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讲古仔》听惠州非遗故事 本土非遗文化纪录片第一季昨日开播

东江时报 2017-06-10 23:20

昨日,市民在市文化馆观看了《讲古仔》。 《东江时报》记者周楠 摄

惠阳皆歌传承人黄红英(右三),唱着皆歌走向了世界。本版图片(除署名外) 《东江时报》采集

惠东渔歌从海上唱上了舞台。

惠州龙形拳“龙行天下”。

惠州舞鲤鱼是传统民间艺术表演节目。

东江时报讯 记者范文燕 今日是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昨日惠州市文化馆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通过自述体方式展示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纪录片——— 《讲古仔》第一季在活动上正式开播。市民可以通过这部文化纪录片了解惠州非遗故事。

《讲古仔》总编导胡鹏飞介绍,“讲古仔”的意思是说过去故事的人,策划拍摄共100集。昨日首映的是第一季,共12集,主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非遗传承人和非遗相关人物自述的方式来展示惠东渔歌、李家拳、黄金酥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讲古仔》将通过年轻人喜欢的网络平台,如东江传媒网播放。

李家拳第七代传人李子兴说,在传承过程中,遇到不少困难,比如学习者无法坚持等,他认为这样的纪录片很有意义,可以让市民更好地了解惠州市的非遗文化。

据介绍,《讲古仔》是由市文广新局、市文化馆、惠州广电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出品的大型新媒体原创文化项目。市文化馆有关负责人说,《讲古仔》是惠州市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创新的一次有益尝试,希望借助《讲古仔》的放映,能够让更多的市民了解非遗、参与非遗。接下来,惠州市也将进一步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借助网络传媒,发动市民群众及社会组织提供非遗线索信息。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前身是文化遗产日,2016年9月经国务院审批通过,自2017年起,将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的文化遗产日,调整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据了解,目前惠州市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项、省级21项、市级54项,县(区)级103项,包括惠东渔歌、罗浮山百草油制作技艺、小金口麒麟舞、黄金酥丸制作工艺、舞火狗、大亚湾渔家婚嫁、莫家拳等一批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保护好这些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对维系惠州本土文化传承、保护本土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新闻推荐

台风“苗柏”刮走惠州1.5亿元 全市4县(区)28个乡镇受灾灾情仍在统计中暂无人员伤亡报告

受台风“苗柏”影响,惠东大岭镇成泽国,兴埔路十字路口水浸街严重。《东江时报》记者周楠实习生王慧卿摄昨日市区菜价稳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