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客有灵应识我
李绮青画像。 《东江时报》采集
作者:吴定球
梁鼎芬主讲武昌两湖书院时,曾自题其寓宅门联:
往事忆觚眣,身别修门二十载;
新阴尽桃李,教成君子六千人。
司马迁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而梁鼎芬则自谓其“教成君子六千人”,倍于孔子,其自豪感可谓“爆棚”。考梁氏掌教书院,实始于丰湖,他所教成的君子,最早的当然也是东江子弟,坊间曾有“丰湖十子”之称,说的就是他的10位惠州高足,除前述江逢辰、杨寿昌、廖佩繤外,李绮青也是其中之一。
李绮青(1859~1925),字汉珍、汉父,号倦斋,惠州府城人,读书丰湖书院、端溪书院时皆师从梁鼎芬。清光绪十六年(1890)中进士,官至吉林宁安知府。晚年和梁鼎芬一样,做了清朝的遗老,旅食京华,穃)傺而卒。他擅诗,有《倦斋吟稿》存世。尤长于词,著有《听风听水词》和《草间词》二集。近人钱仲联在《近百年词坛点将录》中许其为“天罡星小李广花荣”,说他的词“上接翁山(屈大均),持节龙荒,铜琶乱拨,雄丽严密,得未曾有”,是“岭表词场的射雕手”。亦擅骈文,为官时自写辞呈,晚年卖文为生,代人作寿序、挽辞、墓志,甚至戏剧评论,都用骈体,而且言无不达,辞无不美,写得气韵流畅,文采斐然。据传探花商衍鴙就曾以五百元作笔润代请其撰骈文一篇,其名气可见。
有论者指:联语并非骈文和律诗的简化和附庸,但究其渊源,它又确实是从骈文和律诗发展而来。具有撰写骈文和律诗的功底,对于联语的创作,无疑有很大帮助。(详参吴小如《中国对联大词典序》)故精骈律者每多善于撰联,李绮青即属此例。据坊间故老回忆,李绮青“撰联敏,情韵悠扬,乡人多能传诵。”
清宣统二年(1910),李绮青出任宁安知府,亲书“饮冰堂”匾额悬挂于大堂门上,并附上一副楹联:
此间丰沛旧都,望佳气郁葱,犹尊夏甸;
无限江关情思,听边声萧瑟,如涌秋笳。
吉林宁安旧称宁古塔,相传是满清皇族的祖居地,故借“丰沛旧都”喻之,又以“佳气郁葱”美之。入清后,这里又是朝廷流放要犯的地方。清顺治年间,江南才子吴汉槎(兆骞)因受科场案牵累,被放逐至此长达22年。词人顾贞观是他的老友,以词代书,作为问候寄了两首 《金缕曲》给他,其一云:
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谁慰藉,母老家贫子幼。记不起、从前杯酒。魑魅搏人应见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冰与雪、周旋久。泪痕莫滴牛衣透。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够。比拟红颜多薄命,更不如今还有。只绝塞苦寒难受。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置此札,君怀袖。
——— 此词“只如家常说话,而痛快淋漓,宛转反复,两人心迹,一一如见,虽非正声,亦千秋绝调也。”(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吴汉槎的命运竟然以这两首词为契机而得到改变。原来,著名词人纳兰性德与顾观贞相交甚契,被词中的真挚友情深深打动。他借助父亲明珠的力量,终使吴汉槎生入榆关。这是清代词坛上一段有名的美谈。二百余年后,李绮青“离群”出关,亲临其地,在署衙内建一“忆槎”亭,记述说:“西风怀人,因斯作亭,匪惟自伤,离索盛衰之感尤不能置矣。”(《忆槎亭记述》)又集唐人温庭筠、李商隐诗句作亭联曰:
词客有灵应识我;
人生何处不离群。
往事并不如烟,历史的记忆总会因了某种机缘去叩开思想者的心扉。当李绮青伫立亭中,“听边声萧瑟,如涌秋笳”,前贤们的风流馀韵萦绕于怀,“无限江关情思”油然而生。正是:离合悲欢,人情之常;世路纷纷,知音难觅——— 他发出了“应识我”的深沉叩问。看似问人,其实是自问,是孤独者与心灵的喁喁对白。联中有我,真情自然流出,尤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新闻推荐
200多教师上交通安全教育课 惠州市学校交通安全教育宣讲活动5月24日启动
惠州市2017年学校交通安全宣讲活动启动。《东江时报》记者刘豪伟通讯员邓闽榕摄东江时报讯记者刘豪伟通讯员邓闽榕“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