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自行车后共享篮球来了 惠州市暂未有共享篮球柜,受访网友有的很期待有的不看好
网友对设在球场边的共享篮球有赞有弹。本报采集(请图片作者与本报联系,以便支付稿酬)
不少篮球爱好者或许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走到篮球场边,想投个篮但是不好意思蹭人家的篮球打。这种自己没带球的情况,共享篮球的出现或许会解决问题。近日,一位浙江网友在微博里晒出照片,继共享自行车、共享汽车到来后,在浙江嘉兴一些篮球场边的共享篮球,成为“共享家族”的新成员。共享篮球到底怎么使用?惠州市网友是否也有这样的需求?
新闻回放
浙江高校现共享篮球,扫码就可玩
近日,有网友在微博里晒出了一个位于浙江嘉兴学院梁林校区的共享篮球柜,随后引起热议,不少网友纷纷转发。从该图片中可以看到,这个橙色的共享篮球柜共有8个小格子,每个小格子里各放着一个篮球,柜子上面印着共享篮球的使用方法和二维码。柜子旁边,一条细铁链绑着一个打气筒,柜子上面还安装有一个摄像头。
微博发布者说,这个共享篮球柜是今年4月底安放在嘉兴学院的一处篮球场边的。据报道,想要使用共享篮球,需要通过一款微信公众号来操作。在这个公众号里,可以进行租球、还球以及租球过程中随时开启柜门等操作。想要租用篮球,需要通过微信支付29元钱的押金,使用篮球的费用为每半个小时1.5元。为了保证租球人能够按照规定还球,租还球的时候都需要进行录像操作,这个过程都通过共享篮球柜上面的摄像头来完成。据共享篮球公众号的使用说明介绍,用户在租球过程中可以通过手机点击 “时时开门”选项打开柜子,这样柜子就可以变成一个储物柜用来暂放物品。使用说明还对“租的球是破的怎么办”、“能否借多个球”、“能否让别人归还我租的球”等详细的问题进行了一一说明。该共享篮球柜所属公司相关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共享篮球柜在嘉兴的试用效果很好,他们很快会布局更多的城市。
赞
共享体育器材,让全民动起来
日前,记者走访了市区一些社区和学校,暂未看到这样的共享篮球柜。继共享自行车频频出现被损坏的问题后,共享篮球的来临让不少网友关注,但也出现了不少担忧的声音。
记者通过微信,对来自惠州市各领域的30名网友进行微调查。其中四成多网友表示支持和期待,近六成网友对此似乎并不买账,质疑共享篮球的可行性。
“挺好的,对我这种久不久打一次球的人来说,这项服务很便利。”网友“泰瑞想吃墨鱼丸”说,好几次他和朋友经过篮球场附近,突然想打球却因没带球扫兴而归。
“我们不像学生们,一般打球就是玩一两个小时。按这个共享篮球收费计算,也就6块钱,还挺划算的。”网友“小梁”同样表示支持,他希望惠州市社区里能早日出现这样的自助服务。不止是共享篮球,还可以是共享乒乓球拍、共享羽毛球拍等体育器材,让全民更积极参与到运动中来。
弹
对爱打球的人来说租球不划算
“如果我一周打3次球,一次两个小时左右,一周就是18元。我们宿舍有3个人打篮球,这样算下来,大学4年,租篮球的钱我们能买多少篮球了!”网友“正踏长途”认为,一般这样放出来租的球质量肯定不是太好,说不定玩几次碰到小石头就鼓起来了,对于真正爱好打球的人来说不实际。
“真觉得没啥用,想打球可以借别人的,两个球够十几个人玩了。而且不说别的,这个价格真的很贵,一小时3块钱,打一个下午十几块钱就没了,买一个100多块钱的篮球少说能打半年吧。”除了认为这样的租借方式不划算,网友“梦之余”对这种方式的可延续性也表示质疑。在他看来,扫码将球租出来的时候容易,但还回去的时候很难保证是原来的球。万一有人换了一个烂球回去怎么办?如果在篮球上喷印二维码也不现实,毕竟篮球在玩的过程中摩擦和磨损很大,很容易就磨没了。
网友建议
不应盲目跟风,应真正做到共享资源
“现在说的共享其实就是一种新的资源提供方式,本质上还是租借,所以涉及到一个可行性和持续性的问题。”在网友“小C”看来,这样改变资源提供方式的形式不能定义为真正的“共享”。真正的“共享”应该能够实现各种元素的交换,而不仅仅只是表现在金钱上。真正的共享经济应该是供给方和需求方能够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兑现自己的收益。“如在社区,什么时候能做到将生活工具、运动器材拿出来相互交换使用那就好了。”“小C”说,就现在的情况来看,其实并不缺乏资源提供的创新方式,而是缺乏保护资源的素质和维护方式,无论是市民还是设计者,都应该更多从这方面去考虑,让人们真正地跨入共享经济。
微言微议
“这个有点不实际,出去打篮球谁还带手机呢?没地方保管,放在球场边也不安全。”
——— “吉吉”
“我觉得真正喜爱篮球的人肯定会很有素质,爱惜篮球,打完还回去。但是有的没素质的人也会没底线,就算从来不打篮球也会想方设法占便宜,管它用到用不到。”
——— “星陨落”
“有篮球挺好,还需要有球场,现在运动场地还是太少了,篮球需要特定的场地,有了相应的更多的球场,共享篮球才有用武之地。”
——— “苏湘讯”
本报记者费燕
新闻推荐
车库“往上长”车位翻数番 立体停车库充分利用城市空间缓解停车难
惠州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记者在中建钢构阳光惠州有限公司采访立体停车库。本报记者王建桥摄驾驶员将车辆开到进出口输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