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东白马窑或是东平窑延续 专家认为:“东平窑消失后,惠州瓷器由哪里来供应?如今看来可能是白马窑替代东平窑了”

东江时报 2017-04-20 00:17

白马窑遗址地表上遍布瓷器碎片。

从白马窑遗址挖掘现场可以看出,白马窑规模不小。

不少瓷器碎片上面刻有文字和符号。

广东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发明、使用陶器的地区之一。据《岭南陶瓷史》初步统计,仅广东发现和发掘的古代窑址,迄今已不下1300处,其中最早的窑址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而且还有4处之多。

惠州的陶器历史也能追溯到春秋时期,古窑址如博罗园洲梅花墩、龙溪银岗等,都是当时震惊考古界的大发现。最近,东时记者从惠州博物馆的 《第八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推荐材料》发现,位于惠东县白盆珠镇白马村的白马窑,正在吸引着各方的注意。有专家认为,白马窑规模大、产量高,产品以销往东南亚各国为主。这些产品的运输路线极有可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或部分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运往海外,白马窑将成为各级专家进行考证的重要遗址。

追溯

窑址早在1954年就被发现

出乎意料的是,白马窑址并非近些年才被发现,而是早在1954年。东时记者查阅到《大公报》1955年4月21日刊发的一篇《古代陶瓷遗址 粤省发现六处》,报道称1954年广东各地发现了6处古代陶瓷遗址,分别是潮州的百窑村、竹竿山、洪厝埠,潮安的凤宪埠,阳江的石湾,还有惠阳的白马山。

该文还称:“根据各方面的考察,这些古陶瓷遗址的年代当在唐宋时代。出土的瓷片基本上同属南方青釉瓷系统,花纹多竹刀花和暗花,胎质细腻洁白,釉色晶莹,技艺精巧,说明广东在唐宋时代的陶瓷工业已有卓越的成就。”

白马窑的发现被公开报道后,广东省博物馆著名陶瓷考古学家曾广亿教授在1955年6月就带队前往勘察,初步发现白马窑的“遗物分布范围很广,堆积层厚度均在4米上下”。1960年7月,曾广亿带领团队复查白马窑和采集标本,并在1962年在《考古》杂志发表著作 《广东惠阳白马山古瓷窑调查记》。

曾广亿的调查大致推断白马窑的产品是“南宋以后的作品”,“再进一步从器物作风上看,它的外表装饰虽然简单,但胎骨制作很厚,器物底足露胎,圈足挖得很深,器内普遍刻写文字,釉色以近乎龙泉系统的青釉为主等等看来,它的年代似是明代或更早一些。从地理上看,惠阳地近广州,水陆交通方便,同时从本窑规模之大,产量之多来看,可能当年的产品主要是向外地推销的。1957年7月我们会同中山大学历史系师生在海南岛进行文物普查时,在通什和文昌一带古墓中和遗址内,均发现有同样的瓷碗。因此,我怀疑那些瓷器可能就是本窑 (白马窑)的产品。”

1984年,惠东县文物普查组到该窑址试掘,出土有完整的碟、盘、碗、垫筒等。2011年4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到白马窑进行清理发掘,初步定为明代早期瓷窑。

现况

白马窑遗址遍地碎瓷片

昨日,东时记者与惠州市岭东文史研究所专家来到白马村探访白马窑遗址。白马窑址分布在白马河两岸的合兜墩、茶头岽、下坑、伯公崀、江板、枫树头、窑下、岭排、下寨、丰树头等小山包上。据当地村民传说,过去在白马村一带有99条瓷窑,产品远销东南亚,可见当时陶瓷业相当兴旺发达。

考察人员在这些小山包周围随处可见大量窑砖、匣钵和各类瓷片。东时记者翻拣了许久,始终未能找到一件完整的瓷器,而且有不少瓷器是在烧制过程中就已经变形破裂了。难怪半个多世纪前曾广亿教授来到这里时,已经发现“完整的器物不易采得,几乎全是废品”。

报告

瓷器或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

据惠州博物馆出具的白马窑考古报告介绍,白马窑器物圆唇、敞口、曲腹、圈足,有些碗或盘内中心刻有文字和符号,如“清”“寿”“青”“福”等字。胎体较厚重,呈灰白色,内外均施豆青色釉,釉色圆润饱满,瓷质硬,烧造火候较高。省文物考研究所专家对出土文物的器形、釉色、胎质和烧制工艺的进行对照分析,初步断定为明代早期瓷窑。烧造工艺为仿龙泉窑。

根掘白马窑址的现场勘察发掘和当地村民传说,白马窑主要生产日用陶瓷,虽然产品单一,但规模宏大,产量丰富,以销往东南亚各国为主。惠东县水陆交通发达,旧时走水道可从西枝江直达东江再到广州,继可通过沿海港口通往香港、澳门及东南亚等地,这为白马窑产品通过海上运输通道提供了极大便利。

惠州博物馆的考古报告指出,白马窑产品的运输路线极有可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或部分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运往海外。因此,窑址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这对于研究广东地区陶瓷史和明代粤东瓷器外销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科学价值。

新推论

白马山优越自然资源成就了白马窑

白马窑址地处白盆珠镇莲花山脉东支白马山西侧,白马河两岸的小山包上,白马河、乡厂溪等河流纵横交错,水的落差较大,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为白马窑生产带来极大便利。

我们知道生产瓷器的瓷土要经过水碓的练制、冲洗等工艺后方可制作,聪明的白马人便利用水的落差,搭起碓寮安装水车、水碓练制瓷土。另外,窑址附近四面环山,柴草丰盛,为烧成瓷器提供丰富的燃料。

据惠州市岭东文史研究所副所长何志成介绍,白马山在民国时还被发现有丰富的煤矿。据1930年8月4日的《大汉公报》报道,当地乡民入山锄药,挖到五尺深时就发现了煤矿,“炭质发坚且黑,乡民携返试燃,亦无烟煤”。发现煤矿后,当地乡民立即上报县府,“聘请矿师前往察勘”。

一个窑址是否位于产煤区,可谓事关重大。如果证实了白马窑使用了无烟煤作为主要燃料,这就足以证明白马窑的生产规模为什么会如此之大了。

至于当时制瓷的原材料从哪里来,当年曾广亿教授就发现白马窑的地表与地层中均有大量白色瓷土和石英砂粒,这说明白马窑制瓷的主要原料可以就地解决。

白马山优越的自然条件解决了原料、燃料、水运等诸多问题,难怪白马窑会应运而生。对此,何志成认为白马窑极有可能是北宋惠州东平窑的延续,因为东平窑真正运作的时间并不长,只有几十年。“东平窑消失后,惠州的瓷器由哪里来供应?如今看来可能是白马窑替代东平窑了。”

相关新闻

白马窑正申报省级文保单位

据惠州博物馆 《第八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推荐材料》显示,白马窑正在申报第八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同时,惠东县政府文物主管部门委托了白盆珠镇及白马窑村民委员会负责白马窑的安全保卫工作,白马村民委员会有专人负责保护管理和消防安全工作。

又据 《白马窑址保护管理规定》介绍,惠东县文化行政部门是白马窑址的行政主管部门,建设、规划、国土、房管、公安、侨务、民政、旅游、环保等行政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白马窑址保护和管理工作,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白马窑址的义务。

值得注意的是,积极做好白马窑址的保护之后,白马窑还有希望整合开发成惠东县的文化资源,形成一条重要的旅游专线和旅游参观的人文景点。

本版文字 《东江时报》记者严艺超本版图片 惠州博物馆供图

新闻推荐

设“非遗”习传室传承渔家文化 惠东巽寮推动文明创建促旅游品质提升

巽寮新建休闲码头,改善旅游环境质量。《惠州日报》记者赖金朗摄■《东江时报》记者骆国红“我们抓好"旅游厕所革命",加快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