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浅悟 惠城区市九中八(6)班 钟立恒

东江时报 2017-04-19 00:19

“风落梨花雪满庭,今年又是一清明。”清明,这个仲春时分最美好,最惹人思念的节日又来到了我们身边。在这个平凡的清明节,我感悟到了些许人生的真谛。

古人的清明,只有扫墓与踏青,行至郊外,到祖先、亲友的墓前寄托哀思,让清风捎去掺有哀愁的思念与雏菊瓣,当夕阳西垂,只余一幅“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的凄凉画卷。清明,是一年中惟一能与九泉下的亲友相聚的时分。

自然,清明也少不了踏青的欢乐,邀上一众好友,寻一片清幽、舒适的草地、山林一齐享受春风山泉、阳光的滋润,欣赏清明时节“天清地明”之景,再齐与众人小酌一番,吟诗对赋。此时,不再是那惆怅,思念成灾之景,而是“马寄杨柳嘶,人倚秋千笑”的欢庆乐章。

清明节是祭祖、祭天地的节日,在清明这一天不仅要为祖先捎去思念,还要“寒食”——— 体验一番 “不食人间烟火”的滋味。古人的清明节虽说不乏味,却是最干净透彻的情调生活,永远都清新明朗。

现代的年轻人能知道多少呢?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只把清明当成一个节日,越来越多的人只去追求浮夸、浮华,而忘却了本真。

而我对清明的理解既有传统的祭祖、缅怀先贤,咏叹往事,探春踏青,更多了一些感悟,我向往的是“清明”的生活。

古今中外,有多少文人墨客,厌倦了追名逐利,去追求“清明”的生活?晋人陶渊明,舍弃了功名利禄,只愿过“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归隐生活。正因如此,他的诗词才没有湮灭在时代的潮流与烽火狼烟中。千百年后的今天,仍能让他的诗词氤氲温暖我们的心灵。

所谓的“潮流”终将被时代淹没,只有清新明朗,抛弃世俗风尘的人生与精神才得以长存于世。

台湾作家林清玄,也曾抛掉一身光环与所有光辉的历史,出家为僧,为的是寻求清明,清欢的生活。然而,当他重回世人视野时,人们并没有忘记他,相反,那些一味追求“红”的“网红”很快就过气了。

这就是“清明”的生活。虽说清明平调、乏味、清乏,但换得的是足以慰籍心灵的清欢、清朗、清新及永远不会令人麻木的永恒欢愉。

新闻推荐

检务公开跃然“指”上工作报告印二维码 惠城区检察院开辟司法公开新路径

东江时报讯记者侯县军在上周召开的惠城区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参会的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发现,惠城区人民检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