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制好茶深山飘茶香 龙潭野生云雾春茶独特甜香韵味受青睐
黄焯林爬上高高的茶树采摘山茶。
目前,龙门县路溪、丫髻山等地明前茶的采摘已结束,但藏于龙潭镇深山之中的野生云雾春茶才开始吐露新芽。龙潭镇石坋村上湖村民小组里,一群身怀“绝技”的人随之忙碌起来:背个简陋的布包翻山越岭,徒手攀援到十几米高的古茶树,采撷树上的最嫩叶芽。
黄焯林便是其中一位经验丰富的深山采茶人,大家都亲切地叫他焯叔。20多年来,黄焯林每年春天坚持上山采摘野生春茶,并坚守古法制茶的传统方式制作山茶。
攀山800米只为采好茶
日前,记者在黄焯林的带领下,穿山越岭来到石坋村上湖村民小组黄家山。记者从山脚抬头仰望,只见山林茂密,山顶烟雾缭绕中隐约透出几棵翠绿树梢,自然环境之优美堪称世外桃源。
想要探访那深藏于大山秘境中的古茶园,必须要攀爬到海拔800米以上的山顶上。对于每年要来回好几趟的黄焯林来说,也要花50分钟以上的时间才能登顶。“采茶经常是早出晚归,中午就直接在山上度过,只有到达山顶,才有最好的茶叶。”黄焯林说。
“到顶啦!看这片茶尖儿,长势真不错!”历经1小时30分的攀爬后,黄焯林指着不远处一棵棵树干上布满白色斑点的野生茶树对随行的众人喊道。
“山上的茶树生长在陡峭的山崖乱石之间,一位壮年采茶人从早到晚采上一天也仅能收获两三斤。”黄焯林告诉记者,野生云雾茶的选采十分讲究,清明节前后他都要上山“巡逻”,在春茶萌动的第一波,茶树上出现10%嫩芽时即行开采。
黄焯林说,黄家山上的茶树是先祖种下的,后因无人管理逐渐荒废成野生,至今说不清有多少年历史了。据他回忆,他10多岁时便跟着舅舅上山采茶,那时树干上覆盖着苔藓衣,粗细与现在不相上下,舅舅曾说这片茶树已有过百年的树龄。
山茶制作需要17道工序
下午3时,云雾开始笼罩山头,为了保证茶青在最好的状态下被炒制成茶,黄焯林决定下山回家。在家里,黄焯林将所采的新芽儿放置在簸箕上晾青,并择掉茶青较老的部分。随后,他走进厨房,用柴火烧热的生铁锅给茶叶 “杀青”。高温铁锅里,一双大手在锅里快速灵动地翻炒着鲜嫩茶青,淡淡茶香逐渐在空气中弥漫开来。黄焯林说,刚从山里采摘回来的新鲜茶青必须抓紧时间炒制,时间一久变了味,那就糟蹋了宝贝,因此在春天的夜里通宵炒茶,对黄焯林和他的妻子来说是常事。
山茶的制作过程大约需要17道工序,所需的时间少则5个小时,多则一整夜。
为了保存传统山茶的“锅香味”,黄焯林坚持在自家土灶台前制作这种手工山茶。茶叶的味道全靠时间、温度、湿度的拿捏。茶叶烘焙到什么程度,黄焯林手一抓就能感觉到,他说这是凭心来领悟的。
数十年坚持古法炒茶
一阵忙活后,黄焯林终于闲暇下来泡上一壶新茶。端起茶杯小抿一口,独特的甜香韵味在口中散开,让人回味无穷。从稚嫩懵懂的少年到两鬓斑白的老年,黄焯林坚守着舅舅家世代相传的古法炒茶手艺,制作手工山茶。每年清明后总有一些资深茶客找黄焯林买茶叶,就为这一口独特山茶汤。
“青芽中有茶碱,采多了手指就要被茶碱染黑,严重时还会开裂,裂口碰到青芽汁非常疼。而且采茶时必须要稳站在树干上,一天下来腿就肿得厉害,回到家又要站在火炉前快速炒茶,很辛苦。”黄焯林一边喝着茶,一边回忆这些年来采茶的艰辛往事。记者发现他的手掌中心和几个指尖都是一层厚厚的黑褐色老茧,这就是深山采茶人的手。
本组文/图 本报记者黄宇翔 通讯员梁婉梨
新闻推荐
龙门供电完成首批小水电自供区域接管 山区用电安全稳定,与全市用户同网同价
本报讯(记者周婷婷通讯员庄楚瑜)用电难、用电质量低,曾经是不少小水电自供自管区域群众的一块心病。去年以来,龙门供电局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