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溢红利经济发展有动力 惠州坚持走绿色跨越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协同共赢

惠州日报 2017-06-30 02:50

2007年起连续9年在省环保责任考核中获评优秀等次;大气整治造就“惠州蓝”,惠州成为空气质量全国十佳的“常客”,连续两年空气质量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排名第三……

近年来,惠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五位一体”绿色跨越,全面开展生态创建,扎实做好环保工作,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改善民生协同共赢。

2013~2016年,惠州市空气质量达标率稳步上升,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空气质量排名常居全国74个重点城市前十、珠三角前列,“惠州蓝”享誉全国,成为惠州名片。

■绿色发展

多领域推进低碳生态发展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

资源环境如何继续支撑经济体量,是每个城市发展中不得不面对的“成长烦恼”,考量着城市当政者的政治智慧和发展定力。如何破题?惠州给出的答案是:坚持低碳生态发展。

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产业,惠州坚持以绿色 “打底”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坚持“企业进园区、生活进小区”,大力推进2个国家级园区、5个省级园区和57个工业集中区扩容提质增效;对大亚湾石化工业区、博罗汽车产业园等6个现有产业园区实施低碳化改造,引导企业开展清洁生产……

惠州坚持低碳生态发展早有实践,在全省较早制定市级低碳生态规划,以“碳规”为引领,大力推动“多规合一”,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规划编制中,从源头上保护生态环境。

说起规划,不得不提惠州低碳生态发展纲领性文件——— 《惠州市低碳生态规划(2014—2030年)》。该规划提出构建森林生态网络,增强碳汇能力,争取到2020年和2030年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62%、62.5%。为保障落实,惠州以基本生态控制线管控为主要内容,采用地方政府规章的形式,出台生态控制线管理办法,确立生态控制线的法律地位,纳入生态保护的整体制度框架。

划定生态红线,惠州在行动。《广东惠州环大亚湾新区低碳生态专项规划(2014—2030年)》明确,环大亚湾新区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的比例为59.33%,以保护生态系统,保障区域生态安全,防止城市建设无序蔓延。

守住绿水青山,离不开多领域的协同推进。《惠州市低碳生态规划(2014—2030年)》与《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6—2020年)》《惠州市主体功能区规划(2006—2020年)》等规划相协调,严格遵守落实。

■低碳生态

计划今年底基本淘汰黄标车

低碳生态历来是惠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词。

实行新建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等量置换”或“减量置换”,实施“三个一律不批”,每年环保否决率均在10%以上。多年来,惠州市未审批新建非热电联产燃煤发电项目,也未审批新建项目配套建设自备燃煤电站。提高环保准入门槛只是惠州好空气背后其中一道绿色“过滤器”。

惠州市多措并举守护“惠州蓝”:全面推行机动车环保标志分类管理,2015年8月1日起,黄标车全天24小时禁止进入惠州市行政区域内通行,严控交通废气污染,通过落实淘汰补贴、全面实施电子抓拍、严格尾气检测等措施,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辆,计划2017年底基本淘汰黄标车;统筹开展建筑工地扬尘治理、黄标车淘汰、泥头车治理、道路冲洗降尘、公路扬尘治理、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整治、工业废气污染整治、垃圾焚烧污染整治八大专项行动;按每年10%的比例推进重污染项目清退工作,2013年以来,共关停重污染项目183个,淘汰燃煤锅炉94台,促进惠州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4.4%;建立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和监测监控体系,2017年起每月公布各县(区)环境空气质量排名,形成赶超氛围,让空气更好……

■保持定力

决不以牺牲资源环境求经济增长

治理生态环境不仅有民生温度,更有经济效益,也在催生诸多绿色产业:在惠州,电厂主烟囱冒出的不是黑烟,而是白色水蒸气;石化企业废气回收提纯生产的食品级二氧化碳,已广泛应用于碳酸饮料、食品加工和保鲜、舞台喷雾等领域。

面对区域发展你争我赶的发展态势,惠州当政者保持清醒头脑,始终保持绿色生态发展定力:决不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求得一时的经济增长。

基于此,一道道“紧箍咒”应运而生:严格环保准入,制定实施投资项目负面清单,把绿色发展纳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制定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责任制度。

而在加快工业发展的同时,惠州市大力发展商贸服务、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科技服务、休闲旅游、文化创意、农业服务等7类市场潜力大、能耗低、污染少的现代服务业。通过采取系列措施,惠州市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大幅降低:2013年实施新标准以来,PM10、PM2.5等重点污染物指标年均浓度持续下降,空气质量优良率稳步提升,连续两年空气质量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排名第三。

当前,惠州正着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开展“护蓝”“清水”“净土”“碧海”“增绿”“低碳”等绿色城乡“六大行动”,努力让“城在山水中、家在花园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变为惠州人民的切身感受。本报记者黄晓娜 通讯员惠环宣

新闻推荐

把惠州打造成珠江东岸“金三角” 惠州学习论坛专题学习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省委宣讲团成员赵细康作报告

赵细康。本报记者黄俊琦摄昨日下午,惠州学习论坛·学习贯彻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宣讲报告会举行。省委宣讲团成员、省社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