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未来走向海洋比去火星更加靠谱 五位院士分析产学研方向
李志民作《信息技术发展与教育变革》专题讲座。 《东江时报》记者朱金赞 摄
麦康森
高文
贺克斌
李言荣
丁汉
李志民。 《东江时报》记者朱金赞 摄
昨日,在首届科交会“蓝火大讲堂·院士报告会“上,丁汉、麦康森、贺克斌、李言荣、高文等5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分别作主题演讲,从各自研究领域阐述了世界高科技成果与产学研方向,并对惠州科技产业发展提出建议。
中国工程院院士麦康森谈海洋新兴产业及未来发展
海洋或将成为我们未来生活空间
东江时报讯 我国属于海洋大国,在陆地资源匮乏的今天,我们未来必然要想海洋发展,但我们应该如何向海洋进发呢?昨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博导麦康森以“中国海洋新兴产业漫谈”为题,与参会者分享目前我国海洋新兴产业以及未来的一些技术与设想。麦康森认为,可燃冰的开发可增加我国解决雾霾问题的可能性。
把更多目光放在海洋资源上
“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95亿,人口、环境与资源的三大问题是世界问题。”麦康森说道,在资源日益缺乏的今天,我们应该把更多的目光放在海洋资源上,“我们脚下的海洋将成为我们的生活空间,因为海洋占了地球71%的面积,我们人类目前只生活在29%的地球面积上,所以我觉得,我们走向海洋要比走向火星更靠谱。”
开采可燃冰或有助解决雾霾问题
麦康森认为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海洋能源产业、海水利用产业、海洋制造与工程产业、海洋矿业等产业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麦康森说,一直以来,我们的经济发展都很依赖于石油,可燃冰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石油替代的希望。麦康森说,2017年5月,中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 (可燃冰)试采成功。麦康森认为可燃冰的开发可能增加我国的解决雾霾的可能。本组文图 《东江时报》记者蔡伟健
人物档案麦康森
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从化人。1985年毕业于山东海洋学院 (现中国海洋大学)。1990年赴爱尔兰国家大学学习,1995年获博士学后回国。现任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导,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入选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获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资助,享国务院特贴。
精彩语录
“我国首先成功开采可燃冰,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可燃冰的开发可能增进我国的解决雾霾的可能。雾霾的主要原因是煤造成的,我们把这个污染源去掉了,对于我国的空气质量是绝对有好处的。” ——— 麦康森
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文谈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根本无法解决顿悟
东江时报讯 今年5月,AlphaGo与排名世界第一的世界围棋冠军柯洁对战,以3比0的总比分获胜。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信息科学学院教授高文昨日以“人工智能60年回顾与展望”为题作主题报告时说,人工智能目前距离人类智能仍有很远的路要走。
人工智能以深度学习为主
高文介绍,目前人工智能以深度学习的神经元网络为主,在这方面到达了顶峰。但高文认为,人类智能所具备的逻辑、语言文字、空间、音乐、肢体运作、内省、人际、自然探索以及图形图像等9个方面,人工智能在空间、音乐以及肢体运动方面与人类智能有差距,而在内省、人际以及自然探索方面尚无可比性,因此,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仍有一段距离。
人工智能冲击最大可能是蓝领
2017年5月,在中国乌镇围棋峰会上的那场对决,让AlphaGo站上了围棋的巅峰,也让人工智能成了热门话题。高文介绍,Alpha-Go之所以能赢,是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是深度学习的结果,简单的说是模仿高手,通过积累高手的棋局,经过分析得出最好的棋招。“如果它把所有的棋局都学习积累以后,人就无法战胜它了。”
高文说,在深度学习的基础上,以技术见长的蓝领们很有可能被智能机器所取代,更不用说简单的流水线工作了。当然,人工智能也不是万能的,深度学习能做的事还是比较单一。本组文图 《东江时报》记者蔡伟健
人物档案高文
1956年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博导,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长。他的研究领域为人工智能、模式识别与多媒体计算。近几年主要研究兴趣集中在视频编码与分析、计算机视觉等。主持973(首席)、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二十余项。已出版著作6部。
精彩语录
“另外一个不可推理也不可学习的领域,用哲学来说叫顿悟,很多学术理论都是靠顿悟出来的。顿悟是目前人工智能根本无法解决的问题。”
——— 高文
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谈大气污染治理和科技支撑
环境问题既是负担又是发展推动力
东江时报讯 “英国伦敦用50年时间治理污染,中国也至少需要10多年的时间,因为时代不一样,我们现在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昨日,在仲恺高新区科融创业大厦,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以“我国中长期大气污染治理和科技支撑”为题作报告,指出科技创新引领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进入到精准管理的新阶段。
环保警察有必要学习专业知识
“前段时间,有些省市还邀请我去给环保警察上课,我当时纳闷,警察怎么还上环保课呢?事实上还真有这个必要。”贺克斌说,以前环保局去查相关污染企业时,可能企业以各种理由推脱,但是警察上门,企业没有理由推脱,但是警察如何通过专业的数据来判断企业是否有偷排污染物、空气质量如何等等,则需要培训。
大气污染治理是负担也是动力
“事实上,大气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影响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大气污染治理难度系数会越来越高,但是也给我们带来了两个机遇。”贺克斌说,不要把环境问题都当成负担,而应该看成是发展的推动力。我国现在面临诸多复杂的大气环境问题,没有现成的理论与技术成果来支撑对其的解决。如果我们能够通过科技创新逐步解决目前遇到的这些问题,分析这些过程并与全世界分享,也就是在为世界环境科学的知识库添砖加瓦。
本组文图 《东江时报》记者黄岸媚通讯员刘柏奎
人物档案贺克斌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环境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多介质复合污染与控制化学”创新群体带头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 “区域复合大气污染与控制”创新团队带头人。担任国家环境保护大气复合污染来源与控制重点实验室主任,全球排放研究计划中国工作委员会主席等。
精彩语录
“一路过来仲恺高新区,看到的是蓝天白云、山清水秀,虽然今天谈我国污染治理这个有压力的话题,但是惠州在这方面展现得比较好。惠州有点儿世外桃源的感觉。”
“不要把环境问题都当成负担,而应该看成是发展的推动力。”——— 贺克斌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言荣谈电子信息未来发展
融合关联是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方向
东江时报讯 昨日下午,在惠州城市职业学院明德书院学术报告厅,中国工程院院士、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李言荣作了 “新兴微电子材料及其应用”主题演讲。他说,中国的电子信息未来是要通过互联网这条线反过来影响实体经济。
信息技术是社会转型驱动力
李言荣认为,信息技术是支撑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据他分析,目前信息技术有两个趋势,一是呈现集成创新,很少有全新的技术,基本是对过去技术的延伸;二是信息技术将朝着融合、关联的方向发展,主要商机也将在融合中产生。
“集成电路已成为制约国家产业升级的关键因素,国家正在实施高端器件的自主制造工程,力争10年内使IC产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李言荣说,二维半导体有望成为后硅时代集成电路的重要解决方案,但仍需在材料筛选及制备方面取得突破。
“互联网+”虚拟世界空间无限大
在谈到参加惠州举办的首届科交会意义时,李言荣表示,首届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在惠州举办意义重大。“高校成果的落地,高校成果实施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事情,因此,惠州市举办科交会对促进产学研的发展有重要贡献。”
电子信息是惠州支柱产业之一,李言荣认为,珠三角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前沿,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创新上起到做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惠州是珠三角地区的一分子,应该在第二个趋势,也就是电子信息技术朝着融合、关联的方向发展。另外,中国的电子信息未来是要通过互联网这条线反过来影响实体经济,因此"互联网+"虚拟世界的空间是无限大的。”
人物档案李言荣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子科技大学校长,长期从事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以及省部级奖8项,发表刊物论文260余篇,主编著作/教材4本。任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曾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计划,并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曾任973重大项目技术首席专家,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精彩语录
“只是通过论文做出来的科研既不顶天也不立地,它是在中间悬着的,这种科研没有任何意义。”
——— 李言荣
中国科学院院士丁汉谈智造技术
智能制造发展方向是产品智能化
东江时报讯 “无处不在的传感,无处不在的智能。”昨日上午,在惠州城市职业学院报告厅,中国科学院院士、机械电子工程专家、华中科技大学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丁汉作“面向产品创新的智能制造技术”演讲,其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演讲风格,赢得了听众们的阵阵掌声。
制造业产业升级有压力也有机遇
“智能制造的发展方向,还是产品的智能化,这也是智能制造的关键。”丁汉介绍,目前我国制造业面临产业升级压力、劳动成本上升、能耗排放压力三大挑战,但也有发展先进制造技术实现产业升级的机遇。“现在空调通过加入一些智能技术,能够实现室内温度自动调节,这样客户也愿意多花几百元,为这种智能技术买单。”
丁汉认为,产品智能制造有三个关键技术,一是数字化制造技术,二是机器人,三是智能传感。“我们国家的整个创新能力和关键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
惠州要形成自己的名片
“惠州是一座特别适合居住的城市,我这是第二次来到惠州,对惠州的印象非常好。”丁汉对惠州发展提出了不少建议,他希望惠州通过举办这次科交会,可以好好展示一下自己。
丁汉认为,很多地方本来是一个很好的地方,但没有平台进行展示,大家可能会不太了解,来过惠州的人,应该都会对惠州的印象比较深,因为这里的自然环境、工业水准等基础比较好。惠州的工业也是蛮有特色的,但一个城市最好能够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名片,就像大家一提到深圳,就知道有华为这家企业,如果惠州在某几个方面也形成这样的名片,这样的特色是非常重要的。
针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问题,丁汉建议,惠州推行的人才政策应该比其他地方更优越,这样一些人才可能会来到惠州。还可以通过项目来引进人才,同时多建立一些可供人才学习、交流的平台,办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大家可以互相看一下,开展一些交流和互动,对推动人才的培养也有很大帮助。本组文图 《东江时报》记者刘豪伟
人物档案丁汉
2005年和2011年两任“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机械电子工程专家,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华中科技大学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研究,研究成果在航天、能源和汽车领域得到重要应用。他长期从事数字制造理论与技术研究。
精彩语录
“
在复杂曲面五轴加工技术方面,一些发达国家仍占领着制高点,一台高端机床外国产品可以卖1000万,但我国的产品只能卖到100~200元。我们只是赚点辛苦钱。”——— 丁汉
本组文图 《东江时报》记者张荟婷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谈信息技术发展与教育变革
“黑板加粉笔”传统模式仍不变
东江时报讯 记者范文燕 昨日下午,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作 《信息技术发展与教育变革》专题讲座。他指出,互联网渐渐进入中国人的生活,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各个领域,它对人类的影响将不断提升,最终发展成为生命互联,“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未来面授课程将成为奢侈品”。
互联网的发明是人类智力延伸
李志民在讲座中说,技术进步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根本动力,每一次技术的重大发明,都会对人类文明产生重大改变,同时也会给教育带来巨大影响。不仅使教育内容增加,而且使教育思想、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更加先进,最终导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互联网能搜索会联想可思考,互联网的发明是人类智慧的延伸。”李志民说,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互联网对人类的影响将不断提升,在经历信息互联-消费互联-生产互联-智慧互联后,最终将发展成为生命互联,满足人类健康长寿的愿望。
在线课程可能是革命式的契机
互联网那个技术发展对教育有什么影响呢?李志民说由于人们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每一次重大的技术发明,总会给人们高估技术对近一两年的影响,同时,又总会低估对今后几十年的影响。“就像慕课出现时,很多老师在叫说老师很快要下岗了,其实这就是高估了技术。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如果今天不重视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十几年后将真正影响你职业的发展。”
李志民认为,信息技术的进步带来新技术、新设备的涌现推动了传统教育理念、模式与方法的变革,也推动学习方式和形态的转变。他以慕课为例介绍了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他认为各行各业都收到互联网浪潮的影响,但是在教育领域,“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模式依然不变,这次慕课出现可能是一个革命性的契机。“慕课兴起,今后面授课程讲成为奢侈品。”
知多D
什么叫慕课?
慕课(MOOC),英文直译“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与传统课程只有几十个或几百个学生不同,一门MOOC课程动辄上万人,最多达16万人。
新闻推荐
这位惠州好邻居真赞邻居不在家燃气有泄漏他立马联系物业和燃气公司及时拆除“定时炸弹”
东江时报讯记者刘建威通讯员刘锦馨近日,惠城区河南岸南山诗意小区有一个住户家里的管道燃气发生泄漏,业主并不在家。有邻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