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当群众“出气筒”回家做家务排压 惠城区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卜健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东江时报 2017-04-29 00:06

卜健用真诚让当事人感受到司法的温度,赢得当事人的信任。 《东江时报》记者朱金赞 摄

卜健又获奖了!这次他获得了2017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从2003年进入司法系统,到2007年当上法官,再到现在做执行局局长,卜健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一直以来卜健都用心服务群众,不怕当群众的“出气筒”,用实际行动让司法充满温度。

人物档案

卜健

年龄:38岁职务:惠城区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

所获荣誉:惠州市首届十佳法官、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人民法院先进个人、全国优秀法官、广东省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法官等

“荣誉越来越多,光环越来越亮,但是没有觉得越来越轻松。有时别人会说我操心,可是今天不操心,以后还是要操心,还不如一次性把心操完。”

——— 卜健

不怕做群众的“出气筒”

日前,东时记者如约来到惠城区人民法院执行局采访。

来到办公室门口,只见屋内几位市民眉头紧锁,大家都看着坐在对面的一位法官。这位戴眼镜的法官手拿资料,慢慢翻看,不时拿起电话了解情况,他就是卜健。看到东时记者来访,他歉意一笑:“还要麻烦你们到隔壁办公室稍等片刻。”

半个多小时后,卜健送走这一拨当事人,正准备接受东时记者采访,又来了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

“今天你们必须给我个说法,否则我就不走了。”坐在卜健办公室,老人用拐杖使劲敲地板,说到激动处还开始拍桌子,随后还拿出随身带的药开始吃。面对这位情绪激动的当事者,卜健态度平和,认真翻看案卷资料。

又过了半个多小时,卜健终于有空接受采访。他告诉东时记者,本来执行局主动约那位老人周六来谈,结果老人提前一天跑过来了,这一个上午他就接待了四拨当事人。

“在执行中有问题或者有想不明白的地方,很多群众觉得找领导就能解决。所以有问题他们谁也不找,就找局长。”卜健说,其实法官是去行政化的职业,司法独立裁决,不是一个局长就能干预案件的结果。“有可能我解答的东西和法官解答的东西不一样,就会产生冲突。所以我很多时候都没有当场解决,要不断打电话去问清楚是什么情况,不能当场做决断。”

从2003年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法院系统,到2007年在惠城区人民法院水口法庭做法官,再到去年调到惠城区人民法院执行局做局长,卜健面对过太多情绪激动的当事人。他认为群众心里有怨气,情有可原。作为法院工作人员,本身就是要服务好群众,不能怕当“出气筒”。

“其实当初选择做法官,并不是说有崇高的理想,就是把它当成一份维持生存的工作。”然而,卜健不但端好了这个饭碗,还在坚持司法公平正义的同时,用心为老百姓服务。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期的卜健认为,自己现在工作的坚定信念也来源于父辈思想观念的影响,那就是利他,自己把工作做好,让更多人的权益受到保护。

用孙子兵法办案

去年8月,卜健从惠城区人民法院水口法庭调任惠城区人民法院执行局,今年3月被任命为局长。相比以前基层的工作,他觉得现在挑战更大,需要面对的案件更多。

以前在水口法院,一年才1500宗案件左右,现在面对的新的案件近5000宗,还有历史上没有安全执行完的将近1万宗。“我不喜欢讲大而空的话,喜欢实事求是去解决问题。我来这里就是解决问题,而不是为了走向更高的岗位。”

在工作中,卜健常常采用对立面的思维方式。“以前做法官有倾向性意见,那么这个意见是否是对的,难说,必须找出倾向性意见的对立面意见出来,进行相互博弈,或者去讨论。”比如支持原告,这个对立面就是被告或者被告代理人,如果没有,那就是自己,自己找自己的对立面,不是每时每刻都能接触当事人,但可以时刻接触自己。“有时办案件就像下一盘棋,需要反复去复盘,最后得出一个能解决问题的结论来。”

在卜健看来,执行工作就像是一场战争,因为被执行人经常玩“躲猫猫”。“到执行局后,要斗智斗勇,用孙子兵法解决问题。现在很多失信被执行人找不到或者疯狂转移财产,老百姓认为法院不作为,实际上是我们面对的对手太狡猾。”

为找到失信被执行人,惠城区人民法院将悬赏公告张贴在失信者的住所、村委会等地。或许是在执行威力的震慑下,或许是碍于面子,躲避执行的人最终只能主动现身。

在工作中,卜健还会用“欲擒故纵”法。比如有的被执行人当时没有执行能力,没有任何财产能执行,就采取“放水养鱼”的方法,把他放出去赚钱来执行。

面对繁重的工作和复杂的当事人,卜健坚持按法制框架解决矛盾,严格依法公平公正办案。他明白法律的理,更懂群众的情,办案时他耐心沟通,细致调解,确保每一宗案件都案结事了。他用真诚让当事人感受到司法的温度,赢得当事人的信任。

对话

“判再多案老百姓不服也没用”

东时记者:从业十年来,你获得过很多荣誉,如何看待这些荣誉?

卜健:从获得第一个荣誉开始,我就没有想过第二个。第一个是2008年惠城区法院的“办案能手”。我记得2007年办案70多宗,2008年就有300多宗了,2009年办了500多宗,当时是最多的,现在很多人都突破了这个数。

其实办再多案件都没用,关键是办案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的工作就是需要不断去解决问题。判再多案,老百姓不服也没用,案件到了你手上如何解决才重要,数量和质量都要。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得到自我认可和人民群众认可,才有继续工作下去的动力。

一个人的价值体现在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这次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就是社会价值的体现。个人价值则是从帮助别人解决问题中获得的,这也是受父母潜移默化的价值影响。

荣誉越来越多,光环越来越亮,但是没有觉得越来越轻松。有时别人会说我操心,可是今天不操心,以后还是要操心,还不如一次性把心操完。

东时记者: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的关系?

卜健:这么多年家庭工作都是公私不分,现在又回到当年以庭为家的状态。以前在水口法庭时离家十公里,周一至周五都住在法庭。现在每天都加班到晚上9时许,周六还要主动约访。有事就得解决啊,不能推。

现在我们是要学会如何在工作中寻找丢失的生活,生活也不能全部被工作占据,也一直在学习情绪压力的释放方法。以前在法庭还会去打打球,到了执行局,每天都成为别人 “发泄的对象”。老百姓过来本身就是有问题没有获得满意地解决。可我们呢?白天在工作中口都讲干了,每天讲话超过一万字,回家基本没话说了。

家人没意见是不可能的,而且意见一大把。你想想,孩子没人管,家务没人干。我是个没情趣,不会生活的人。什么食物放面前5分钟搞定,吃完又去干别的事。我和老婆说不要请钟点工,卫生就我自己搞,还能换换脑筋,打扫卫生时让大脑休息一下。

他印象

因工作忙总是最后去饭堂

在惠城区人民法院执行局执行干警陈曙涛眼里,卜健是一个心系百姓的人,他心里总是装着当事人,做什么事情都是考虑老百姓的利益。去年到执行局之后一直非常敬业,平时埋头苦干,经常带头加班,虽然办的具体案件少了,但是每天都有老百姓排着队请他解决问题。“他总是耐心解答,非常细心,基本每天中午都是最后一个去饭堂吃饭。”

卜健还非常专业,毕业后不断学习,不管是在水口法庭还是执行局一直都在认真办案。“他非常善于总结司法规律,创新方法,都是从老百姓的角度去解决问题。”陈曙涛说,在廉洁方面,卜健也以身作则,为大家做榜样。去年到执行局以来没有一次接受当事人和干警的宴请。“他对同事非常热心,平时我们有困难找他,他都是热心解答,也乐于解决。虽然他获得了很多荣誉,但是一点都不会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和谐。”

本版文字 《东江时报》记者范文燕

新闻推荐

企业“点单”检察院量身送教育套餐 惠城检察推“菜单式”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

惠城检察推出“菜单式”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东江时报》记者侯县军通讯员余党政摄东江时报讯记者侯县军通讯员余党政...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