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记事本 □黄小文
今年元旦上午,我到母亲家看望她老人家时,见她正在客厅里整理刚过去一年的挂历。她见我来了,就对我说,你来得正好,快帮我把中秋节你们给我的钱记在这个本子上,前段时间我忘了记了。
母亲今年八十六岁,眼不花,耳不聋,思维敏捷,不单做了一辈子的家务事样样还能做,近几年还养成了一个在本子上记事的好习惯。我之所以把它叫做记事而不叫记日记,是因为母亲记事的本子比较特别。
每个月,母亲会把我们兄弟姐妹给她的生活费都顺手记在当天的挂历上,亲戚朋友逢年过节时给她的礼金也一并记上。因为母亲青年时代上过一年政府办的“扫盲班”,粗通文墨,所以许多字都认得而且会写。一个月过去后,母亲就把这个月的挂历撕下来,重新抄在一本巴掌大小的记事本上。母亲说这样既方便查看,也方便保管。母亲一直节俭,连这本小小的记事本都是自己用几张白纸裁剪装订成的,然后再把挂历认真折叠后,放在客厅茶台下的柜子里留用。
这个记法,就有些类似记账了。这也难怪,以前家里困难,生活拮据,母亲每天都精打细算过日子,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用,因此一直有记账的习惯。
我接过母亲递过来的本子,翻开一看,从2009年中秋节一直记到2016年母亲节,有七、八年时间了。母亲把每个人的姓名、给了多少钱都记得清清楚楚,母亲可能不知道有些亲戚的真正姓名,就记了小名,比如我二大姑的孙子陈涛,母亲就写了他的小名“涛古”。
在记事本最新一页上面,母亲记录了2016年农历四月初二母亲节期间我们兄弟姐妹给她的钱,字体虽然显得幼稚,但一笔一划很工整,看得出母亲写得非常认真,其中的“亲”字、“节”字还是繁体字呢。
母亲从2016年那一叠挂历中翻出9月份中秋节的那一张递给我,我对着挂历上的姓名、数额一一抄在记事本上。母亲接过我记录好的本子后,又认真对了对每个人的名字和数额。母亲对我说,不管钱多钱少,都是大家对她老人家的一份孝心,她要好好记下来,不单记在纸上,更要记在心里。事实上我们知道,母亲把大家给的钱,大部分又用回到亲朋好友身上,例如过年利市、开学红包、亲朋好友乔迁和结婚的礼金等等,母亲都很大方。
母亲还有一本记事本,就是用上面提到的旧挂历做成的。挂历有些大,母亲把它们一折为二,装订成册,利用旧挂历的背面记东西,就成了记事本。
十年前,做医生的大哥就要求母亲每天坚持服食脑络通药丸,还叫她根据身体状况不定期服食一些维生素及其他药丸。母亲毕竟年纪大了,刚开始服食药丸那段时间,有时忘了自己有无服食。聪明的母亲后来便想出记录的办法,就是每天及时记下自己服食哪一种药丸的时间、粒数,一目了然,清清楚楚。母亲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样就可以保证自己不会忘了。
每个晚上,母亲还坚持看电视,把第二天的天气预报记下来,方便出门、穿衣。母亲还在记事本上抄一些书刊上关于养生保健的知识。书刊是大哥大嫂和我带给她看的,如原卫生部首席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教授编著的 《快乐百岁》、中国营养学会编著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科普版》、惠州市委保健委员会编印的《保健专刊》、惠阳区中医院编印的 《中医健康指导手册之24节气与四季养生法》等。母亲不单有空就拿出来看,还经常把一些保健知识抄在记事本上,如“管住嘴、迈开腿”,“三个半小时是指:每天早上起来运动半小时,中午午睡半小时,晚上步行半小时”,“若要身体安、三分饥和寒”,等等。抄完后,母亲还身体力行,照着书本上介绍的方法去练习。她经常同我们兄弟姐妹说,她要做一个懂得自己照顾自己的老人,不要让我们兄弟姐妹为她老人家操心。
这个记事本,可以叫做母亲的学习笔记了。
母亲的勤奋令我感动。我见母亲坐在茶几旁边,认真地翻看她那本特殊的记事本,便忍不住拿出手机,拍下一个个难得的镜头。我把照片发到家庭微信群上,妹妹那在广州读大学的儿子见到了,在微信里竖起了大拇指,还称赞外婆是老年大学生,学习劲头不比他们年轻大学生差呢。
新闻推荐
加快“两港三网”建设 打造区域中心枢纽 市交通运输局局长钟朝阳谈构建现代交通网络
钟朝阳接受全媒体记者采访。记者姚木森摄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交通发展如何助推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建设?围绕构建便捷高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