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墩哥19年办了479场公益演出 惠东安墩林惠平自掏腰包办美丽安墩歌友会,丰富乡亲生活
林惠平。
林惠平带领乡亲一起义演。
歌友会吸引了不少居民来观看。
林惠平生于1976年,惠东安墩宝安村人,1997年开始在铁路部门工作。长年奔波,思乡之情也愈加浓烈。看见外出乡贤致富后投资回报家乡,林惠平也寻思着以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家乡的爱。家乡人平时文化活动不多,于是,从小喜欢唱歌的他便想到了以表演的形式激活小乡村的热情。他自掏腰包购买设备、排练节目。每每下了列车,他辗转奔回家乡,只为搞一场演出,让父老乡亲开心。他创立了“美丽安墩歌友会”,至今已坚持举办了479场公益演出,吸引了不少村民主动参与进来。林惠平说:“我不求名不求利,只求乡亲开心,我想一直演下去。”
歌友会上做后勤、主持人,还为村民表演节目
近日,广州铁路集团广九客运段列车长林惠平结束了列车上的工作。走下列车,他归心似箭,立即开车赶往惠东安墩老家。到家时已是下午五六时,匆忙吃过饭,他便赶忙将音响设备、器材等搬到附近文化广场,接着安装器材线,布置几张大桌子,摆好二三十张长凳等。他还将提前煲好的凉茶倒出,分发给等候的观众。
一番忙活下来,第479场“美丽安墩歌友会”如期而至。一如往常,长板凳上坐满了观众,有年轻人带着孩子,也有头发斑白的老人,外围还站着不少观众。林惠平既是后勤人员,又是主持人,同时还是演员。歌友会上节目精彩纷呈,除了有林惠平表演的独唱、魔术等,还有村民的“大众卡拉OK”,有表演欲望的观众,纷纷上台献唱一曲。林惠平与众人欢乐互动,现场欢声笑语不断。
歌友会持续约1个半小时,在众人恋恋不舍中结束。林惠平的工作还未结束,他紧接着完成现场善后工作:拆装、整理、搬运。整场演出,前前后后折腾五六个小时。虽然身心疲惫,但林惠平笑着说:“家乡父老开心快乐,我就满足了。”
工作后思乡情愈发浓烈,办歌友会给村民带来欢乐
如今,在安墩提起“美丽安墩歌友会”,许多人都说:“好看、好玩,经常吃过晚饭就等着看演出。”歌友会丰富了当地人的文娱生活,而歌友会背后则是林惠平一路走来的艰辛与不易。
林惠平给人感觉成熟与稳重,也许,这与他担任的工作有很大关系。初中时,喜欢琴棋书画、文学类的他,没有考上师范类院校。1997年,他到铁路部门工作,负责接发列车。一上列车,往安徽、四川、山东等地,一走便是两三天。在奔驰的列车上,想家的念头更加浓烈。从列车上下来,他就立刻赶回家乡。然而,回到家乡,见到的场面却有点冷清。“这里地处偏远,农村人纷纷迁往县城,剩下的多是老人、留守儿童,他们平时的生活单调,文化活动不多,日子过得平淡。回到家乡,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林惠平想,外出致富的乡贤投资回报家乡,自己虽没有大富大贵,但也可以用特殊的方式回报家乡。
林惠平喜欢唱歌、表演。小时候家里穷,邻居家条件好买了音响,他偷偷爬到窗台偷听、偷学。中学时,他在学校当过文艺委员,组织班会、带领同学一起表演节目。既然自己有这样的才能,何不为乡亲们带来欢乐呢?
义演队伍越来越壮大,他带领团队进村表演
林惠平将想法付诸行动。当时他每个月收入大约1000多元,却舍得拿出几千元来购买音响设备。他早晚在家练习美声、民族唱法,排练节目,有了三四个拿手节目。1998年,林惠平第一次在乡亲面前展示自己的才艺。在一片叫好声中,也有人嗤之以鼻。“有人说我像个傻子一样在唱歌。我家人也说我好不容易回家,就该好好休息。”
面对乡亲们的不理解,林惠平依然坚持。为了办一场演出,他来回奔波。从前他跟着列车跑一趟要4天,然后休息4天。休息时,有时他一连演出三四天。他在东莞长平东站下了列车,要先坐火车到惠州火车站,然后坐车到惠州市区,为了省钱,他还要转两趟汽车,“我要把钱省下来搞活动。”
2012年,林惠平创办了“美丽安墩歌友会”,最开始只有他自己一个成员。他自编自导节目,有时还现场即兴发挥,演出的节目主题主要是常回家看看、孝道、关爱留守儿童等。后来,队伍越来越壮大,很多喜欢唱歌的村民都被吸引到歌友会中,为乡亲做公益演出。当地群众喜欢看,有的村民习惯性地饭后散步过来看演出,也有附近的村民骑车带孩子过来看。
安墩有22个行政村,林惠平还带领歌友会团队下乡义演,基本上每个村都走遍了。他最难忘的是,一次下乡到偏远山区时,因村道狭窄,晚上光线暗,车轮陷到田沟。所幸的是,当地村民10多人一起帮他把车子抬了上来。
歌友会成当地名片,百余乡亲加入义演
“本来这两天要举行第480场的,可惜下雨了。”林惠平说。有时,歌友会连续几天举行,有时则隔几天举办一场。“美丽安墩歌友会”在安墩也成了一张美丽的名片,节假日时,观众人山人海,有时连站的地方都没有,最高峰时有成百上千人观看。现在,林惠平还拥有了很多忠实粉丝,很多人叫他“安墩哥”。多年下来,加入歌友会义演的乡亲有100多人,其中有几个人跟着林惠平一起演出了好几年。
几百场演出下来,音响设备难免有损坏,一位安墩老板看过演出后深受打动,主动找到林惠平,赞助了1万元购买音响设备。“目前我已更换了三四套设备了。”演出道具还有帽子、假发、服装等,演出经费基本都是林惠平自掏腰包。
林惠平的家人也很支持他,特别是他的父亲,在办歌友会时,帮着忙前忙后。
如今,林惠平的二孩降生,只有几个月大,在兼顾家庭之余,他依然坚持办歌友会。“有时候上完通宵班,马上赶回来。虽然很累,但一想到演出又来了精神。看到乡亲们开心,我也很高兴。”
记者手记
一份坚持,难能可贵
思乡旅途漫长,但心之所向,总会引领人找到归属。一份热忱在一片偏远的土地上,散发光芒,放声歌唱,歌声嘹亮,引来和鸣,这块土地也因而更有生气、富有人情味。
列车长林惠平深深热爱着自己的家乡。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几十年,他有着深厚感情。他的内心深处,知道乡亲们最需要的是什么——— 精神食粮。偏远的乡村,人们纷纷搬离,留下的多是留守老人和孩子。倘若每当夜幕降临,人们只能闭眼等待天亮,日复一日,那么,这样的生活是否有些乏味?林惠平决心改变这种状态,他放声卖力歌唱、如小丑般在台上奔走。当人们不解、冷眼相对时,又有几个人能坚持唱下去、演下去?而林惠平这一做就是19年。他的这份坚持,打动了众多乡亲。尽管常常精疲力尽,林惠平也开心地坚持。他用特殊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爱,回报家乡,这份情难能可贵。
文/图 本报记者朱如丹 陈春惠 通讯员林丽华 统筹 本报记者陈春惠
新闻推荐
入夏以来,气温直线上升,避暑成了逃不开的话题。惠州山水得天独厚,想找个避暑胜地,还真不是难事,现在小编就给您介绍一些!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