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创新环境“靶向”引进人才 大亚湾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近年来引进各类创新创业团队20多个
▲信立泰药业公司实验室。
▲金百泽“云创工场”获评省众创空间试点单位。
入选全市第三批“天鹅惠聚工程”创新团队数占全市的50%;壳牌三大专有国际领先技术、科莱恩最新研发的前沿技术等在石化区率先应用;2016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继2015年增长66.7%后,再增长80%;高企占工业企业比例达9.5%,占比全市最高。
记者从大亚湾区日前召开的科技创新大会上获悉,近年来,该区不断优化创新环境,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为全区经济社会提质增效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径。
去年高新技术企业增加80%
“惠州市、大亚湾区等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对我们成功申报高企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惠州信立泰药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扬兵作为代表在当日科技创新大会上发言时介绍,该公司首次提交申报材料后,因为经验不足需要进行重大修改,区领导及主管部门主动上门并联系专家现场对照申报材料,逐条分析薄弱项与扣分点,寻找加分点,最终成功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创新驱动发展,这是大亚湾把科技创新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的一项力措。据介绍,该区除不折不扣落实好国家、省、市、区已出台的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各项支持政策外,计划进一步完善高企扶持财政政策体系,区级财政正加快设立高企专项资金,鼓励企业加强研发,引导全社会参与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据统计,该区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不断加大,去年区级财政科技投入占本级财政支出的4.3%;R&D支出占GDP比重3.47%,增长32%。有投入就有回报,2016年新增高企继2015年增长66.7%后,再增长80%,达到36家,高企占工业企业比例9.5%,占比全市最高(全市占比3.5%)。
同时,将先进技术应用在大亚湾区,也成为不少企业的共识。据介绍,壳牌三大专有国际领先技术、科莱恩最新研发的前沿技术等在石化区率先应用。2家企业获省科学技术奖,占全市获奖数的40%(全市共5家,大亚湾区2家)。
“靶向引才”推动人才向创新一线流动集聚
“公司成立5年来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这离不开大亚湾的理解和支持。”广东莱佛士制药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叶伟平介绍,该公司创立之初,前3年享受了200平方米办公场地的房租补贴,解决了办公场地问题;博士和硕士员工每月享受区生活津贴和租房补贴,大大增加了对人才的吸引力;公司获得孵化基金以及大亚湾区多项科技和人才项目支持,顺利走过初创企业的“死亡之谷”。如今,该公司搬进了区管委会建设的加速器,解决了后顾之忧,为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人才是支撑创新发展的核心要素、第一资源。大亚湾深谙这个道理。近年来,大亚湾区深入落实市“人才双十行动”、区“海纳英才计划”,出台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人才新政”,切实增强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到大亚湾创新创业的吸引力,围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行业、重点技术领域、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优势产业发展需要,实施高端人才引育工程,“靶向引才”,推动高层次人才向企业、新型研发机构和孵化机构等创新一线流动、集聚。
新培育“省特支计划”2人
与此同时,大亚湾区坚持开放式创新,搭建科技成果与企业对接平台,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深化合作,吸引更多国际领先技术在区内应用,推进更多高端创新成果在全区产业化。依托大亚湾建设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以及良好的产业基础,积极打造一流创新创业中心,建设 “科技研发+企业孵化+加速成长+产业升级”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推动深、港等地高校建设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如今,科创园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创建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是全国第一家精细化工专业孵化器;中大惠院成为全省第一批新型研发机构;金百泽“云创工场”获评省众创空间试点单位。
栽好梧桐引凤栖。近年来,大亚湾引进各类创新创业团队20多个,全区入选全市第二批 “天鹅惠聚工程”创新团队数占全市的37.5%,入选全市第三批“天鹅惠聚工程”创新团队数占全市的50%。新培育“省特支计划”2人,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名、长江学者2名,4名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在大亚湾创办公司进行科研成果产业化。
创新成绩单
入选全市第三批“天鹅惠聚工程”创新团队数占全市的50%。
引进各类创新创业团队20多个,新培育“省特支计划”2人,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名、长江学者2名,4名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在大亚湾创办公司进行科研成果产业化。
2家企业获省科学技术奖,占全市获奖数的40%(全市共5家,大亚湾区2家)。
科创园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创建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是全国第一家精细化工专业孵化器;中大惠院成为全省第一批新型研发机构;金百泽“云创工场”获评省众创空间试点单位。
延伸阅读
“1+N”创新产业聚集区打造落实海绵行动首个对接平台
在此次科技大会上,大亚湾提出积极主动对接深圳“东进战略”,大力实施市“海绵行动”,与深圳在规划、交通、产业、人才、政策等方面全方位对接,主动承接吸纳深圳创新产业和创新要素“外溢”。
据了解,当前大亚湾正抓紧出台对接深圳创新发展规划。积极参与深惠产业合作规划和深圳东部创新产业带、黄金海岸旅游带建设,积极参与百里滨海现代产业带和百里高铁创新产业带研究,抓紧研究出台大亚湾区创新发展规划,促进创新要素高端、高度、高速集聚,以创新支撑引领升级发展;按照外联内通的原则,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确保龙海三路西段年内贯通,积极推进与深圳轨道交通、高快速路、城市干道、辅道支道等交通网络的对接,全方位敞开对接深圳的门户。加快推进环保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生活服务配套设施等建设,加快与深圳同城化发展步伐。
同时,依托临深“1+N”创新产业聚集区,发挥大亚湾(深圳)投资促进中心招商前沿阵地作用,大力引进深圳优质项目和先进技术,积极发展新材料、物联网、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推动形成主业更强、多业并发的产业新格局,将聚集区打造成为全市落实“海绵行动”首个产业对接平台。
制图:孙培峻
本组文/图(除署名外) 本报记者欧阳德辉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董智媛)记者日前从市政协获悉,政协惠州市委员会办公室、惠州市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日前联合发出通知,就惠州市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