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活动要给人尊严和体面 惠州市第23位“中国好人”欧海燕:
欧海燕(中)和星光村的孩子们开心互动。 本报记者李松权 摄
人物名片
欧海燕,广东河源人,2006年3月创建惠州市曙光公益志愿服务总队。总队成立以来,发起了100多个服务项目,给惠州市多所中学3000多名学生开展了心灵健康成长辅导,资助了100多名贫困学生上学读书,向30多所学校赠送滋润心灵的图书,为10多所学校建起曙光爱心图书室,向地震灾区(四川、西藏等)募捐累计100多万元。2015年4月,她成立市曙光公益协会,开展 “三个100关爱工程”等项目。2017年6月,欧海燕获评“中国好人”。
“欧姐姐!”“嗨,海燕姐姐!”……7月11日,记者随市曙光公益协会会长欧海燕来到博罗县杨村镇星光村公共服务站,一下车,服务站二楼窗口便钻出十几个小脑袋,抢着和欧海燕打招呼……
给孩子们送学习用品,带他们一起做游戏,纾解他们心里的忧思,帮助他们完成上学的梦想,欧海燕就是孩子们心中的“最好姐姐”。在公益这条路上,欧海燕已经走过十三年,帮助了许许多多的人,“帮助别人,自己也很快乐,公益这件事,我会做到老”。
近日,欧海燕荣登6月“中国好人”榜,成为惠州市第23位“中国好人”。
做公益就是到一个地方扎实做事
一束马尾辫,说话和气,欧海燕有着亲切、温婉的气质。星光村的孩子们围着她,一个个叽叽喳喳似乎和她有说不完的话,欧海燕不时抱抱这个孩子,和那个孩子说上几句话,笑声一阵一阵地传来……
“我们去年5月进驻星光村,这是一个贫困村,村里有很多留守儿童。”欧海燕带领的曙光公益协会团队一进驻星光村就遇到了大难题——— 村民和孩子们对志愿者并不“感冒”,甚至有比较重的防备心。她给记者看了一张照片,那是刚驻村不久志愿者前往村里的留守儿童家进行家访,为了表示亲昵,志愿者拿出手机和孩子们玩自拍时,一个孩子不情愿地将脸扭向一旁,另外两个较大的孩子则是一脸木然。
为了让村民接纳曙光公益协会的志愿者,欧海燕和团队想了很多办法:他们买来了很多礼物,组织村民参加集体活动,团结协作赢取奖品;挨家挨户宣传法律知识,和村民聊天;在村公共服务站开展义教活动,通过趣味课堂和孩子们互动,帮助他们学习;为一些特别的孩子建立“心灵档案”,积极化解其心理问题;还组建一个微信群,拉近村民和村民之间的关系,并积极培养活跃分子……
“我们很感谢欧海燕和志愿者们。”星光村的妇女主任周兰香说,农村里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村民都是各忙各的,并没有太多的交流。欧海燕他们来了以后,村里的活动多起来,村民的交流多了,彼此之间感情也好了,最近更是准备组建一支广场舞队伍。
“我们村留守儿童很多,很多小孩子比较内向。”周兰香说,志愿者进驻以后,孩子们有了更多的活动,一个个都开朗了很多,小周姐弟俩就是其中的代表。
小周今年11岁,在几次集体活动过后,志愿者们发现小周性格较为孤僻,平时不爱说话,还总是有点闷闷不乐。原来,小周的父母都在广州务工,一年回来不了几次,平日里弟弟又比较调皮,总是打她。志愿者们了解情况后,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并积极和小周的父母进行沟通,让他们多关心孩子。平日里,志愿者们还经常和小周姐弟聊天,带着他们做游戏,姐弟俩的感情也越来越好,笑容又重新回到小周脸上。小周的弟弟也一改调皮的缺点,语文考试成绩从30多分上升到了80来分。
“从不认可到接受,从孤僻到笑容,我们做公益就是希望能够到一个地方扎实地做些事情。”欧海燕说,现在孩子们都很喜欢露出甜甜的笑容和志愿者们拍照,这些笑脸就是做公益最大的收获。
给困境儿童希望,助他们再见曙光
星光村现象只是欧海燕公益路上的一个缩影,事实上,她的公益之路并不平坦。
“做公益的想法萌芽于1996年。”彼时的欧海燕,还是一名在深圳读书的学生。有一天,欧海燕在报纸上看到一位爱心人士因见义勇为而受伤的消息,她便组织几位同学到医院探望。“跟他聊天的时候,我看得出他很感动,我也很感动,觉得要向他学习。”欧海燕说,那次探望让她体会到帮助别人可以快乐自己,而被帮的人也会很开心。自此,公益的种子便在她的心里扎了根。
2005年,惠州市志愿者联合会成立,回到惠州工作的欧海燕申请成为一名志愿者。她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因为表现突出,她被市志愿者联合会推荐为助学队队长。
2006年,曙光公益志愿服务总队成立,她担任队长。“队名叫曙光,其实有两方面的原因:我们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孩子,孩子是一个家庭乃至社会的曙光;同时,我们希望能够授人以渔,给困境儿童以希望,让他们再见曙光。”欧海燕说。
一开始做公益并不顺利。“2006年,志愿服务并不流行,很多人觉得我们是傻子、疯子。”欧海燕说,当时家人不支持,朋友不理解,觉得“你是吃饱了撑的”。就连志愿者上街去服务,老百姓还会送白眼。“那一年很多人没有坚持下去,觉得心里委屈”。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07年底。当时,湖南遇到严重冰灾,全国各地众志成城,从四面八方为湖南送去支持,欧海燕和她的团队也上街四处筹款筹物。“那时很忙,我们团队一大片人累倒了,但是我们的心里很高兴,我们帮助了别人,民众也从那个时候开始认可我们了。”欧海燕告诉记者,自此,百姓对志愿者的接受和信任程度也越来越高。
2008年汶川大地震,欧海燕和团队在市区一个商场募捐,一个女孩在买了一些生活必需品之后,把身上剩下的钱都拿出来投进了募捐箱。“你们感动了我,虽然我一个月工资只有几百块,但是我也想为汶川做点事。”一名家长带着四岁的孩子捧着存钱罐过来:“这是我女儿的压岁钱和零花钱,她想捐给四川的小朋友”……
在欧海燕的志愿者生涯中,这样的案例很多很多,这些善意都是支持她在公益之路上坚定走下去的力量。
“钱和尊严都不能少给受助者”
在10余年的志愿服务中,欧海燕的服务范围极广,无论是到敬老院给孤寡老人打扫卫生还是义务指挥交通,她都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对公益事业尽心尽力。后来,在不断的摸索当中,她逐渐找到自己的方向,2015年,她正式辞去电力公司高管工作,成立市曙光公益协会,专注于为困境儿童、自闭症儿童、留守儿童等有需要的孩子提供志愿服务。
“我意识到,要想更好地做好志愿服务,就要走专业道路。”欧海燕说,为了更好地服务有需要的儿童,她专程到广州、深圳、香港等地学习专业、系统的教育课程、心理课程以及义工服务课程。不仅如此,她还提倡团队里的志愿者去考心理咨询师证书、专业社工证书等。目前,市曙光公益协会已经组建一支拥有20多名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心理咨询分队。
“我们团队有一个理念,就是做公益也要给人尊严和体面。”欧海燕认为,人都是有自尊心的,如果有能力,谁都不希望受到别人居高临下的帮助。因此,协会制订了明确规定:每次志愿服务之前都要做定向培训,引导志愿者加强与帮扶对象沟通交流;承诺的一定要做到,不允许志愿者随便给人承诺;和小孩讲话首先要蹲下来,让对方感受到是在平等交流;提供物资帮扶时,不要直接赠予,要通过游戏或者活动让帮扶对象参与,进而赠送……
曙光公益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博罗县杨村镇星光村的周伯养了一年的猪眼看可以出栏了,却被贼人偷了一头,全家人欲哭无泪。无奈之下,周伯每晚只能守夜看猪,在又臭又破旧的猪圈旁边,搭个简陋棚子睡觉。“周伯生活艰辛,家里只有两个年迈的老人,靠种田抚养几个孩子。”欧海燕说,了解情况后,曙光公益志愿者及爱心人士合伙凑钱,以比市场高的价格买下周伯的猪,合力帮助周伯解决经济问题。
欧海燕认为,两位上了年纪的老人通过养猪改善生活,他们的责任感和意志力让人肃然起敬,志愿者通过凑钱买猪,既帮助了周伯一家,也不会让周伯有“被施舍”的感觉。“钱和尊严都不能少,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赋予受助者尊严。”欧海燕说。
就这样,欧海燕在公益事业的路上越走越远,她也越来越忙:上门走访、写活动策划书、寻找爱心企业、筹备公益项目、开展公益活动……10多年来,她在惠州的志愿服务已经超过15000小时;因为她的热心和努力,越来越多人加入曙光公益,队伍从最开始的20多人增加到现在的300多人,发起了100多个服务项目,为惠州市10多所中学的3000多名学生开展了心灵健康成长辅导,资助100多名贫困学生,向30多所学校赠送滋润心灵的图书,为10多所山区学校建起曙光爱心图书室,还向四川等地震灾区募捐累计100多万元。
“你问我收获了什么?其实我收获了很多,快乐、幸福、志同道合的伙伴等。”欧海燕说,刚开始做公益的时候,并没有想过要做多少年,只是想着能多做一点就多做一点,现在依然如此。
记者手记
让“善念”良性循环
采访欧海燕,记忆最深的是那句“做公益要给人尊严和体面”。
中国有则古老的故事,就是出自《礼记》的“嗟来之食”。讲的是春秋时期齐国发生饥荒,有人在路上施舍时喊“嗟,来食!”一个饥民说:“我就是不吃嗟来之食,才饿成这样子的”。“廉者不受嗟来之食”,这句话引起我们深思:慈善不应该仅仅是对弱者的物质救助,更不能缺少的是对弱者人格尊严的维护与尊重。
近年来,慈善事业、公益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一对一”结对子、送温暖等活动让很多需要帮助的人得到了帮助。但不可否认,有一些不恰当的方式让受助者受到了一些精神方面的压力甚至是伤害。
我们出于善心,出于爱,却让受助者受到了“善意的”伤害,这通常是我们的行为和对方真正的需求存在距离,甚至背道而驰,从而出现了想要“苹果”却给了“香蕉”的情况。这种情况,其实也是沟通不畅、缺乏尊重造成的。“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当行善方式有辱人之嫌时,即便受助人牺牲尊严接受了资助,为五斗米而折腰,也很难形成感恩意识,这显然不利于“善念”的良性循环。
慈善的方式,有时比慈善本身更重要。欧海燕希望“授人以渔”,发动志愿者凑钱买下周伯家的猪、通过游戏的方式赠予困境儿童礼物、向受助的孩子提出寒暑假要参与做义工……既献上一份爱心,也给了受助人足够的尊严,如此人情味十足的行善方式,也能更好地传递社会正能量。
采访中,一名曙光公益的工作人员跟我说:“欧海燕只有一个,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我们希望培养出更多的欧海燕。”采访的最后,当那个不再孤僻的小周笑着和我说“我叫周燕,欧海燕的燕,我以后也要像她一样去帮助别人”的时候,我真的看见了曙光……
本报记者龚 妍 实习生刘芷君
新闻推荐
在一线工作表现突出、业绩显著的干部,有望被优先提拔重用。日前,市委印发《关于推行“一线考察法”的实施意见》,要求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