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别人家的好? 心理医生:家长爱比较易伤孩子自尊心自信心

惠州日报 2017-05-23 04:44

“地球上有一种孩子啊,叫别人家的孩子,可在我心底,老爸老妈,我不想比。”最近,一位9岁小男孩因唱自己原创的歌曲《我只是个孩子》而走红网络,歌曲中唱出的心声引发父母反思。近日,记者采访了解到,生活中,有的父母总爱拿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作比较;把孩子的丑事说给其他人听;对孩子充满了不信任……殊不知,家长这些看似平常的举动,却隐隐地刺伤着孩子的心。

家长有意无意拿别人家孩子来作比较

最近,9岁的江西男孩小杰在一档电视节目中边弹边唱自己的原创歌曲《我只是个孩子》,歌曲在网络刷屏。其歌词唱出了孩子独有的苦恼和压力:“隔壁邻居小明,期末又考了第一……王大妈的孙女,钢琴她过了十级。我爸战友的儿子,一口流利的英语……听到这些消息,我只能默默不语。我知道少壮要努力,可为什么要和别人比,我只是个孩子啊……”

听完了这首歌,许多家长默默地流下了眼泪,他们想起了自己的孩子,感到心疼,同时反思起自己平时对孩子的教育方式。

采访中,有不少家长表示,生活中有意无意地会拿别人家的孩子来作比较。例如:“谁谁谁多听话呀,你看看你,就知道捣蛋”、“谁谁谁成绩真好,学习积极主动,不用父母催,都不知道你怎么学的。”还有的家长甚至说出嘲讽、攻击的话语,如“你怎么那么笨”、“你怎么那么没用啊”诸如此类的话。

提醒 和谐家庭环境对孩子自尊心培养很重要

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八区主任、副主任医师、心理治疗师叶飞英指出,家长伤害孩子自尊心最典型的言行就是拿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很多家长爱拿自己家孩子的缺点跟别人家孩子的长处做对比,这对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影响很大,孩子会越比越没有自信。“家长应该多鼓励孩子,最好做纵向对比,拿孩子的现在和过去对比,而不是拿别人家的孩子来做横向对比。”

孩子的自尊心一旦受到伤害,心灵会留下难以愈合的伤口,对他们的一生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叶飞英曾经接诊过一个成年患者小成(化名),小成与父亲的关系特别差,小时候,父亲经常打骂他。父母吵架时,从不避开孩子,甚至还拿小成来说事。小成觉得自己在父母眼中,似乎是无关紧要、可有可无的一个人。父母离婚后,小成判给了父亲。虽然跟着父亲一起生活长大,但小成从不与父亲沟通,甚至连看也不看父亲一眼。“孩子的自尊心与成长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父母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很重要。”

●这些伤害孩子的言行,您熟悉吗?

1 尿床丑事被公开,孩子因难堪哭了

腾腾4岁了,偶尔还会尿床,家人感到很是不解:“怎么那么大了,还会尿床呢?”有一次,腾腾的家人在跟别人聊天时,无意中还说起了腾腾尿床的事。站在一旁的腾腾听见了他们的谈话,尿床的“丑事”被曝光,他觉得特别难堪,羞得眼泪都掉下来了。可腾腾的家人一副莫名其妙的样子:“这孩子怎么了?”

此后,腾腾依然偶尔出现尿床的情况,家人担心他身体有问题,便把他带到医院检查。医生发现腾腾很不自信,经过鼓励,腾腾才说出了藏在内心的想法。家人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把腾腾尿床的事公开,已经深深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点评:叶飞英介绍,家长在他人面前公开孩子的“丑事”,年龄较小的孩子不会表达,实际上,他们已经感受到了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家长的这种行为,会给孩子成长带来负面影响,导致孩子不自信、害羞。

针对孩子尿床的情况,家长应先安抚孩子,跟孩子解释,因为年纪小大脑发育还不成熟,偶尔尿床是正常的。家人不是故意宣扬尿床的事,以后不会在外人面前提了。

2 孩子调皮好动,父母不分缘由打骂惩罚

上小学的小旭,在父母眼中是个调皮好动的孩子,几乎没有安静下来的时候,每当父母喝斥他 “坐好”“别乱跑”时,要是小旭没有马上照做,父母便会气不打一处来,直接上前就是一顿揍,同时恶狠狠地抛下一句:“怎么那么不听话”“怎么会有你这样的孩子”。小旭在跟其他孩子相处遇到了争执时开始相互推搡,甚至打起来,惹来了对方家长投诉。这时候,小旭又难免挨一顿揍。面对父母不分青红皂白的打骂,小旭没有反抗,内心满是怨恨:“为什么父母总说我没用?为什么什么事情都是我的错?”

●点评:叶飞英指出,不少父母喜欢用批评、打骂、惩罚等方式来教育孩子,对孩子自尊心的伤害很大。容易让孩子产生厌恨情绪。孩子会模仿、学习家长处理问题的方式,当他们长大后与人发生冲突时,他们首先想到的是用父母的一套棍棒方法解决。

叶飞英提醒,当孩子做错事后,家长应该首先了解真实情况,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不要根据自己简单的看法加以判断。如果孩子确实做错事了,就要引导教育;如果并非孩子过错时,要及时跟老师、其他家长等解释清楚。

3 在房间做作业,家长老爱来“刺探”

读一年级的小斌是个贪玩的小男孩,放学回家就顾着玩玩具,或是玩父母的手机、用平板电脑看动画片,每次都要父母催促多次才去做作业。小斌在房间里做作业时,父母常不时走进房间“刺探”一下,看看他是不是真的在做作业,小斌很不高兴,他心里很明白,父母的举动实际上就是不信任他,怕他在房间里没有好好做作业。

●点评:叶飞英认为,孩子在房间做作业,家长不时地进出房间,是对孩子的不信任,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作为家长,如果担心孩子玩东西不认真做作业,可以将玩具、手机、平板电脑等放在房间外。就算家长想进房间看,也要找一个合适的理由,例如给孩子送水,或是询问孩子有没有不会做的题目等。这样既能表达关心,又能做到督促孩子、尊重孩子。

有些家长在没有得到孩子允许的情况下,喜欢偷看孩子的日记和手机信息,叶飞英提醒,这也是对孩子不信任的行为。这种不信任,容易导致孩子日后撒谎、对抗的行为,助长他们形成不诚信的品质。

4 “大头虾”丢三落四,家长当着同学面翻旧账

“上次的事我已经改了,又拿出来说。”在学校门口,读三年级的小珊对妈妈在同学面前说她忘记带作业本很有意见,而且妈妈不仅说她忘记带作业本,还来翻旧账,把她上次忘记戴红领巾的事情又唠叨了一遍。周围的同学得知小珊这么“大头虾”,忍不住笑起来。面对同学的嘲笑,小珊颜面上有点过不去,感觉很委屈很气恼,于是顶撞了妈妈几句。妈妈有些生气了,大声地训斥她。小珊一气之下,头也不回地跑走了。

●点评:翻旧账是不少家长有意无意做过的事情。叶飞英表示,对于孩子做错事,只能以事论事,就孩子做错的这件事来教育孩子,不能把老账都翻出来批评孩子,这样也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心。另外,家长教育孩子时,最好不要在同学面前教育,这样孩子会觉得不好意思,心里不好受,没脸见同学。长期在同学面前教育孩子,除了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外,孩子的自信心也会受影响。

不同年龄段孩子心理发育特点

叶飞英提醒,自尊心是一个人品德的基础,从小尊重和培养孩子的自尊心非常重要。孩子心理的发育与大脑的发育有关系,家长应根据孩子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点,进行不同的教育。

2~3岁 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自尊心开始形成。这个时间段,孩子的第一个反抗期也出现了,面对一些事情,孩子会说“不”。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生长发育特点,允许孩子做一些事,例如允许孩子自主地拿东西、玩东西等。

4~5岁孩子会有一些情绪体验,是情绪摸索阶段,不过,孩子比较容易受到暗示的影响。

6~7岁孩子的情绪控制有了一定发展,家长对孩子说话时,也要特别注意顾及孩子的自尊心。

7岁以后 孩子对情绪的控制会越来越接近成熟。

本组文字本报记者朱如丹陈春惠

统筹 本报记者陈春惠

本报采集(请图片作者与本报联系,以便支付稿酬)

新闻推荐

“新二十四孝”征文颁奖仪式举行 惠州市百余名学生获奖,社会各界为活动点赞

“弘扬孝道传承美德”主题征文活动颁奖仪式现场。本组图片均由东江时报记者张艺明摄长青人文生态园董事长辛振钦讲话。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