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好人之城品牌凝聚向上向善力量 惠州市建立好人选树推广、激励帮扶、实践养成长效机制
惠州市以“好人”的名字命名好人志愿服务站,以激励优秀志愿者。这是4月1日启动的“惠州好人”志愿服务站(高四宇站)。本报记者李松权 魏怡兰 摄
“文明”是一个城市进步的重要标志。如何更有效地提升城市文明程度?人,是关键。近年来,惠州市把擦亮“好人之城”品牌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抓手,持续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人物评选活动,建立了好人选树评选、宣传推广、激励帮扶、实践养成的长效机制,使先进典型由“盆景”成为风景,形成了群星灿烂与七星共明的典型群体,营造了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浓厚社会氛围。从个体到群体、从群体到品牌,惠州的“好人现象”正越来越引人注目。
■选树典型
全市411人被评为“惠州好人”
一个平凡的农村妇女,丈夫患病去世,留给她的是一个残破的家和20万元的债务。她相信 “有得做就有得饱”这一朴素道理,一个人、一双手、一把锄头,走上了漫长的还债路,一走就是近10年,终于快要将债还清。她叫曾彩香,从她身上,我们读懂了“诚信”。
一位花甲奶奶,从事志愿服务10多年,她组建了“守护夕阳·临终关怀”团队,为身患癌症、生命少于6个月的病人提供志愿服务,减轻受助者的生理痛苦和心理恐惧,让每个生命有尊严地谢幕。她叫董筱兰,在她身上,我们读懂了“奉献”。
惠州是一片好人成长的沃土。惠州市采取群众推荐、媒体发现、组织推选等多种形式,深入发掘群众身边好人。多年来,先后有1000多人成为“惠州好人”候选人,为惠州先进典型群体不断扩容奠定了坚实基础。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个道德典型在闪现个人的人性光辉时,感召的是一群人的道德认同和行为转变,引发的是一个地方道德力量的内生发展,凸显的是一个城市的文明高度。目前,全市有60多人获得省级以上“道德模范”和“好人”称号,21人被评为“中国好人”,24人被评为“广东好人”,411人被评为 “惠州好人”,全市注册志愿者人数达到44万多人,学雷锋、做好事、当好人在惠州蔚然成风,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宣传推广
建立媒体碰头会制度宣传“身边好人”
好人是谁?谁又是好人?为了将好人的力量带到基层,带到每一个人身边,推动“好人精神”更好地深入人心,惠州建立健全了好人宣传推广机制,营造了崇尚好人的浓郁氛围。
惠州市创设每月与本地及驻惠媒体碰头会制度,把握好宣传要点与报道节奏,适时开辟专题专栏,大张旗鼓地对好人好事进行宣传报道。据统计,去年惠州市“好人365”报道加评论就逾1000多条。
为让基层群众愿意听、听得懂、听得进,惠州市还组织了惠州市“道德模范”基层巡讲团,深入机关、企业、社区、村镇和各类“道德讲堂”,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方式,学习宣传好人好事,引人崇善尚德。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类“道德讲堂”1200多个,其中去年开展5000余场(次)宣讲活动,受众超过50万人次。
■激励帮扶
健全激励帮扶机制让好人有好报
惠州好人何以形成 “森林效应”?让好人有好报,这是惠州“好人”不断涌现的一大原因。
长期以来,惠州市在激励、回馈“身边好人”及志愿者方面积极探索关爱机制,让好人在奉献社会的同时,也得到社会的关爱。惠州市设立惠州市好人馆和好人志愿服务站,编印《“感动惠州”人物》系列丛书,各单位部门利用“道德讲堂”平台,请道德模范讲述先进事迹,开展学习活动,使“好人”享有荣誉和声誉。同时,在每年重要的民间节庆上均安排志愿服务队上门慰问好人……
近年来,惠州不断建立健全机制,让好人有好报。惠州市设立惠州关爱好人基金,对入选的各类好人代表及其推荐者均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如对见义勇为好人和 “感动惠州”人物每人给予1万元奖励等;出台 《惠州市志愿服务激励回馈优待办法(试行)》,就志愿者在就医、就业、入学、入党、入团、积分入户、文体活动、商场购物、景区游览等方面提供优惠优待。此外,惠州市还制订《惠州市帮扶生活困难道德模范实施办法》,对各类生活困难的好人提供帮助。
■实践养成
为“好人之城”建设提供丰厚道德土壤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为让好人温暖的星火越燃越旺,惠州在机关、社区、学校、家庭、企业常态化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全体市民向典型学习,从我做起、从小善做起,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
在机关党员干部中,惠州市持续开展“十大为民先锋”、“百佳党员”评选等活动,引导全市党员干部以身作则,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
在社区中,惠州市扎实开展邻里守望、洁净家园、文明引导、善行义举等主题实践活动,倡导互助精神,引导广大市民做文明有礼惠州人。
本报记者龚妍 通讯员余俊波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马海菊通讯员赖绍梅)昨日下午,惠州市举行简短仪式,欢送全国五一劳动奖、全国工人先锋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代表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