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担心病不好长期失眠焦虑
病久久不好,我是不是得了不治之症了?
生活中,很多人对自身疾病不了解,常常感到担心、害怕,特别是一些老人,常胡思乱想,夜不能寐,寝食难安,生活大受影响。市第二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叶飞英指出,很多人因疾病困扰而产生的负面情绪属躯体疾病共病焦虑抑郁,这种疾病广泛存在,不必过分担心。但如果出现失眠、焦虑、抑郁情绪,就应及早检查治疗。
长期服药治病,心烦意乱
今年69岁的李阿姨患高血压10余年、糖尿病4年,需要长期服用降压药和降糖药治疗。近一年多以来,她常晚上难以入睡,早上又很早醒来,醒后无法再入睡。李阿姨担心:病治了那么长时间还没好,会不会进一步加重?或者出现其他更严重的状况?生活中各种琐事,都让她心烦意乱。一天三餐按时按点服药,给生活带来很多不便,李阿姨的心情容易烦躁,易受惊吓,害怕别人大声说话,有时心慌、冒汗、胸闷、气短,甚至头痛、头晕、四肢麻痹。后来,经朋友介绍,李阿姨来到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惠州市心理卫生研究所睡眠心理科门诊就医。
叶飞英详细了解了李阿姨的情况,并为她做相关心理测试,最终诊断其为焦虑症。叶飞英耐心地向李阿姨解释了病症并安慰、开导她。李阿姨住院期间,接受了药物、心理、松弛、物理治疗后,过度担心、紧张、焦虑不安的病情得以缓解,血压、血糖情况也较平稳了。叶飞英鼓励李阿姨多外出活动,与家人、邻居多聚聚,宣泄情感,同时培养兴趣爱好。
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均可引发焦虑抑郁
叶飞英介绍,患慢性躯体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同时存在睡眠、焦虑、抑郁问题很常见,焦虑抑郁作为一种负性情绪广泛存在于一般人群中,特别是老年人群和躯体疾病患者,多见于高血压、糖尿病、肿瘤患者,在慢性躯体疾病病程的各个阶段均可产生焦虑、抑郁情绪。
躯体疾病共病焦虑抑郁的病因除了有生物学因素,还有心理、社会、环境因素。许多躯体疾病缺乏根治方法,使病人对疾病产生恐惧,担心会危及生命、致残,造成终身痛苦。另外有些病人还必须时刻注意饮食、检测血压、血糖,活动受限,长期服用药物,特别是注射胰岛素、放化疗等,病情控制不良会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尤其是慢性并发症患者,由于生活及劳动能力下降,患者自身精神负担重。同时,疾病作为应激源,本身也会产生心因性焦虑、抑郁。另外,患者的性格、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既往病史等均对焦虑抑郁情绪的产生有影响。
叶飞英提醒,老年人群和躯体疾病患者如果产生失眠、焦虑、抑郁情绪,应及早发现,及早到相关专科检查、治疗。
专家档案
叶飞英,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精神科八区主任、主任医师。1996年大学毕业,从事临床工作20余年,对各种心理疾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双相障碍、焦虑障碍、抑郁障碍、睡眠障碍等诊治及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本报记者陈春惠
新闻推荐
台博会青年台商表现亮眼 为期5天的惠州台博会吸引16万人次观展
为期5天的台博会吸引众多市民前来参观采购。本报记者钟畅新摄特点1青年台商创新成果亮点纷呈2以会搭台助力企业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