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巢引凤用好专业人才建设特色专科 市第二人民医院实施“人才兴院”战略构建粤东精神卫生医疗高地
市二院致力打造粤东区域精神卫生医疗高地。
坐落于菱湖畔的市二院。
市二院环境整洁。
市二院一景。
李菲接诊来访者。
多样化的治疗手段帮助患者康复。
医生在为患者做超声治疗。
医护人员正在查房。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没有心理健康,就没有真正健康。精神卫生问题不仅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更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和社会问题。作为惠州市唯一的精神卫生专科医院,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市二院”)责任之重大不言而喻。
医院是知识密集型的服务机构,而掌握知识的人力资源势必成为其核心竞争力。“人才队伍建设是服务能力提升的关键。”在采访中,谈起医院的工作要点,医院党委书记、院长谭志明言简意赅,一语中的。带着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思考,市二院大力实施“人才兴院”战略,以更好的环境、更有力的举措、更优的政策,增强人才在医院的获得感,逐步形成高端人才、本土人才、专业人才集聚的发展态势。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突破医院发展瓶颈的需要,是创建"三甲"医院必做的功课,是落实医院搬迁的提前准备。”谭志明表示,着眼未来,市二院在围绕“大专科小综合”的发展思路,致力于建设功能齐全、布局合理、具有省内先进水平的粤东地区精神卫生医疗高地。
统筹推动打出人才建设“组合拳”
无论是惠州还是从全国来看,患者群体庞大,医疗资源紧张,精神卫生工作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实际需求相比,都明显滞后。去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的召开,让心理健康服务的发展迎来了春天。作为精神卫生专科医院,市二院统筹谋划,打出人才建设“组合拳”,提高增量、提升存量,坚持“用好现有人才、引进急需人才、激活优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的原则,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力度。
培养好现有人才提存量
按照人才培养计划,市二院每年都会选派优秀医师、护士外出学习进修。为了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只要专业对口,只要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医院的学科带头人可以自选学习地点,每年一次离开惠州一个月去进修深造。”谭志明介绍,与其他医院正高、副高级人才只能短暂离开医院十天半月相比,这一进修政策可谓是市二院的大手笔之作。
据悉,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算起,目前市二院已有近100人次的医生、护士走出去学习,到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北京回龙观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二院、大庆市第三人民医院、哈尔滨第一专科医院、深圳市康宁医院等标杆性医院参观学习,还常年陆续派出人员到全国性学术研讨会上汲取前沿资讯,学习内容既有各科室的业务进修,又有管理层的发展谋划。让医护人员“走出去”,最终目的还是“用起来”,为此,市二院要求每位医护人员每次学习归来都要交一份学习小结,对于组团学习的还会组织进修成果暨经验交流会,将学习所得和实际工作有机结合,实现学习成果的高效转化。培养现有人才,除了“走出去”,市二院还非常重视“请进来”。先后邀请了广东省精神卫生研究所、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深圳市康宁医院、中山市三院等单位的精神卫生领域的专家学者,针对专业领域的热点难点、新技术新理论,深入细致地展开讲学,为医护人员夯实理论基础、开阔专业视野、提升临床实践能力。
此外,市二院还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督促医护人员加强自我学习与提升。近日,惠州市“最美青年医师”评选颁奖仪式在惠州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产业基地举行,40位惠州医学界青年才俊接受表彰。其中市二院精神科三病区主任李菲获评 “惠州最美青年医师”荣誉称号。市二院全体人员以此为学习榜样,兢业勤勉,专注自我提升,与医院人才培养战略不谋而合。
补充新生力量提增量
说到为医院招聘新生力量,谭志明用“开门红”来形容。原来,今年市二院已经顺利签约专业对口的全日制本科及研究生30多位,这在很多精神专科医院招人难的局面下实属不易,而且 “30多人的招聘规模在市二院有史以来堪称最大”。据悉,由于市二院精神专科医院的特殊性,报考量尤为见拙,而今年,市二院在人才兴院的战略指导下,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竭力为医院发展储备人才。
新人招揽入门后,医院对其培养更是不遗余力。据悉,为让这些年轻的医护人员尽快成才,免走弯路,市二院制定了一整套完整的培养计划,搭建起机会平等、竞争择优的人才成长平台。例如,医院针对新招聘的医生、护士,严格实施轮训制度,从岗前培训到学科培养,从理论学习到实践提升,无不详细铺排,以及针对不同学科、不同职务的医务人员,确定了不同的培养重点,再以目标考核、不定期抽查等方式,为新进人员指明发展方向,解构具体落实的步骤与举措。同时,医院还注重发挥资深医护人员对年轻医护人员的传、帮、带作用,传播先进经验,帮助这些新进医护人员快速成长。
引进中高级人才提质量
掌握知识与技术的人才是医院竞争力所在,高级人才更是竞争力之核心。“高端人才的引进对医院发展意义十分重大,引进的高端人才,如学科带头人,可以为医院打造独有的品牌,提升医院的影响力和美誉度。”谭志明表示。为此,市二院在引进中高级人才上更是下足了功夫,医院制定优惠政策招聘优秀全科及精神科中高级技术人才,建立引进人才的绿色通道,建立高层次人才及急需人才专项基金加以保障。
在各项工作与制度的保驾护航之下,市二院中高级人才引进工作硕果累累。据悉,从去年至今,市二院从其他三级医院甚至三级甲等医院引入中高级人才30多名,其中精神卫生专业硕士及以上学历者4人,来自综合医院的中高级人才3人,初中级护理师17人,从事院感、质控等后勤管理人员10余人。引进的成熟中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使得该院的管理水平、医疗质量、服务质量均得到了显著提升与突破。据悉,市二院急诊科已于今年5月份顺利开诊,儿童心理科也在积极筹备中。
筑巢引凤加强重点特色专科建设
栽得“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市二院还坚持从顶层设计出发,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作为一家精神专科医院,市二院向来以重性精神疾病的治疗为主、为重,而心理障碍、心理康复、心身医学科的诊治等略显薄弱。按照"大专科小综合"的发展思路,我院要做强、做大、做优一批重点特色专科,为我们的优秀医生提供用武之地,提供施展舞台。”谭志明说。
加强心理睡眠早期干预
精神心理疾病与很多疾病一样,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尤为重要。“一些精神病患肇事肇祸的案例并不鲜见,其实这都是疾病晚期、发展严重的表现,如果我们能够把精神病防治的工作重心前移,早早从情绪疏导、心理睡眠干预开始入手,就可以把疾病扼杀在萌芽状态。”谭志明说。
“以抑郁症为例,开始发病时,病人往往有失眠、情绪低落、食欲减退、兴趣减少等现象,时间长了,抑郁情绪逐渐增重,病人会感到自己是家人的累赘,甚至有自杀的念头或举动,如果我们能够早干预早治疗,远不会这么被动,病人抓住最佳治疗时期,完全可以正常融入社会。”抱着这样的愿景,市二院重点加强心理卫生研究所的建设,将临床心理学科纳入重点专科建设,加强医院心理健康服务的能力与水平,做好精神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把诊疗精细化,心理学科还细分了睡眠心理、老年心理、妇女心理、儿童心理、心理护理、心理危机干预等不同方向。
应对老龄化发展心身医学科
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数量日益庞大。“老年人中有明显精神障碍的占比达8.8%,而这些老年精神障碍患者往往合并患有器质性疾病,如阿尔兹海默症(老年痴呆)患者既表现出精神疾病带来的认知、人格、行为的改变,又有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这就要求医院要为老年精神障碍患者提供身体、心理并重的专业规范治疗,偏废任何一方对患者都可能带来严重后果,造成患者家庭的沉重负担。”谭志明忧心忡忡地说。正因如此,市二院发挥自身特长,引进相关人才,大力发展心身医学科。
据了解,心身医学科是一门新型的交叉学科,涉及到精神科、神经科和普通内科,它研究心理、社会以及生物学因素与疾病发生发展的相互关系,关注心理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强调心身统一的整体观。心身医学主要治疗的疾病包括各种精神和心理疾病,如焦虑症、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社交障碍、躯体形式障碍、精神分裂症、老年性痴呆、进食障碍、物质依赖、儿童多动症等,同时各种躯体疾病所导致的心理和精神障碍也是其治疗范畴。
挖掘精准医学做强心理康复
“在实际工作中,精神疾病向来以治疗为重,康复略显偏废,但实际上,心理康复能够有效地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身体功能、克服障碍,以健康的心理状态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为此,我院挖掘心理康复专业特色,并尽力提供量体裁衣式服务,精准识别患者的个性化需求,实现精细化管理,并将其作为一块重点工作、特色学科来抓。”谭志明介绍。
据悉,为了完善康复体系,市二院计划引入社工、康复师、心理康复专业人员,对住院患者开展康复服务,开展工娱治疗、体疗、音乐治疗和社会技能训练等多种康复治疗项目,通过各种技能训练和兴趣小组活动,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各种社会技能,重新唤起患者对生活的热爱,重新认识自身价值,最终康复并重返社会,重建和谐家庭。为了持续加强心理学科的心理康复功能,医院还购置了计算机认知矫正治疗系统、YRD经颅磁刺激仪、Spirit多通道生物反馈治疗仪(单机版)、脑电生物反馈疗法 (团体版)、音乐体感系统(单机版)、YPD-3A音频电疗机、HM-6805经穴治疗仪、超短波电疗机等大批心理康复设备。
希望更多人走出误区接纳精神病患
专访“惠州最美青年医师”李菲
近日,惠州市“最美青年医师”评选颁奖仪式在惠州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产业基地举行,
40位惠州医学界青年才俊接受表彰。其中市第二人民医院精神科三病区主任李菲,获评 “惠州最美青年医师”荣誉称号。
作为一项高规格的专业评选,“最美青年医师”要求须为惠州地区各级各类医院提供4年以上的临床服务,年龄在44周岁以下,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临床、科研成果突出,有良好的职业精神,有良好的患者口碑,在专业领域有一定的影响力。相信不少人好奇,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养成经历,成就这样一位“最美青年医师”?
为此记者专访了李菲,了解她在诊室内外的故事。
最欣慰的话语———
“我这段时间挺好的,还找了工作”
精神病复发率高、致残率高,需要长期治疗、复诊与回访。对于李菲而言,令她最欣慰的话语,莫过于患者在复诊或回访时说——— “医生,我这段时间挺好的,目前已经工作了……”
“这样简单一句话,让我们知道病人不仅仅是从生病的状态里恢复了,而且他还体验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李菲接着解释,“其实长期的治疗,不仅考验着病人和家属的耐心,也消磨了医生的成就感,而那一刻,知道病人重新融入了社会,大家的付出与坚持终于有了结果。”
李菲所在的精神科三病区属于男病区,部分患者住院期间行为不受自己支配,在李菲看来,每位患者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他们在疾病状态下会有些异常的言行。如今病人能够重享家庭温馨、再次融入社会,以前的那些付出都是值得的。
最难忘的回忆——下乡走访病患深感责任之重
从2005年大学毕业至今,李菲一直在精神科临床一线工作,其中2010年至2012年,她以业务指导的身份加入到了全市精神疾病社区防治工作的队伍中,负责培训基层精防医生,入户调查精神病患者的日常护理情况,与众多同事、同行一起致力建立市、县、乡、村四级精神疾病防治服务网络。
“其实很多人对精神疾病存在一些误区,实际上经过正规治疗、或者积极的心理疏导,病人是可以正常融入社会的。通过防治网络的建立,让更多的人了解了心理卫生的知识,也让有需要的人能够找到求助的途径。”李菲表示,其实除了药物治疗,经过心理治疗、物理治疗,患者也可得到很好的康复,也希望更多人走出误区接纳精神病患。
“在工作中,我看到的不只是疾病本身,更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以及他周围的小社会,那时候也觉得精神科医生的责任所在。”李菲表示,即便这样的经历已经过去了五年,但它带来那种责任感、使命感依然强烈,“现在想起都会觉得,他们多么需要医生的帮助、社会的接纳”。
最受益的经历———工作一专多能练就“多面手”
庞大的患者数量,紧俏的医疗资源,精神卫生专科医院的境况比普通综合医院更显捉禁见肘。为此,李菲平日里她还与该院的其他医生一样,分管至少数名住院患者,同时承担着联络会诊、社区防治、义诊、教学科研、危机干预等众多职责。也正是多面手的工作要求,让李菲在积累临床实践经验的同时,不断学习新理论、新技术,还以主要参与者参与惠州市科技计划项目 《精神分裂症患者全病程个案管理的干预效果》的课题研究,并发表相关论文,在临床中推广。
如今,李菲因为工作需要已经由临床一线调至医务科工作,新的工作要求对全院医疗业务、医疗质量、医疗技术实施组织管理。“新工作是一项新挑战,但无论在什么岗位,都离不开服务患者这个核心。”
本版文/图 本报记者张 培 通讯员杨素梅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邱若蓉)昨日下午,惠州市2017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会议召开,研究部署今年全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