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信息漫灌银发微信圈咋辨? 心理咨询师:子女陪伴帮爸妈识真假,老人关注社会热点提高辨别能力
如今,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注重养生。微信朋友圈盛行,从中获取养生资讯很便捷,不少人喜欢参照其中方法做,但如果方法是错的,很有可能适得其反。据2016年微信官方后台的统计,中老年人每日发送微信消息次数达44次,成为微信的活跃用户。与此同时,他们也正成为朋友圈谣言的转发大户。调查显示,每个月转发5条以上谣言的用户,80%都是超过50岁的中老年人。那么,老年人容易掉进养身误区的原因是什么?该怎么破?微信朋友圈里常见的养生误区有哪些?
案例一
“柿子牛奶一起吃会致命”吓坏老太太
“西瓜和桃子不能一起吃!速转!”“柿子和蟹、虾、水果、豆浆和鸡蛋等混吃会中毒,为爱的人转起来!”微信朋友圈里的养生信息良莠不齐,今年61岁的张姨就表示,自己曾掉进过微信朋友圈养生信息的陷阱里。“一个3岁女孩吃完柿子又喝牛奶,结果不到半个小时就中毒死了。”张姨在看到这条微信朋友圈的信息时着实被吓了一跳,因为她刚给5岁的外孙女吃柿子,孩子又喝了一瓶牛奶。
张姨赶紧查看了外孙女的身体,询问有没有不舒服。只见小家伙仍然生龙活虎,不过张姨还是心惊胆战,急忙拨通了女儿的电话。女儿也不敢怠慢,赶紧上网查资料。查了一圈儿后才发现,原来这个消息里讲述的事情并不真实。虽然奶制品中的蛋白质和柿子中的鞣酸会发生反应,有可能形成不易被人体消化的结石,对肠胃不好的人有点影响,但并不会致死,一家人这才放下心来。
为啥老人易掉进养生陷阱?
希望用新奇有用的信息与人交流、提升自我价值感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老年人在3个方面会呈现下滑的趋势:心理、身体以及经济状况。”市安颖心理咨询中心首席心理咨询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唐革联分析,从心理方面来说,其社会价值感、存在感开始减弱,而他们自身很希望通过一些方法来提升自我。很多中老年人通过转发、分享朋友圈的方式,用新奇有用的信息来与他人交流,也希望以此来提升自我价值感。一些老人主观上并不是想传播谣言,只是想为身边的亲人朋友做点好事,转发信息提醒大家注意。
那么,为什么养生类话题会成为谣言的 “重灾区”呢?唐革联认为,因为年龄日渐增长,中老年人对自己的健康有了或多或少的焦虑,养生成了他们学习了解的首要任务。同时,有不少人根据中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出于打广告、博点击率等各种目的推送养生话题,但中老年人处事方式比较实在、纯粹,“不懂得套路”,这样就容易掉入陷阱。
此外,中老年人更有节俭意识,类似“不花钱、花小钱就可以解决问题”的信息对他们很有吸引力,如“一味药就可以杀死98%的癌细胞”、“用一招就能治疗百病”等等。
案例二
同种食物不同养生说法,老伯蒙了头
对于微信朋友圈里流传的养生“秘笈”,家住市区麦地的张老伯深有体会。
几年前,张老伯退休后就玩起了微信,关注的公众号慢慢多起来,特别是一些针对健康、养生方面的号,他更加关注。“一个苹果早上吃是金子,下午吃是银子,晚上吃是砒霜。”有一次,张老伯看到一篇文章里讲得头头是道,信以为真,不仅自己选择早上吃苹果,还劝说家人晚上不要吃苹果。
渐渐地他发现,公众号推送的、朋友圈分享的养生信息里,不乏似曾相识的字眼。如 “早上吃姜是金子,晚上吃姜是砒霜。”“还有同样是一种食品,说法却不一。再拿姜来说事儿,今天看到信息说晚上吃姜是砒霜,第二天就看到有人转发"姜是良药,你却把它当佐料"。”张老伯说,开始他也蒙了头,后来看多了,也能分辨真假了。“其实大部分都是假的。关注养生,还是关注一些有权威性的公众号比较好。”张老伯说。
如何避免落入养生陷阱?
无出处、着眼奇效的信息,多深藏玄机
“这背后也涉及中老年人内心的孤独感。他们渴望有儿女陪伴在身边,渴望儿女知道他们的生活,渴望跟上社会的节奏,而不是成为一个被儿女、社会抛弃的边缘人。”唐革联建议,作为子女,要多花些时间和精力关爱父母,帮助他们辨别信息的真伪。子女可以给父母下载一些权威的新闻客户端或关注权威的公众号,对于发现转发了的一些谣言信息,要主动和父母沟通解释,及时删除。
“其次,作为中老年人自身需要意识到,平衡膳食、适量的身体锻炼以及保持良好的心情才是最好的养生方式。”唐革联说,结合自身身体情况,也可遵照医嘱进行身体调理。此外,可学习、培养一门兴趣爱好,特别是到了五六十岁,身体走下坡路,参加一些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慢跑、太极、柔力球、乒乓球等。
“中老年人可以多与年轻人接触,与时代接轨。多了解当下社会热点、时事资讯等,提高辨别力。”唐革联说,比如对于网上流传的没有出处、重复点题、着眼奇效、夸大其词的养生信息,基本上深藏玄机,更多的是植入了保健广告。
养生误区有哪些?
记者采访时发现,不少中老年人都知道,在碰到朋友圈流传的养生信息中,一般有绝对性、夸大性词汇的标题都不宜轻信。但有些真假参半、以偏概全的信息,却让受众难以辨别。那么,微信朋友圈里,常见的养生误区有哪些?近日,记者采访到了惠州市健康教育所所长周思东。
误区一:五谷杂粮粉好处多
真相:糖尿病患者、血糖高者不建议食用
俗话说,多吃五谷,不生杂病,很多人都从养生信息里了解到吃五谷杂粮的好处。“玉米、小米、紫米、高粱、燕麦、荞麦磨成的杂粮粉冲泡或煮开,每天早上来一杯肠胃确实变好了。”市民汪女士觉得五谷杂粮粉快捷方便,好处多多。但没想到,本身血糖高的她在经常食用五谷杂粮粉后,血糖提升迅速,这怎么回事?
“淀粉类食物的颗粒越细碎,加热糊化越彻底,消化速度就越快,吸收速度也更快,短时间内大量被吸收的葡萄糖涌进血管当中。”周思东提醒,健康成年人常吃五谷杂粮粉问题不大,但如果是糖尿病患者和血糖高的市民则不建议食用。
误区二:走路越多越健康
真相:应结合自身情况量力而行
如今,在微信朋友圈“晒步数”、“拼步数”成为了一种潮流。不少人认为,走得多、运动量大才能达到健康的目的。65岁的张先生为了抢排行榜第一,有时看到离冠军还差几百步时,即使晚上9点多了还要出去走走,每天平均走2万步以上。一段时间后,他一爬楼梯膝盖就有点疼,医生告诉他,膝盖因为走路受伤了。
周思东表示,正常人每天应该走6000~10000步,里程3~5公里比较合适。“如果以4km/h中等速度,步行10分钟的活动量为1个千步当量,这就意味着,以4km/h速度需要步行60分钟就达标了。如果天天过量走路,很可能会伤了膝盖。”在运动时间上,健康的成年人每周应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或75分钟高强度运动,每天运动30至60分钟,每周5次以上。“凡事过量势必会影响健康,运动也一样,应结合自身情况量力而行。”
误区三:每天8杯水按时按量喝
真相:应少量多次,切忌一次暴饮
“每天喝8大杯水”似乎已经被很多人当成了常识。家住市区东湖花园的吴女士按照着网上流传的喝水方法来养生。“早上8点,先来杯淡盐水清理肠道;上午9点喝杯水焕发精神;11点喝第3杯水避免空腹引起的暴食……”吴女士认为这个喝水计划很合理,可每回她都是一饮而尽,肚子撑得难受。她疑惑:到底该不该坚持下去?
周思东指出,人体对水的需求量主要是受年龄、身体活动、环境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并非限定在8杯水的量。喝水有讲究,比如在温和气候条件下生活的轻体力活动的成年人,每日最少饮1200毫升,约6杯;而在高温环境下劳动或运动、大量出汗的人来说,每日的饮水量可以从2升到16升,同时需要考虑补充淡盐水。“要主动喝水,不要按计划或等口渴了再喝水。喝水时应该少量多次,切忌一次大量暴饮,以免加重胃肠负担。”
误区四:吃保健品维生素补营养
真相:健康者均衡饮食,所摄元素已足够
一些商家为了迎合人们养生的渴望,夸大维生素和保健品的作用,把它们宣传成万能品。“去年老妈去外地旅游,花了1000多元买回了几瓶据说是野生螺旋藻制成的螺旋藻片,声称可以提高免疫力、抗菌抗癌,还让我们跟她一块儿吃。”市民陈女士头疼地说。
对此,周思东表示,健康的成年人只要一日三餐合理安排,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坚持食物多样性,谷类为主,粗细搭配,多吃水果和蔬菜,机体所摄取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已足够。在机体不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情况下,服用再多的保健品和维生素都是浪费,甚至会加重病情。
另外,周思东还提醒,凡是声称保健品能代替药品、对疾病治疗有作用的宣传,都不要轻信。在选择保健食品时,应当确认产品是否具有保健食品批准文号和保健标识,在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后了解自身是否可以食用。
误区五:养生就是吃补药
真相:要遵医嘱、根据季节来疗养
记者随机采访了30位中老年人,发现部分受访者喜欢参照微信朋友圈里的养生信息选择中药食疗调理身体。然而周思东指出,每个人体质不同,不仅需要遵医嘱来调理身体,还需要根据时间、季节来疗养。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在吃药进补前,应该先把自己的饮食调理好。首先应先向医生咨询了解自己的体质,然后根据自身体质选择相宜的食物进补,例如煲汤、熬粥,或每天摄入适量的坚果,都是很好的食补方式。
新闻推荐
惠州市民合力抬车救人获《人民日报》点赞 “大家齐心合力就能够在危急时刻救人于危难”
本报讯(记者龚妍)5月17日上午,市区东平发生的市民合力抬车救人故事感动了很多人,也温暖了很多人。昨日,《人民日报》要闻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