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孩子沉迷手游家长要怎么做? 专家:家庭教育是关键,父母要做正面典范,堵不如疏
孩子玩手机游戏,家长要正确对待。
最近,一款诱导青少年自杀的蓝鲸游戏成为媒体和家长们关注的焦点。据国内媒体报道,2016年手游市场规模达819.2亿元,同比增长59.2%。手机游戏市场繁荣之下,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问题开始浮出水面,引发家长担忧。孩子沉迷手机游戏有什么危害?根源在哪?家长如何应对?国家又有什么措施?
关键词:案例
5岁男孩爱上玩游戏,情绪变暴躁
彬彬今年5岁,是市区某幼儿园大班学生。前段时间老师发现,彬彬在幼儿园的表现和之前相差很大。原先,彬彬都是很开心地来上幼儿园,在幼儿园里开心地玩玩具,和同学一起做游戏。可是,现在彬彬好像开始厌学了,每天都不想上幼儿园,常常和家长闹。即使到了幼儿园里,他的情绪总是暴躁,对幼儿园的东西没有兴趣。有时,彬彬还会和小朋友动手打架。
为了解彬彬的情况,班里的肖老师主动找到家长。经过交流,肖老师知道了彬彬性情大变的根源。“他们家还有一个大孩子,这段时间,家长对孩子放开了所有电子产品,包括手机、iPad。”肖老师说,彬彬的哥哥喜欢打手机游戏,彬彬常常跟着看,也一起玩。后来,彬彬在家有时间总是玩手机游戏,父母也没有对此进行限制。“孩子被游戏所吸引,总是想玩,所以不想上幼儿园,对玩具也提不起兴趣了。”肖老师说。
找到原因后,肖老师和彬彬爸爸进行了一次深入交流。在肖老师建议下,彬彬爸爸后来给孩子玩手机游戏设定了时间和界限。“规定只有周六才能玩一下,其余时间不能玩。”彬彬适应了一段时间后,又重新融入了幼儿园生活,回归了常态。
中学生玩手游到深夜,导致头昏眼花失眠
市民林先生和妻子最近为了女儿小敏的事很烦恼。上了初一,林先生给女儿买了一部手机。有了手机后,女儿放学回到家总是关在房间里玩手机游戏。吃晚饭时,父母叫了几遍,小敏都不愿出来。即使出来,随便扒几口饭又回房间了。“老师也反映,她作业做得不如以前认真。”
后来,林先生发现,小敏玩手机游戏几乎天天玩到半夜三四点。第二天,孩子就无精打采,还变得不爱出门。林先生和妻子很焦急,有时忍不住打骂小敏,但孩子我行我素。沉迷游戏一段时间后,小敏的身体出现了变化,总是感觉头昏眼花、失眠。到医院检查也查不出什么,后来找到心理医生,才了解到根源是小敏沉迷手机游戏。
关键词:调查
不少中小学生都有接触手机游戏
爱玩手机游戏的孩子有多少?记者了解了身边几十个朋友、邻居的孩子,发现这些孩子(从幼儿园到高中都有)无一例外都有玩手机游戏,部分孩子还沉迷其中。对于幼儿来说,他们主要玩一些益智类和玩具玩家视频。中小学生则玩较大型的手机游戏。
高一学生小浩每周回一次家,每次回家都是关在房间里玩手机游戏,不愿和父母交流。说起手机游戏,市民周女士很无奈,“我原先和孩子约定好不玩手机游戏,可有一次,带她出去和朋友一起亲子游,她看到别的孩子在玩手机游戏,问:为什么别人能玩,她不能玩?”后来她就对女儿放开了手机游戏,但只限于周末玩。
今年年初,一家机构对某城市的3所中小学12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参与调查的621名10~13岁的中小学生中,接触手游的学生高达96%。其中有127人表示曾通过手机支付等方式购买了游戏道具、游戏等级等服务,有的人消费金额已超千元。
陕西省西安市一家媒体也在西安市两所中学、两所小学进行了相关调查。接受调查的学生年龄分布从8岁至15岁,97%的学生表示有玩手机游戏,约43%学生表示玩得特别好。有一部分学生表示对手机游戏没有特别的喜好,但同学们都玩,不玩就没有共同话题。
关键词:影响
长期玩游戏影响生长发育,损害专注力意志力
沉迷手机游戏对幼儿会产生哪些危害?惠州市蓝天心理科学普及中心主任刘夏表示,沉迷手机游戏的幼儿会出现焦虑、性格孤僻、容易情绪化等心理症状,而且分不清游戏与现实,还有可能产生攻击性行为,与父母、伙伴的关系会变得紧张。
刘夏说,幼儿沉迷手机游戏,首先影响孩子的生活和成长发育。首先是人际相处会出现障碍。幼儿与父母、伙伴一起玩耍时,会表达会沟通,但玩游戏没有这种沟通。而且手机游戏节奏很快,手部要快速划动,这会破坏儿童正常的认知感,注意的广度也会缩短。再者,玩手机游戏头要长期低着,眼睛也要长期盯着屏幕,孩子的颈椎久而久之会出现问题,影响生长发育,眼睛也会近视、病变等。
肖振婕是惠州两家幼儿园园长。她表示,幼儿沉迷手机游戏,他们的专注力、意志力都会受到破坏。“我们发现,孩子沉迷玩游戏时,都表现得很烦躁、很烦恼、无聊,这是因为他在游戏中吸收到不好的能量,没法很好得到释放,孩子分不清真实和虚拟的世界。”因为这些的干扰,孩子无法进入真实世界,很难和父母、伙伴正常相处。玩游戏时身体不用动,幼儿的四肢以及神经系统、神经末梢的精细动作就无法发展。这样孩子对生活、大自然探索的热情会下降。
沉迷游戏性格会变得偏执,不愿参加户外活动
沉迷手机游戏对中小学生又有哪些危害?刘夏认为,对中小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是非判断能力以及对不良倾向或者错误东西的辨别能力较差,很容易受到网络世界错误导向和不良倾向的影响。一些学生也容易模仿网络世界一些不好的东西,对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人生都会产生负面影响。“这就是诱导孩子自杀的蓝鲸游戏成功让一些孩子自杀的原因之一。”
同时,刘夏从自己接诊的多名中小学生沉迷手机游戏的心理案例来看,认为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沉迷手机游戏最大的表现就是对学习失去兴趣。“把游戏放在了第一位,作业随便做,甚至是不做。”同时,这些学生往往也不愿意参加户外活动。从心理状况来看,他们从游戏回到现实中时,因为两者之间的差距,常常有失落感、失衡感,从而焦虑烦躁,容易情绪化。“所以,有的孩子表现得很消极,在学习和生活上会自暴自弃,也不愿意与父母交流。”
从深层次来说,沉迷手机游戏会影响孩子的思维模式,表现在人际关系出现障碍,不愿意与他人面对面交流,性格可能变得怯懦、孤独、偏执。
关键词:防沉迷机制
游戏管控措施出台,玩手游需实名认证
记者了解到,为了防止大量未成年人沉迷手机游戏,文化部印发了《规范网络游戏运营》通知,并在今年5月1日开始实施生效。通知中包括这些内容:网络游戏运营企业应当要求用户使用有效身份证件进行实名注册,并保存用户注册信息;不得为使用游客模式登录的网络游戏用户提供游戏内充值或消费服务。
国内手游4月份已经陆续实行要求玩家实名认证的措施。记者尝试注册当前比较走红的几款手机游戏,发现如果无法提供身份证,无法通过实名认证。不能实名认证会给游戏体验带来很多限制,而部分如《王者荣耀》《阴阳师》等则采取更加严苛的措施,一旦玩家不能完成实名认证,直接无法登录游戏。
这次的通知还根据年龄段的不同,推出了最严的防沉迷制度。记者了解到,为阻止未成年人过度游戏,在接入防沉迷机制的手游中,未成年人累计游戏时间超过3小时,游戏收益减半;累计游戏时间超过5小时,游戏收益为0。不过也有玩家表示,最严新规虽然在客观上对未成年人严防死守,但是家长要看管好自己的手机和成年人的资料,否则很难产生效果。
关键词:对策
制定规则并严格遵守,多带孩子户外活动
刘夏表示,幼儿沉迷手机游戏,责任肯定在父母身上。“有的家长为了安抚孩子,让孩子安静,往往丢一部手机给孩子。”刘夏说,父母需要进行选择,用现实玩具、亲子游戏代替手机游戏,将孩子从手机带到小朋友中去,这样孩子才能学会与人交流沟通。
肖振婕也建议,家长首先要意识到这是自己的问题。“家长回到家,首先要放下手机,因为孩子擅长模仿,和孩子在一起时家长自己都玩手机,孩子肯定也是一头栽进去的,所以家长要做好孩子的榜样。”肖振婕建议,家长们要多带着孩子去户外、去大自然,高品质地陪伴孩子。
不过,肖振婕认为,现在是智能手机的时代,幼儿完全不接触不玩也不可能,但是防止孩子沉迷的关键在于家长。家长首先要给孩子制定一个规则和界限,什么时间可以玩,每次玩多久,制定好了之后就要严格遵守。“一般来说,玩手机游戏时间最好规定在周末,时间也不要太长。有的时候,父亲也可以和孩子一起玩,这样反而能促进了解孩子,更好地与孩子沟通,增进亲子关系。最重要的是,规定玩多久就多久,不要拖延,玩完之后带孩子去户外爬山、打球,让孩子在真实生活中探索,体会到乐趣。”
给孩子营造和睦家庭环境,挖掘孩子其他兴趣爱好
对于中小学生沉迷手机的根源,刘夏发现,这和幼儿不同的是,这些孩子的背后要么是家庭不和睦,父母感情存在问题,要么是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陪伴太少,或者教育方式出现问题,导致亲子关系不良。
“在不和睦家庭的孩子,他们往往通过手机游戏来逃避现实。而对于亲子关系不良的孩子,他们通过游戏来表达对父母的一种精神抗拒。”因此,刘夏建议,家中如果有沉迷手机游戏的孩子,家长首先要反省自我。“首先要给孩子营造一个和睦的家庭环境,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让孩子在家庭中感受到温暖。”其次,家长还可以多带孩子参加公益活动。在献爱心的过程中,孩子会感受到爱和温暖,这让他们内心丰盈起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价值感,而不是在游戏当中。对于陪伴孩子太少的父母来说,也是改善亲子关系的一种方法。
同时,父母要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比如说打球、弹乐器等运动艺术类爱好,千万要注意的是,让孩子发展这些爱好不是为了考级,而是只是成为一种爱好,让孩子在现实中感受到快乐。”
“家长如果发现孩子沉迷手机游戏,千万别生硬打压和干预,尤其是对亲子关系不好的孩子,这样孩子反而逆反心理更严重。”刘夏建议,家长不妨和孩子好好地交流,了解孩子为什么对这个游戏这么感兴趣,有时还可以参与进去,找到和孩子的共同话题,再将孩子慢慢引导出来。
文/图(除署名外) 本报记者方莲花
新闻推荐
徒步活动现场。本报讯大亚湾区旅游局5月20日组织开展以“快乐体验·自由呼吸”为主题的徒步活动,吸引来自惠州及其周边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