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美”同框“绿富”共赢 惠州弹好“五位一体”跨越发展合奏曲,着力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

惠州日报 2017-06-22 03:16

惠州市坚持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发展路子。市区享有半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 本报记者王建桥 摄

刚刚举行的2017中国(惠州)第三届国际养生大会期间,国医大师、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熊继柏为惠州市好空气、好环境以及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点赞;参与2017年中华龙舟大赛(广东·惠州站)暨第六届惠州国际龙舟邀请赛现场直播的央视主持人,更是对惠州宜人的生态环境和秀美的自然风光赞不绝口……从城市到乡村,从海滨到山区,惠州不仅“绿、美”同框,还实现“绿、富”共赢,“绿、富、美”正生动诠释着惠州这座山水城市的丰富内涵。

近年来,惠州市走出了一条“五位一体”跨越发展道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城乡居民收入增加,民生福祉不断提升,实现了更有质量的发展、更高水平的惠民。

发展惠州经济发展动力更足结构更优

盘点惠州市去年主要经济数据: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12.2亿元,增长8.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61.3亿元,增长10%,均位居全省第五位,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3%。

我们注意到,惠州经济发展动力更足、结构更优,增长的稳定性、持续性得到增强。

去年以来,全市各级各部门深入开展“项目建设提速年”活动,全面推行“挂图督查法”督项目、抓进度。据统计,惠州市去年超额完成214宗重点项目和991宗2013年以来新立项亿元以上项目年度投资计划。

正是因为牢牢把握住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正是因为拥有宽阔的视野、开放的思维和超常的工作推进力度,才推动惠州经济跨越发展。

我们看到,去年以来,全市从供给侧发力,有效地激发经济发展活力;全面对标深圳,大力实施“海绵行动”,主动承接深圳的高端产业和创新资源 “外溢”,实现产业共建、共赢发展;环大亚湾新区和潼湖生态智慧区建设加快,引领跨越发展的“蓝色引擎”和“绿色引擎”发出强劲的轰鸣声;“企业成长计划”持续发力,既有“一轮明月”,更有“满天星斗”。

正是有了一系列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务实举措,惠州经济发展效益更佳,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步伐。去年累计完成技改投资1395亿元;全市新登记企业增长55.6%,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10.6%。

生态惠州为绿色发展预留充足空间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一直以来,惠州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保住了绿水青山,也为绿色发展预留了充足空间。

在刚刚落幕的2017中国(惠州)第三届国际养生大会和2017年中华龙舟大赛(广东·惠州站)暨第六届惠州国际龙舟邀请赛等两大国际盛会上,国内外专家学者为美丽惠州纷纷点赞。

记者了解到,去年惠州市省级生态镇、各级生态村占比超过80%,森林覆盖率62.42%,东江干流惠州段水质保持优良,全市饮用水源水质100%达标,空气质量排名全国74个重点监测城市第三位,绿色发展指数排名全省第一,荣获“中国十佳绿色城市”。

每隔一段时间,惠州的微信朋友圈就会被惠州的美景霸屏,这其中少不了满城的绿意。类似的绿色生态“福利”,惠州市民获得不少。运用法治“红线”守住生态“底线”,保持惠州的好山好水好空气,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惠州积累的“绿色财富”已成为一股磅礴的“绿色力量”。

文明惠州全力冲刺高水平夺取“四连冠”

2008年首捧 “全国文明城市”金牌;2011年再次以地级市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2014年高水平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成绩的背后是市委、市政府对文明创建的不懈追求。

去年,惠州市将文明创建重心下移,全面启动文明镇街、村居创建活动及“文明村居·美好心灵”行动,提升镇街、村居文明创建水平,打造“一镇街(村居)一品牌”、“一镇街(村居)一特色”的同时,也让市民遵循崇德向善、文明知礼、邻里守望等传统美德蔚然成风。

这一切,得益于惠州市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重点实施文明素养、城市管理、基础设施、文明村居、文化内涵、体制机制、宣传氛围提升工程等“七大提升工程”,让文明创建深入每一个角落,让文明之风吹进每一个人心中,也让争夺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成为每一位市民的自觉行动。

文明是城市精神的底色,文化是城市精神的灵魂。一直以来,惠州市不断加强文化惠州建设,“文化惠民卡”制度成功创建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去年,惠州市成功举办第三届中医科学大会、2016年世界男子水球联赛总决赛、2016年中华龙舟大赛(广东·惠州站)暨第五届惠州龙舟邀请赛,罗浮山获评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葛洪博物馆挂牌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幸福惠州点滴民生汇集成股股幸福源泉

2016年3月30日,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惠州昂首驶入城际铁路时代。莞惠城际铁路的开通,再次刷新惠州人的交通体验和出行方式,成为惠州融入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网的崭新起点。

城市的幸福感是什么?就是生活在其中的人,对城市抱有的认同感、归属感和满足感。

一直以来,惠州市始终坚持“由民作主、发展惠民”理念,努力打造更具幸福认同感的惠民之州,让本地人更有自豪感、外来人更有归属感。

盘点过去,惠州市深入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教育惠民水平不断提高;出台建设卫生强市打造健康惠州系列文件,全面启动“十大工程”建设,入选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逐步推进养老保险城乡一体化,超额完成省下达住房保障任务。落实“六个精准”要求,超额完成年度脱贫攻坚任务。深入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

点滴民生,汇集成股股幸福源泉。2016年,全市民生支出359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0.5%。

展望未来,今后五年,惠州市将围绕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这一城市发展定位,着力打造智造高地、区域枢纽、生态名城、文化强市、惠民之州,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更好质量更高水平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本报记者田铁流

新闻推荐

精准发力决战决胜 惠州市召开迎复查实地考察专项工作会议

本报讯(记者傅晨雨)昨日下午,惠州市召开迎接2017年全国文明城市复查实地考察专项工作会议。会议强调,今年是惠州高水平夺取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