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龙舞了200年传统民俗展魅力 惠东县铁涌镇河潭村舞草龙申报市非遗项目

惠州日报 2017-03-07 09:24

▲河潭村舞草龙已申报市非遗项目。

▲马达部(左)在做草龙。

河潭村古围屋。

惠东县铁涌镇河潭村,是个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村里的古围屋向世人展现它的古老韵味,舞草龙等民俗活动也让人们领略了传统民俗文化带来的震撼。近日,记者采访了解到,铁涌镇将铁涌元宵舞龙民俗联合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就包括了有着200多年历史的河潭村舞草龙。

民俗

老少都来“并”草龙,不担心后继无人

河潭村马氏宗祠里,收藏着一个清代流传下来的神龛,据说是河潭村的镇村之宝。神龛保留得很完整,四周及龛脚都是精美镂空木雕,上面有麒麟、鹿、貔貅、鹤等图案。

“很久以前,村附近的龙搞沥(地名)裂开了一条缝,有一条龙从裂缝飞上天,并从河潭村等村子的上空飞过,飞到东海去。由此,我们就有了舞草龙的传统,村民以舞龙这种活动仪式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马达部说。

73岁的马达部是村里负责扎草龙的村民之一。他介绍,草龙用稻草扎成。先在龙身中间放一根草绳,顺着绳子,将稻草不断地捆绑到龙身上去。每年晚造水稻收割后,村民就要收集好一些禾秆,晒干后拿回家存放起来。到了正月十二左右,就开始“并”草龙。草龙很长,还得借用学校的空地来“并”。龙头做法比较复杂:先用竹木做好架子,然后将禾秆编织成草辫子,将草辫子缠在架子上做成龙头。

马达部从十一二岁起,就在大人身边帮忙“并”龙。耳濡目染下,自己也慢慢成了师傅。村里会“并”龙的村民不少,今年20多米长的草龙,就是由6位村民一起完成的。“每年"并"龙时都有不少青少年在旁边看,有的会动手帮忙,所以我们并不担心后继无人。”马达部说。

今年的元宵节,除了草龙外,还有一条长50米的彩龙出现在村子里。彩龙主要由稻草做成,再用五彩灯包裹。青壮年舞动着彩龙,后面还有村民抬着小型汽油发电机给彩龙上的灯泡供电,甚是夺目。

元宵节舞草龙,吸引几万人进村观赏

每年的元宵节,是河潭村最热闹的日子。3000多人的村子,涌进了几万人。“用人山人海来形容,一点不为过。每家每户都会自发参与。”河潭村村委会主任观周军说。

当天晚上,锣鼓喧天,麒麟舞起,夜7时半起龙。两条龙围绕全村一周,穿过村子各条小巷。所到之处,人头济济。特别是插满香火的草龙,更是受到村民喜爱,行走过程中,村民不断拔草龙身上的香火,意为拔龙须。一圈走下来,草龙要中间停留两次,补充香火。未婚或结婚未生孩子的青年,就在龙肚子底下钻过去,希望来年心想事成。

市民梁先生今年也参加了舞草龙活动,他惊喜地说:“场面太热闹、太震撼了!大家都涌上去拔龙须,我好不容易拔到了几根,送给朋友,祝大家事事顺利。”

这一天,除了舞龙、舞麒麟,村民还在村里戏台上唱太平戏。观周军说,戏台有两三百年历史,由于年深月久,损毁严重。不过,如今已经重修好了。

为了能更好地传承河潭村的传统民俗,村里准备在戏台边修建一间房子,存放草龙、麒麟等物品,并向村里的青少年传授洪拳、舞麒麟、舞草龙的技艺,希望能将民间传统文化一代代传下去。

建筑

两条主巷道把围屋分成4部分

在河潭村,除了舞草龙的民俗外,引人关注的还有古围屋、古宗祠。

河潭村是一个有300多年历史的古村。这里居住着多个姓氏的人家,主要为观、马两姓。观姓村民祖先于明代万历年间从福建迁来,马姓祖先也是300多年前迁徙而来定居的。

因村前有个水潭,村后有一条河流,因而得名“河潭”。在河潭村定居后,村民靠耕田、捕鱼、做小生意为生。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海盗、土匪不少,不时会骚扰村民。为了能让大家过上平安的日子,当时居住在河潭村的几大姓氏人家于是联合起来,在村里修建了一座围屋。

围屋四周都是围墙,留有3个门:东门、西门、南门。天黑后,3个门就会关闭,拴上粗大的木栓。每个门都有两个人看守,进出围屋的人,都要经过看守人同意,才能打开大门。村民把这座围屋称为“五栋屋”。

五栋屋的东西门之间有一条横向小巷,在围屋中间,有一条纵向小巷,两条巷构成的十字巷口,就是古围屋的中心之处。两条主巷道,把围屋的100多间房屋分成4部分,因北面没有开门,整座围屋从整体来看就像一个“土”字。从中可以看出五栋屋的设计独具匠心。

从前五栋屋里面除了马姓、观姓人家外,还有陈、李、蓝、叶等姓氏的人家。观姓人家的先祖原来居住在东门一侧,后来生下的8个儿子开枝散叶,就慢慢地把已搬走的其他姓氏人家的房子买过来,逐渐占据围屋内的半壁江山。

如今,古围屋内居住的村民,绝大部分是马氏族人和观氏族人。以横向小巷为界,马氏族人住在小巷靠南门一侧,观氏族人住在另一侧。

房子都是带天井的套间,关上房门各有天地

五栋屋内,靠近南门有一座用粗大花岗岩石条做墙基、门框,水磨青砖到顶,还带有锅耳墙的青砖大宅。从建筑用材考究来看,可推断出这是比较富裕的人家。

马达部介绍,这栋房子是围屋内最好的一栋房屋。

据说,屋主马氏先祖是当挑夫的,以前家里很困难,一直到60多岁还要去当挑夫。有一年生日当天,这位马氏先祖依旧要去当挑夫。在路上,他打开妻子做好的饭,发现只有白饭。挑夫想到,自己辛苦劳作,生日连个鸡蛋都没得吃,于是生气地将扁担扔了出去。扁担扔出老远,打烂了别人家的金埕(即用来存放死者骨骸的陶罐),这位马氏先祖吓得半死。他走前去查看,发现金埕里面有很多白银。就这样,这位马氏先祖发了财,修建起了一座青砖大宅。

围屋里有不少房屋也是用青砖修砌,屋檐下有着精美的壁画。外墙顶部,还有白色或红色的灰塑。与一般的围屋不同,这里的房子都是带有天井的套间。关上房门,各有天地。此建筑体现出了大聚居、小杂居的村落人文特点。

围屋内旧时以花岗岩石或鹅卵石铺砌路面,在街巷中行走,摸着墙面的青砖,仿佛穿越古今。马达部说,古围屋外原来是海滩。村民靠耕种、捕鱼、做生意为生。其他地方的渔民,也会在这里上岸卖鱼、晒渔网,所以古围屋外有一个市场。后建起了海堤,海滩改造成田地,现在村民主要以农业为主。

文/图 本报记者朱如丹 陈春惠通讯员梁锦锋

统筹 本报记者朱如丹

新闻推荐

春季造林“打突击” □刘晓斌

又到一年春好处,正是植树造林时。望着屋外纷纷扬扬的春雨,我不禁想起40多年前我们插队到林场,趁雨季抢种杉树的往事。那是19...

 
相关新闻