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者应查看招聘单位资质 第38期“法治在线”探讨求职招聘如何识别陷阱
嘉宾在线回答网友问题。 本报记者王建桥 摄
昨日,惠州报业传媒集团旗下今日惠州网“法治在线”论坛第38期开播,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肖华清,广东卓凡律师事务所靳振强、师斌律师,就“求职招聘的相关法律问题”与广大网友进行了在线交流。
惠州市有异地务工人员160万
主持人:春节过后,市里举办了不少大型招聘会,前来求职应聘的人不少,我们先了解一下相关情况。
肖华清:惠州是一个以劳动力输入为主的城市,全市用工企业4万多家。目前惠州市全社会从业人员282万人,异地务工人员160万人,在人社部门备案的有121万人。
总体来说,惠州市劳动力市场供需基本保持平衡,但是存在两难问题,一个是招工难,一个是就业难。
谨防假培训真骗钱
主持人:每个求职者的情况不同,所选择的渠道不一样,而且现在很多人急于找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给一些人可乘之机。一般求职招聘中有哪些陷阱?
靳振强:我们归类了一下,总的来讲主要是3类:第一类是一些企业为了推卸社会责任,在招聘的时候会设计一些招聘陷阱,达到少交或不交税费、五险一金、社保费用等。企业从降低经营成本出发,推卸社会责任。第二类是一些用人单位通过设计一些陷阱来达到占有招聘者劳动成果或劳动力的目的。企业本来需要做一些工作,比如说做调研、市场调查,却通过制造招聘的假象占有劳动者的劳动成果。第三类涉及不法分子。一些招聘者急于求职,可能本身的技术技能水平不是很高,对薪酬又有过高期望,不法分子就利用求职者这种心理,设计陷阱骗取财物。
现在收培训费的现象比较多,有些不是真的招学生培训,而是以招学生的名义骗取钱财。他们会让学生交培训费,往往交了后会让学生先回去,约好时间报到。可能去报到时,这个单位已经不见了,或者不法分子会真找两个人假装给你上上课,但是你最后的培训一定不合格。
求职不需交费,证件不要抵押
师斌:所谓的骗局,要么直接从你身上获得财物,要么从你身上获得有价值的东西。一些正规公司会在招聘会上放出海量职位,吸引应聘者前来应聘。然后它会发一些纸质的需要填的表格给应聘者,表格里的内容事无巨细,包括你喜欢什么牌子的化妆品,喜欢用什么牌子的洗发水,喜欢吃肯德基还是麦当劳。也就是说招聘单位不是为了招聘,而是为了获取劳动者的个人信息,为了做市场调查,以市场调研为目的进行招聘。
肖华清:遇到这些诈骗案件要第一时间向公安等部门求助。第一,对人社部门来说,我们建议首先要了解劳动法等法律政策,掌握招聘单位的背景资料。第二,求职者求职时不要交任何费用,因为求职是不需要交费的。第三,求职者不要抵押任何证件,不要轻易相信对方的承诺。
遇招聘违法行为可拨打12333
主持人:怎样才能培养一双识别骗子的慧眼?
靳振强:识别这些骗局其实也不难,首先应聘者要注意招聘条件,既然是有陷阱的,实际跟招聘条件肯定不相符,起码要先看一下授权。第二个可以看一下招聘单位的经营资质,看其是否有正规登记,有没有经营许可。
师斌:要有防范心态,特别是我们的身份证、银行卡和电话号码要好好保管。
肖华清:在求职过程中,如果发现中介机构和招聘单位在招聘时涉嫌违反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以及就业促进法,可在第一时间向人社部门举报,也可以拨打人社部门的咨询电话12333。
主持人:这位网友说,在应聘的时候,单位要求把毕业证交出来,这是单位的传统。
靳振强:最多交一个复印件,而且写上仅用于办理什么,仅用于某某公司的招聘使用。
惠州市劳动力市场总体良好有序
主持人:我们都知道,人社部制定了《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社会公布办法》,这个办法具体怎么实施?
肖华清:劳动力市场既然存在“招工”和“求职”这个供求关系,那就无可避免会有人利用劳动力市场来钻空子,谋取私利。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的打击和劳动力市场的管理,去年8月1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制定出台了这个办法,并于今年1月1日起实施。《办法》共13条,主要是就七大类重大违法行为进行社会公布做了规定,我们刚刚谈到招聘这一块重大违法行为也在其中。目前惠州市职业中介机构有40多家,从去年底到今年初,惠州市人社部门会同相关部门组成联合工作组,对惠州市人力资源市场开展了专项检查,同时进行了整理和规范,依法严厉打击“黑劳工”“黑中介”等严重违法行为。就现在情况来看,惠州市劳动力市场总体良好有序。
本报记者付巨晗
新闻推荐
日前,笔者应惠州工行邀请,前往工行营业网点体验该行“购物车”式组合服务。工商银行惠州分行近年来从客户需求出发,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