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核心保护区保护岭南建筑“活化石” 保护指引
惠东范和村中的古建筑繁多,多为明清时期建筑,其中包括有罗冈围、吉塘围、尚德围、长兴围四大围屋。 本版图片 《东江时报》资料图片
墨园村的墨园围门楼。
墨园村古色古香,环境优美。
东江时报讯 节假日里,很多市民和游客会选择到惠州的旭日村、皇思扬村等古村寻幽探秘。事实上,多达37个类似这样的传统村落分布在惠州市六个县(区)里,述说着惠州久远的历史与文化传统。《惠州市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基础研究》(下称《研究》)日前编制完成,将把全市37个传统村落分为四类,进行分类保护。目前,《研究》内容在市住建局网站公示。
传统村落共37个
这是惠州市继出台《惠州市古村保护利用暂行办法》、《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实施意见》、《惠州市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工作方案》之后,针对传统村落保护的又一大动作。
此次研究对惠州市具有保护价值的37个传统村落的村落基本情况、历史沿革、村落保护范围、村落格局、人居环境、保护文化价值等做了详细调查,并归纳分类,根据 《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试行)》,进行分类保护,同时对惠州市传统村落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每个传统村落的控制范围进行划定,提出传统村落保护指引及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建议。
根据调查研究,惠州市传统村落共37个,主要分布在惠城、惠阳、惠东、博罗、龙门、仲恺六个县(区)。其中惠城有3处、惠阳有6处、仲恺有3处、惠东有10处、博罗有8处、龙门有7处。
分4类进行保护
从整体区位来看,惠州市传统村落有四处显著的聚集区,分别是龙门县永汉-龙华峡谷带、博罗县福田-湖镇峡谷带、惠阳丘陵平原带、惠东沿海带。
37个传统村落中,有14处村落已命名;共有10个传统村落入选广东省传统村落(其中3个村落于2014年入选中国传统村落);7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7个村落入选惠州市传统村落。根据《研究》,这37个村落将划为四大类,进行分类保护。
据悉,惠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广大城乡区域,分布有数量众多的历史建筑和传统村落。近年来,惠州市传统村落遭到破坏的状况日益严峻,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工作迫在眉睫。《研究》涉及范围为惠州市域,包括惠城、惠阳、大亚湾、仲恺四个区和惠东、博罗、龙门三个县,用地面积1.12万平方公里,旨在通过对全市传统村落调查摸底,为传统村落命名和编制保护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分类保护
14个省级以上传统村落重点保护
为全面评价传统村落的保护价值,合理确定传统村落的保护等级,《研究》根据《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试行)》,对惠州市37个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和保护价值逐一进行综合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进行分类。
评价指标体系共分为3个大类,20个小类。最终把37个村落共分成一类7个、二类7个、三类13个、四类10个,进行分类保护。
一类二类:
打造成传统村落保护品牌
一类、二类为重点保护的传统村落。对于国家、省公布的7个中国传统村落和10个广东省传统村落,包括新公布的中国传统村落和广东省传统村落,需保护村落的传统选址、格局、风貌以及自然和田园景观等整体空间形态与环境。全面保护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传统民居等传统建筑,重点修复传统建筑集中连片区。保护古路桥涵垣、古井塘等历史环境要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与其相关的实物和场所。整治和完善村内道路、供水、垃圾和污水治理等基础设施。完善消防、防灾避险等必要的安全设施。整治文化遗产周边、公共场地、河塘沟渠等公共环境。
《研究》认为,对于这批村落,可参照博罗县旭日村、惠城区墨园村综合改造的工作力度和运作模式,由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争取用二到三年的时间大见成效,努力打造成惠州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品牌。
三类:“穿衣戴帽”改造传统民居
针对三类传统村落,《研究》提出,对于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和特色的传统村落,尤其是市、县级的传统村落,应加强传统村落周边与之有密切关系的自然环境、道路街巷、水系、传统建构筑物、历史环境要素等有形的传统资源,以及传统民俗文化等无形遗产的保护,在严格保护的基础上,应积极提升村落的发展能力,改善人居环境,提高村民生活品质。宜由相关县(区)及镇政府共同实施保护,努力打造体现岭南地域多种特色的传统村落。
对于此类村落,可借鉴稔山镇范和村改造工程,加强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拆除违章建筑,对传统民居进行“穿衣戴帽”式的改造,改善村民生活环境。抓住全面开展的村庄环境集中整治的极好契机,做到有效结合,事半功倍。
四类:保护各个时期的历史记忆
四类则为普通保护的传统村落。东时记者注意到,划为四类的这10个村落并非全都籍籍无名,其中就有为人熟知的三栋镇鹿颈村。
《研究》提出,应注重村落空间的完整性,保持建筑、村落以及周边环境的整体空间形态和内在关系,避免“插花”混建和新旧村不协调。要注重村落历史的完整性,保护各个时期的历史记忆,防止盲目塑造特定时期的风貌。注重传统文化的延续性,传承优秀的传统价值观、传统习俗和传统技艺。注重生态环境的延续性,尊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生活方式,严禁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过度开发。
保护指引
建核心保护区保护岭南建筑“活化石”
《惠州市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基础研究》还从村落格局、人居环境、传统建筑、非物质文化等方面做出了传统村落保护指引。
传统村落须整体保护与规划
《研究》认为,保护传统村落,必须对其整体进行保护与规划。其中包括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状况、村落周边生态环境等,从而建立一个完整系统的传统村落体系。
“综观珠三角传统村落建筑群,从院落民居到公共生活空间,从三间两廊的单体建筑到公众议事举办大事的祠堂家庙、府第、庭院、水井、宗祠、家庙、炮楼、广场、池塘、晒坪、果园等都与村落周围的自然环境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研究》提出,传统村落的改造与建设必须因势利导,应当定高、定形、定貌、定色,使之与古村古镇建筑风貌、环境融为一体。对那些与古村古镇风貌不协调的新建筑,必须逐步拆除。同时,在保护的基础上,还可以充分利用传统村落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繁荣当地经济,焕发传统村落的活力。
实施三级保护模式
“传统村落的祠堂、书院、牌楼和民居等是岭南建筑文化精髓的载体。举个例子,作为中国民间保存最好的一种传统建筑群体,祠堂具有珍贵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但在惠州的许多传统村落中,许多祠堂或是衰败不堪或是被人为破坏。这些年代久远的古老建筑保护价值很高。”《研究》认为,应根据不同地段,区分不同质量和价值的建筑,建立核心保护区。
对于核心保护区,沿街巷两侧的建筑必须保持传统村落建筑风格,不得随意翻建,翻建房屋必须原样恢复,严禁擅自增设和改变原有风貌。该区内的保护建筑应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保护级别,并作出标志,实行挂牌保护。重点保护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水体体系、建筑群体环境、明清传统建筑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严格保护历史形成的村落格局、街巷肌理、传统民俗文化以及构成风貌的各种组成要素。
《研究》认为,传统村落必须实行分区保护,一般分为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风貌协调区。实施分级分层次保护、整治、改建或再开发的三级保护模式。这样才能科学、完整、系统地保护传统村落,使惠州市的传统村落真正成为传统岭南建筑的“活化石”。
传统建筑改造要遵循保护原则
老房子如何适应新时代?《研究》认为,传统建筑具有阴暗压抑、排水通风道路系统落后、给水供电无法满足现代生活需要的缺点。保护及重新利用古老建筑,不但能给村落的居民带来实惠,对传统村落历史文化价值的完整保存、真实展示也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改造的时候必须遵循传统村落建筑保护的原则。
比如,村落建筑的外立面和整体的村落景观风貌不能改变,但在建筑物的内部,可以进行适当的现代化改造;对大面积的传统建筑的重新利用或再开发,必须制定整体整改要求,如高度、色彩、建筑密度、外观材料、细部等;民居院内的建筑风格、色彩、生活设施、装饰装修标准方面可采取一定的灵活性;传统建筑及外在基础设施的改造上应尽量维持原有街道的走向、尺度及特色,尽可能保持传统建筑的原貌。
同时,对于失去原来功能的传统建筑可以赋予新的功能,以缓解村中建设用地紧张、缺乏幼托和文化活动中心等配套设施的问题。
调查挖掘认定“非遗”传承人
“惠州作为一个历史悠久且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存在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既有"有形"文化遗产,又有"口传心授"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把对传统村落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为一个重点。
《研究》把惠州传统村落中体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五大类,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以及传统技艺。
其中民间文学包括飞鹅岭传说、九龙峰传说、东坡与朝云传说、客家歌谣、惠州歌谣、瑶族歌谣、民间小调、平海楹联、民间故事、民间谚语、谜语等。
传统音乐主要有惠东渔歌、客家山歌、龙门蓝田瑶族山歌、惠州山歌、民歌、器乐、舞蹈音乐、戏曲音乐、曲艺音乐等。传统舞蹈主要有舞火狗、舞春牛、东江麒麟舞、舞草龙、舞鲤鱼、舞凤等。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主要有龙形拳、李家拳、林家拳、上刀山、龙舟赛等。
传统技艺主要有麻陂肉丸、黄金酥丸、巴戟酒、客家黄老酒、梅菜、编扎、盒萝、渔篓等制作技艺,还有惠州民间文化的一朵奇葩——— 龙门农民画。
挖掘和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建设文化大市、做强做大旅游业、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有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认为,当务之急是要调查、挖掘、认定这些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让他们有基本的生活保障,然后才能把他们的智慧、技艺和审美传承给下一代或其他年轻人,让更多年轻人投身到文化遗产的继承、传播和延续中来。
村落拾趣
横沥墨园村
350间建筑物为核心保护区
横沥镇位于惠城区东北部,墨园村位于横沥镇北面,村域面积约2.6平方公里,村庄建成区面积约0.34平方公里。墨园村距离广惠高速出入口仅8公里,经208县道可直达县城。墨园村清代形成,村内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7处,分别为墨园古井、墨园大夫第、墨园围门楼、茂记大屋、义记大屋、荣记大屋、老书室。该村于2012年12月被评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
根据《研究》,墨园村的村落保护范围主要为墨园村现状建成区,北至农田区,西至水东村路口,东至墨园村口,南至东江堤坝,用地面积约34.2公顷。其中核心区保护范围为:以古井、围门楼(协天宫)、大夫第、老书室、义记大屋、茂记大屋等七大传统建筑群约350间建筑物为核心,用地面积约8.2公顷。《研究》认为,墨园村应予保护的文化价值包括建筑文化价值、耕读文化价值和民俗文化价值。其中,民俗文化价值方面,墨园村有着独特、有趣的民俗。
墨园村民俗
1 上元清醮
每逢元宵节,必有最隆重的游神活动。当天一早,村民们就把回避、肃静等开路牌以及神仙坐的轿子在围门楼前的广场准备好,广场中的香炉插满一炷炷香,村里的男子在围门楼前的广场面向门楼中关公和医灵大帝一次次跪拜,祈求一年的风调雨顺、身体健康。接着就是大神巡游,大神所到之处,鼓乐喧天、鞭炮齐鸣。
2 游神会
叩拜完毕之后,由村中一位腰缠红布的长者怀抱公鸡,一口咬破公鸡的脖子,另一长者用碗把鸡血接住。腰缠红布的长者拿出印章,蘸了鸡血,不停地往神台上堆满的黄色神符上盖。随后,几位长者在庙里把神仙请出,用红布将神仙固定于轿子之上。接着两位五旬左右、身强力壮的长者抬着神仙不停地奔跑、舞动,就如舞狮舞龙一般,上下翻飞,煞为好看。大约每隔五分钟,换上另一对长者继续。中午时分,巡游启动。这是整个节庆活动的高潮环节。身着盛装的青壮年村民,扛着彩旗,敲锣打鼓,在长者引导下,在村里各个院子之间穿行。一路上鞭炮不断彩旗飘舞,男女老少相随,蔚为壮观。
3 拜关公、医灵大帝
由村中的长老挑选吉时,吉时一到,在村中一长者主持下,村里中老幼在围门楼前的广场面向门楼中关公和医灵大帝一次次跪拜,焚香燃烛,虔诚祷告,祈求二大帝和祖宗护佑。
4 古井取神水
村中数个健硕的男子手挽手将古井围成一个圆,让长者抬着轿子上的神仙先围着古井转几圈,再一路奔跑到东江边祈求神仙护佑墨园村中的子民和水源。趁着这个机会,古井边的两位村民不停地打水,直至古井旁的全部空桶装满为止。随着一声号响,围在古井外围的人群蜂拥而至,唯恐落后于人,越先抢到水的,福气越多。
A03~A04版文字《东江时报》记者林奶花
新闻推荐
玩累了还有美食等着你。图片由平安山提供在平安山,最刺激的游玩方式,就是漂流。《东江时报》记者张艺明摄扫一扫进入博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