不断地从抄表中的曾英华脸颊上滑落,直至湿透了衣衫。
“像现在这么高温的天气,我们抄表员就只能早上抹黑出门,直到晚上8点才能完成一天的抄表工作。”曾英华说,市供水有限公司的抄表员们每月都严格按照1-20号的抄表日抄表。有些偏远的农村,抄一次水表,仿佛历经一次“探险”,水表所在处还有蚊子、蜘蛛、蜈蚣等虫害;有的水表在室内,有的水表相隔距离远,有的水表在高层……短短一天,上上下下,抄表员们跑上几十公里是常事。在抄表过程中,抄表员们为了查看水表,腰必须不断地弯上弯下,一天下来得弯两三百次。
此外,迎峰度夏期间,大家的用水量也会有所增加,抄表员们就不仅要抄表,还得不顾炎热加倍留意用户用水量的变化。曾英华举例说,曾在一个冷冻厂宿舍抄表时,发现水表转得飞快,使用量已经达到900方,细心的她想起前几个月这里用水量几乎为零,于是立马想办法联系用户。后来检查发现是表后的暗管漏水,用户十分感激:“要不是你及时发现,还不知道我会损失多少呢!”
在市供水有限公司,有许许多多像曾英华这样在高温下作业的抄表员。其实,抄表员的工作看似简单,实则繁琐而艰辛。无论严寒酷暑,他们始终在户外奔波,不仅用眼更用心记录着一个个乏味的数字,不估抄、不漏抄。他们心里所想的,也许就如曾英华所言:“有的用户看到我们抄表累得汗流浃背,总会请我们坐下喝口水,休息一下。感受到用户对我们抄表工作的理解,真的感觉心里很暖,再苦再累都值了!”
酷暑下的制水工人
烈日雷雨中坚持巡查随时调试,守护一汩清水
惠州市供水有限公司现辖江北水厂、河南岸水厂、桥东水厂和潼湖水厂,日供水能力90万吨。随着夏季用水高峰期的来临,为了确保惠州市的安全优质供水,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不畏酷暑,日夜坚守在供水生产第一线——— 他们,就是市供水有限公司的制水工人。
制水关乎供水安全保障,需要高度的责任心,每一台设备的运行情况和水质的变化情况都必须时刻掌握。潼湖水厂制水车间主任苏东发告诉记者,夏季是用水高峰,也是供水人最感“压力山大”的季节。制水工人们在炎炎烈日下依然坚持定期巡查各水池池面,确保水处理各环节正常,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但他们从无怨言。
“东江水是自来水的原水,一下大雨,浊度会发生变化,这意味着,相应的制水设备参数也要重新调试。”夏季的天气反复无常,瓢泼大雨总会突然而至,每当这时候,制水车间的工作人员们总是穿着雨衣、打着雨伞,逆风而行,来回观察、巡视水厂里的动态,随时做好调试准备。苏东发举例说,上周他值晚班时,突然下起暴雨,原水浊度瞬间从20度上升至100度,于是立即加大投矾量,效果不明显,便立即开会研究,最终将另一参数重新调试后,在一小时内将浊度降至正常。“遇上打雷还会全厂跳闸断电,设备参数全归零,要迅速一一复位也不是件易事。”为了确保安全优质供水,制水车间实施24小时轮岗值守制度,全年不间断,只为守护输送到千家万户的那一汩清水。
骄阳似火,在高温的炙烤下,这些奋战在供水生产一线的制水工人们晒黑了、烤“熟”了,但他们的笑容依然灿烂明媚,他们送出的自来水依然晶莹剔透。
结语:曾英华和苏东发,他们只是众多奋斗在一线的惠州供水人的缩影。每一位坚守岗位的惠州供水人都牢记着自己身肩的使命,为了这个城市的清凉,为了让市民们能够喝上优质放心的自来水,他们尽职尽责地奋斗在生产一线,洒下自己的汗水,付出辛勤的劳动,默默地践行着“螺丝钉”精神……
本组文字 本报记者周婷婷
通讯员胡华芸 张燕明
新闻推荐
每逢节假日,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总是游人如织。人群中,一抹亮丽的绿色格外显眼:他们不是导游,却向游客耐心讲解景点故事;他们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